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疆糧倉的底氣從哪裏來
開欄的話
建設亮麗(li) 內(nei) 蒙古,共圓偉(wei) 大中國夢。12月6日起,新華每日電訊與(yu) 內(nei) 蒙古日報社聯動開設“亮麗(li) 北疆·高質量發展紀行”專(zhuan) 欄,全媒體(ti) 聚焦內(nei) 蒙古抓住《國務院關(guan) 於(yu) 推動內(nei) 蒙古高質量發展奮力書(shu) 寫(xie) 中國式現代化新篇章的意見》出台的曆史機遇,以萬(wan) 馬奔騰的氣勢向著闖新路、進中遊的目標奮勇前行,努力完成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交給內(nei) 蒙古的五大任務和全方位建設模範自治區兩(liang) 件大事的鏗鏘步伐,以不達目的絕不罷休的蒙古馬精神奮進新征程,全方位展示內(nei) 蒙古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全速奔跑的生動實踐。
近日,從(cong) 自治區農(nong) 牧廳傳(chuan) 來好消息,內(nei) 蒙古糧食已經完成秋收,從(cong) 各地收獲情況看,全區糧食種植麵積和單產(chan) 實現“雙增”,2023年豐(feng) 收已成定局。
內(nei) 蒙古是我國13個(ge) 糧食主產(chan) 區和8個(ge) 糧食規模調出省區之一,每年有一半以上的糧食調往區外、供應全國。截至2022年,內(nei) 蒙古糧食產(chan) 量連續5年保持在700億(yi) 斤以上,2022年創新高達到780億(yi) 斤,總產(chan) 量居全國第六位。2023年,內(nei) 蒙古糧食生產(chan) 即將迎來“二十連豐(feng) ”。
糧食安全是“國之大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高度重視、十分關(guan) 心內(nei) 蒙古農(nong) 牧業(ye) 農(nong) 村牧區發展,多次作出重要指示。今年6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內(nei) 蒙古時再次強調推動農(nong) 牧業(ye) 高質量發展,念茲(zi) 在茲(zi) 、殷殷囑托。
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牢記囑托,多次召開會(hui) 議研究部署農(nong) 牧業(ye) 生產(chan) 和糧食安全各項工作,從(cong) 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科技興(xing) 農(nong) 興(xing) 牧、糧食增產(chan) 穩產(chan) 等多方麵一一細化落實,將農(nong) 牧業(ye) 高質量發展和糧食安全抓在手上放在心上,帶領全區人民擔起北疆“糧倉(cang) ”之責,埋頭苦幹共同奮鬥,築牢了北疆“糧倉(cang) ”的豐(feng) 收底氣,讓“中國碗”裏的“塞外糧”分量更重成色更足。
(一)藏糧於(yu) 技,科技賦能高產(chan) 優(you) 產(chan)
10月10日,在通遼市開魯縣建華鎮六合村的全國玉米綠色高產(chan) 高效行動萬(wan) 畝(mu) 片,測產(chan) 組專(zhuan) 家興(xing) 奮地宣布:平均畝(mu) 產(chan) 1096.54公斤!比去年的最高紀錄增加近9公斤,刷新東(dong) 北春玉米區萬(wan) 畝(mu) 大麵積單產(chan) 紀錄。
同一日,開魯縣開魯鎮小城子村玉米千畝(mu) 示範區的測產(chan) 結果顯示,玉米平均畝(mu) 產(chan) 達到1246.65公斤,也刷新了東(dong) 北春玉米區千畝(mu) 方單產(chan) 紀錄。
不隻是玉米單產(chan) 屢創新高,今年內(nei) 蒙古糧食單產(chan) 捷報頻傳(chuan) 。玉米、大豆、小麥、水稻、馬鈴薯、油菜、向日葵等7種主要糧油作物先後超越去年最高單產(chan) ,創造新的高產(chan) 紀錄。
“對比去年,內(nei) 蒙古主要糧食作物都有新的突破,十分不容易。”自治區農(nong) 牧廳二級巡視員劉永明說,單產(chan) 紀錄一次又一次刷新,不僅(jin) 源於(yu) 光熱、土壤等“天時地利”條件,更得益於(yu) 內(nei) 蒙古不斷完善升級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技術,持續向土地要產(chan) 量、向科技要效益。
自治區黨(dang) 委、政府多次召開會(hui) 議,強調“要把糧食增產(chan) 的重心放在大麵積提高單產(chan) 上,不斷增強保障糧食安全能力。”
今年是我國啟動實施糧油等主要作物大麵積單產(chan) 提升行動的第一年。提單產(chan) ,藏糧於(yu) 技是關(guan) 鍵。
內(nei) 蒙古持續壓實黨(dang) 政同責,全力推進藏糧於(yu) 技,組織全區推進“建良田、育良種、推良技、配良機、實良製”提單產(chan) 措施,建成545萬(wan) 畝(mu) 單產(chan) 提升示範區,總結了11種作物27種單產(chan) 提升模式,帶動全區糧油作物大麵積均衡增產(chan) 。
藏糧於(yu) 技推動高產(chan) 優(you) 產(chan) ,一粒良種是關(guan) 鍵中的關(guan) 鍵。
育良種,解決(jue) 種業(ye) “卡脖子”問題,內(nei) 蒙古不斷發力:著力開展11個(ge) 育種聯合攻關(guan) 和13項“揭榜掛帥”工程,啟動實施科技興(xing) 農(nong) 興(xing) 牧三年行動,成功創建8個(ge) 農(nong) 牧企業(ye) 國家重點實驗室。今年,22項重大引領性技術、4個(ge) 主導品種、5項主推技術被納入國家農(nong) 業(ye) 主導品種和主推技術。
種子是農(nong) 業(ye) 的“芯片”,有了好種子,如何更快推廣到農(nong) 民手中,播種到田壟之間。從(cong) 去年開始,內(nei) 蒙古建設了“看禾選種”平台。農(nong) 民能在“看禾選種”平台示範田裏分別看到不同品種作物的生長和收獲情況,直觀地看到哪些品種在哪類田裏長得好收得多。
“眼見為(wei) 實”的“看禾選種”平台,讓赤峰市元寶山區平莊鎮山嘴子村種植大戶張生“年年種地,年年選種難”的問題迎刃而解。他說,“市場上流通的玉米品種越來越多,我們(men) 種地經常心裏沒底,不知道哪個(ge) 品種好,哪個(ge) 品種適合我們(men) 這邊的氣候和土壤。有了‘看禾選種’平台,選種子容易多了。”
“‘看禾選種’平台一方麵幫助農(nong) 民選用良種減少試種風險,另一方麵使企業(ye) 培育的優(you) 良品種能夠盡快推廣開來。”劉永明說。
今年,內(nei) 蒙古繼續建設了60個(ge) 高產(chan) 、優(you) 質、綠色“看禾選種”平台,進一步完善品種展示評價(jia) 體(ti) 係,擴大品種展示示範規模,有效推動新一輪農(nong) 作物品種更新換代,進一步提升農(nong) 作物產(chan) 量和品質。
從(cong) 抓緊培育優(you) 良品種到提高農(nong) 作物良種覆蓋率,再到良田良技良種與(yu) 農(nong) 機相適應匹配,內(nei) 蒙古不斷在藏糧於(yu) 技上找出路、謀發展,讓科技賦能作物高產(chan) 優(you) 產(chan) 。
(二)藏糧於(yu) 地,沃野良田保障豐(feng) 產(chan) 穩產(chan)
保障糧食安全,最關(guan) 鍵的一個(ge) 是種子,另一個(ge) 就是耕地。
2023年3月22日上午,內(nei) 蒙古自治區黨(dang) 委書(shu) 記孫紹騁在巴彥淖爾市調研烏(wu) 拉特前旗新安鎮樹林子村高標準農(nong) 田科技示範區黃河水澄清滴灌項目。在樹林子村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現場,當了解到當地通過實施黃河水澄清滴灌水肥一體(ti) 化項目取得多重效果時,孫紹騁高興(xing) 地說,實施這一項目收獲了清除泥沙、節約用水、中和鹽堿的綜合效益,一舉(ju) 多得,有關(guan) 方麵要認真研究、總結此類做法,推出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把“盆景”變成“森林”。
“盆景”變“森林”,內(nei) 蒙古一直在努力。目前,內(nei) 蒙古已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4989萬(wan) 畝(mu) ,這些高標準農(nong) 田支撐起全區2/3以上糧食產(chan) 能,對糧食增產(chan) 貢獻率達到38%。高標準農(nong) 田建成項目區平均增地1.5%,畝(mu) 均增糧100公斤。
巴彥淖爾市臨(lin) 河區幹召廟鎮迎豐(feng) 村村民尚奮平種了150多畝(mu) 地,過去都是粗放型管理。高標準農(nong) 田建成後,實行井黃雙灌,既省工又省水省肥,大大降低了土地投入成本,畝(mu) 均增產(chan) 15%左右。
“4月份完工的高標準農(nong) 田讓我家今年大豐(feng) 收了,整治過的土地規整連片,水肥一體(ti) 化技術讓澆地從(cong) ‘人工約摸’變成了‘精準灌溉’,省水省錢還增產(chan) 。”尚奮平說。
高標準農(nong) 田“地平整、土肥沃、田成方、林成網、路相通、渠相連、旱能澆、澇能排”,與(yu) 現代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條件相適應,有利於(yu) 推動規模化經營和機械化標準化生產(chan) 。把永久基本農(nong) 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nong) 田,是內(nei) 蒙古久久為(wei) 功的目標。
內(nei) 蒙古各地因地製宜總結、探索出機製創新類、高效節水類、旱作農(nong) 業(ye) 類、土地改良類、建後管護類、智慧農(nong) 業(ye) 類、建成經營類7大類富有區域特色的高標準農(nong) 田典型做法,為(wei) 解決(jue) 高標準農(nong) 田如何建、誰來建以及建成之後如何管護等問題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提高糧食綜合生產(chan) 能力,推動高標準農(nong) 田建設是關(guan) 鍵一環;保護好耕地中的“大熊貓”——黑土地,也是重要的發力點之一。
秋收之後,呼倫(lun) 貝爾農(nong) 墾的黑土地上還是一派繁忙景象。一台台大型機械在田間來回穿梭,伴著機器轟鳴聲,作物秸稈被粉碎、拋灑,變成黑土地的“營養(yang) 餐”。這也是呼倫(lun) 貝爾農(nong) 墾進行黑土地保護性耕作的重要步驟。
呼倫(lun) 貝爾農(nong) 墾以免耕和秸稈還田為(wei) 重點,結合耕作方式、技術措施等將秸稈科學還田。同時,不斷探索將免耕播種技術同深鬆整地、秸稈拋灑、生物有機肥施用技術有機結合,形成完整成熟的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既實現了黑土地可持續利用,又保證了糧食穩產(chan) 增產(chan) 。
針對東(dong) 北黑土耕地出現“薄、瘦、硬”等問題,內(nei) 蒙古堅持多元投入、強化科技創新、加快推廣保護性耕作,通過分類施策、分區治理,持續改善內(nei) 蒙古東(dong) 北黑土耕地質量,遏製東(dong) 北黑土耕地土壤退化,促進黑土耕地資源持續利用,讓好地多產(chan) 糧、產(chan) 好糧。
推進鹽堿地綜合利用,也是內(nei) 蒙古深入挖掘耕地潛能的重要途徑。
今年,內(nei) 蒙古被納入國家鹽堿地等耕地後備資源綜合利用試點範圍,資金、技術、機製等方麵的國家支持將有利於(yu) 內(nei) 蒙古集中連片推進耕地後備資源開發和現有耕地改造提升,挖掘新增耕地後備資源潛力,提升現有耕地質量和效益。
告別“白茫茫”,迎來“綠油油”。內(nei) 蒙古按照“優(you) 種適土、改土利種”的思路,試點先行、示範引領,在河套、土默川、西遼河三大灌區推廣9項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讓荒蕪的鹽堿地變成希望的田野。
2020年至2022年,內(nei) 蒙古連續3年在三大灌區的6個(ge) 旗縣開展鹽堿化耕地改良試點12.2萬(wan) 畝(mu) 。通過3年試點,耕地土壤pH值降低0.21-0.4個(ge) 單位,全鹽含量降低0.20-0.38個(ge) 百分點,耕地土壤有機質提升5.0%-9.5%,糧食增產(chan) 率25%左右。
“保耕地,不僅(jin) 要保數量,還要提質量。我們(men) 通過一係列紮實有力的政策舉(ju) 措,推動耕地質量建設取得成效。目前,全區耕地質量達到5.6等,較2019年提高0.25等,耕地質量實現穩步提升。”自治區農(nong) 牧廳農(nong) 田建設管理處處長林利龍說。
作為(wei) 國家耕地保有量任務過億(yi) 畝(mu) 的5個(ge) 省區之一,內(nei) 蒙古把每一寸土地都用在“刀刃”上,讓更多農(nong) 田變“良田”,已形成保護更加有力、執行更加順暢、管理更加高效的耕地保護新格局。
(三)藏糧於(yu) 鏈,產(chan) 業(ye) 融合推動強農(nong) 富農(nong)
秋收結束,興(xing) 安盟突泉縣的212萬(wan) 畝(mu) 玉米已經收獲完畢。
突泉鎮東(dong) 合村村民孫立秋忙碌了一整個(ge) 秋季,滿心喜悅,“我種了100多畝(mu) 玉米,每畝(mu) 地能產(chan) 1200斤。今年玉米長得好,現在玉米還能深加工,我們(men) 增收不少。”
收獲的玉米,很快就進入了下一站。位於(yu) 九龍鄉(xiang) 的內(nei) 蒙古九龍新風農(nong) 業(ye) 科技有限公司的加工車間裏,一根根鮮食玉米經過脫皮、瀝水、蒸煮等多道工序,將走向餐桌。
這條延長的玉米鏈,讓玉米就地加工全株深度轉化增值,農(nong) 戶每畝(mu) 玉米收入達到1500元。產(chan) 業(ye) 不斷增值,種糧有賺頭,農(nong) 民才能安心種糧。
“90後”焦德保是新一代農(nong) 民,2020年大學畢業(ye) 後回到紮蘭(lan) 屯市成吉思汗鎮繁榮村,子承父業(ye) ,跟著父親(qin) 學起種地。
焦德保說:“今年大豆生產(chan) 補貼又提高了,糧食產(chan) 業(ye) 鏈也越來越長,收入一年比一年好。”
財政的真金白銀投向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讓更多農(nong) 民種糧底氣十足。今年,內(nei) 蒙古一如既往地加大糧食生產(chan) 支持政策,國家和自治區財政累計投入保障糧食安全資金217.9億(yi) 元,生產(chan) 者補貼和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等普惠性補貼達到159.6億(yi) 元,同比增加9億(yi) 元。同時,支持產(chan) 業(ye) 鏈發展的政策也在持續增強,今年內(nei) 蒙古圍繞“土特產(chan) ”產(chan) 業(ye) 發展,重點支持飼草料加工、雜糧雜豆生產(chan) 加工、設施果蔬發展等161個(ge) 項目,大力發展稻殼米糠、果蔬皮渣、皮毛骨血等副產(chan) 物精深加工,不斷拉長產(chan) 業(ye) 鏈條,帶動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轉化增值。
在今年舉(ju) 辦的第十三屆中國國際薯業(ye) 博覽會(hui) 上,烏(wu) 蘭(lan) 察布7個(ge) 馬鈴薯產(chan) 業(ye) 發展重點旗縣區和18家馬鈴薯企業(ye) “組團”亮相,薯條、馬鈴薯醋、馬鈴薯醬油以及現場製作的土豆泥、酸辣粉、馬鈴薯饅頭等70餘(yu) 種馬鈴薯產(chan) 品吸引了大批采購商紛紛駐足品嚐和選購。
從(cong) 良種繁育、品種選用種植到有效布局馬鈴薯加工企業(ye) 、拓展銷售渠道,在打造“中國薯都”的曆程中,烏(wu) 蘭(lan) 察布市馬鈴薯產(chan) 業(ye) 在政策助力下由小到大、從(cong) 弱到強。目前,烏(wu) 蘭(lan) 察布馬鈴薯播種麵積達到144萬(wan) 畝(mu) ,全市馬鈴薯種薯企業(ye) 16家,加工企業(ye) 34家。據測算,該市馬鈴薯全產(chan) 業(ye) 鏈年產(chan) 值80億(yi) 元以上。
不隻是馬鈴薯產(chan) 業(ye) 鏈越來越長,內(nei) 蒙古聚焦奶業(ye) 、玉米、肉牛、肉羊等7大農(nong) 牧業(ye) 重點產(chan) 業(ye) 鏈,以鏈式思維推進一二三產(chan) 融合發展,不斷提升農(nong) 牧業(ye) 發展質效。
今年以來,內(nei) 蒙古新認定自治區龍頭企業(ye) 149家,自治區級以上龍頭企業(ye) 達到770家。新創建3個(ge) 國家級現代產(chan) 業(ye) 園和8個(ge) 產(chan) 業(ye) 強鎮,創建數量居全國第一。通過推動農(nong) 牧業(ye) 延鏈、補鏈、強鏈,內(nei) 蒙古“抓二連三帶一”,補上研發、加工、品牌等環節短板,推動一產(chan) 往後延、二產(chan) 兩(liang) 頭連、三產(chan) 走高端,帶動農(nong) 畜產(chan) 品加工轉化增值增效。
作為(wei) 國家重要的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 “增加乳肉糧供給”是履行保大局政治責任的重要一項,“做大做強農(nong) 牧業(ye) ”是推動經濟總量邁向全國中遊的重要一條,“提升農(nong) 牧業(ye) 經營水平”是促進農(nong) 牧民增收的重要一招。
“鏈”上攻堅,內(nei) 蒙古以更堅韌的定力、更有力的行動推動農(nong) 牧業(ye) 產(chan) 業(ye) 鏈向上下遊延伸、價(jia) 值鏈向中高端拓展。
“二十連豐(feng) ”,北疆內(nei) 蒙古有底氣。底氣在每一粒良種裏,在萬(wan) 頃農(nong) 田中,在延綿不斷的產(chan) 業(ye) 鏈條上,更在人們(men) 辛勤耕耘接續奮鬥的努力和實幹中。堅持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藏糧於(yu) 鏈,內(nei) 蒙古沿著高質量發展道路全力探索豐(feng) 產(chan) 優(you) 產(chan) “糧方”,擔起全力建設國家重要農(nong) 畜產(chan) 品生產(chan) 基地的如山責任,穩住北疆“糧倉(cang) ”壓艙石,以持續不斷的努力,讓“中國碗”裏裝入更多“塞外糧”。(新華每日電訊記者 黃海波 內(nei) 蒙古日報記者 韓雪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