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守正創新 勇攀科技高峰

發布時間:2023-12-07 10:05:00來源: 內蒙古日報

  披荊斬棘,奮鬥永不停歇;凱歌行進,鐫刻壯麗(li) 夢想。

  褒獎先進,鼓勵創新。12月4日,自治區黨(dang) 政辦公區會(hui) 議中心群賢畢至,全區科學技術獎勵大會(hui) 隆重召開,會(hui) 議表彰了2022年度獲得自治區科學技術獎的科技工作者和組織。在熱烈的掌聲中,155位獲獎代表登上領獎台,迎來屬於(yu) 他們(men) 的高光時刻。

  “堅持‘四個(ge) 麵向’,心懷國之大者,竭盡所能地從(cong) 國家和人民需求角度去做研究,是我們(men) 的共同理想。”這是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得主、原內(nei) 蒙古自治區人民醫院院長孫德俊的獲獎感言,也是廣大科技工作者們(men) 共同的科研理念。

  此次孫德俊獲得鍾南山院士提名科學技術特別貢獻獎,是自內(nei) 蒙古實行科技獎勵製度以來,該獎項首次花落醫療衛生領域。2022年度自治區科學技術獎共有143項成果、12名個(ge) 人獲獎,獲得兩(liang) 院院士提名成果共10項。一項項科技成果,凝結著廣大科技工作者砥礪家國情懷,在廣袤大地上奮力書(shu) 寫(xie) 創新論文的智慧、心血和汗水,也為(wei) 推動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服務國家戰略需求作出重要貢獻。

  緊扣“五大任務”,麵向自治區“8大產(chan) 業(ye) 集群、16條重點產(chan) 業(ye) 鏈”需求,“北方農(nong) 牧交錯區風蝕退化農(nong) 田地力培育與(yu) 產(chan) 能提升關(guan) 鍵技術”“退化沙地微生物—土壤—結皮—植物協同修複關(guan) 鍵技術體(ti) 係”“鋼渣固廢在公路工程中綠色高效利用成套技術”等一批重大關(guan) 鍵技術,為(wei) 內(nei) 蒙古厚植“北疆綠”、增色“中國藍”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內(nei) 蒙古企業(ye) 科技創新能力、市場競爭(zheng) 力顯著增強。此次獲獎企業(ye) 有160個(ge) ,占全部獲獎單位的38.27%,企業(ye) 作為(wei) 科技創新主力軍(jun) 作用進一步發揮。內(nei) 蒙古電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牽頭完成的“高比例新能源接入區域電力係統協同發電機及消納關(guan) 鍵技術”等2個(ge) 項目在國內(nei) 多個(ge) 省市推廣應用,以技術創新賦能新型能源體(ti) 係建設;蒙草集團牽頭完成的“退化草原生態修複技術體(ti) 係創建與(yu) 理論創新及修複模式示範推廣”項目,直接應用麵積447.48萬(wan) 畝(mu) 、輻射推廣近千萬(wan) 畝(mu) ,累計直接新增產(chan) 值1.57億(yi) 元,在經濟效益和社會(hui) 效益方麵發揮積極作用。

  功以才成,業(ye) 由才廣。近年來,內(nei) 蒙古優(you) 化科技人才創新發展環境,強化科技人才激勵機製,加強關(guan) 鍵領域高層次創新人才團隊建設、加大青年科技創新人才的培育力度、加快多層次科技創新人才隊伍梯次建設,拔尖創新人才不斷湧現,青年科技人才已成為(wei) 科技創新中堅力量。此次獎勵,45周歲以下獲獎人員共1067人,占總人數的63.63%。此外,在自然科學獎中,第一完成人來自高等院校的共有12人,占總數60%,高等教育作為(wei) 科技第一生產(chan) 力和人才第一資源重要結合點的作用更加凸顯。

  “榮譽也是責任,我將緊緊圍繞國家和區域人才、教育和科技發展需求,以科技創新為(wei) 主導,加大研發優(you) 良菌株、開發個(ge) 性化益生乳酸菌食品,滿足人民群眾(zhong) 對美味與(yu) 健康的新需求。”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獲得者、內(nei) 蒙古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科學與(yu) 工程學院院長陳永福表示。

  由推薦製改為(wei) 提名製,增設“技術發明獎”,將“中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改為(wei) “青年科學技術創新獎”,大幅度提高獎金標準,獎金預算總額從(cong) 970萬(wan) 元提高到3080萬(wan) 元……這是2022年4月,實施新修訂《內(nei) 蒙古自治區科技獎勵辦法》以來,內(nei) 蒙古首次進行科學技術獎勵。改革後進一步構建了導向明確、科學規範的科技獎勵體(ti) 係,將進一步發揮對創新人才的激勵和引導作用,激活科技創新“一池春水”。

  “以《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動內(nei) 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shu) 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的重大戰略機遇期為(wei) 契機,我們(men) 要進一步健全‘科技興(xing) 蒙’行動機製,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緊迫感,全力打造良好的創新生態鏈,推動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促進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賦能高質量發展的支撐力。”自治區科技廳黨(dang) 組書(shu) 記馮(feng) 家舉(ju) 表示。

  “要發揚科學家精神和蒙古馬精神,勇擔時代使命,在科學大道上不畏艱險、鍥而不舍、挑戰未知。”獲獎者們(men) 不約而同地將此次獲獎看作是全新的起點,在未來的道路上堅定創新自信、勇攀科技高峰,做出更多助力科技自立自強的成果,為(wei) 書(shu) 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內(nei) 蒙古新篇章注入更多新動能。記者 白蓮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