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師花,把溫暖留在人間的“早餐奶奶”
浙江衢州衢江區黃壇口鄉(xiang) ,中心小學門口光景依舊。被大夥(huo) 親(qin) 切稱為(wei) “早餐奶奶”的毛師花老人,在去年底離開了我們(men) ,享年90歲。
“小學6年我都在吃毛奶奶的早餐,上班後還惦記她做的糯米粿,如今再也吃不到了。”聽聞“早餐奶奶”離世,不少市民特意回到熟悉的地方,言語間滿是不舍。
“有次快收攤了我才去,奶奶把剩下的兩(liang) 個(ge) 雞蛋餅都給了我,隻收了5毛錢。”旁邊的女孩望著早已斑駁的“早餐奶奶”出攤專(zhuan) 用早餐車,哽咽地說,“黃壇口鄉(xiang) 的大多數人都吃過她的早餐,她就像大家的奶奶。”
粽子、糯米粿、雞蛋餅、豆漿……這裏的每樣東(dong) 西隻賣5毛錢,出攤27年來,從(cong) 未漲過價(jia) 。老人家曾說,從(cong) 1991年擺攤開始,之所以一直堅持這個(ge) 價(jia) ,就是為(wei) 了孩子們(men) ,“學生們(men) 不容易,尤其山裏的孩子們(men) ,他們(men) 家長的錢不多,所以我不漲價(jia) 。”
有好心人幫她算過賬,一天忙碌6個(ge) 多小時,頂多收入二三十元,一個(ge) 月下來還得貼進去三四百元。其實她自己心裏也清楚,“我沒存錢,老頭子有點撫恤金,自己的退休金也貼進去了。”
每天起早貪黑賣早點,不掙錢還賠錢,街坊四鄰都勸她漲漲價(jia) ,可毛師花隻是擺擺手,“很多人說我傻,我不傻,隻是不靠這個(ge) 生活。這些孩子家在山區,他們(men) 父母不好賺錢,我想讓他們(men) 吃飽點,所以不漲價(jia) 。”
別看隻賣5毛錢,毛師花在用料上可一點都不馬虎,甚至很大方——豆漿要當天現磨現煮,雞蛋鴨蛋從(cong) 農(nong) 家收,肉餡也是實打實新鮮……
“奶奶曾教我們(men) ,餅要煎薄一點,小孩子才愛吃。”衢州當地的公益團隊常去奶奶家幫忙做早餐。老人家還教大家包粽子,不管是食材還是步驟,看得出既認真又講究。
在孫女葉婷婷記憶裏,每天淩晨一兩(liang) 點鍾,奶奶的小屋就會(hui) 準時亮起燈,隨後便響起磨盤轉動的聲音,在昏黃燈光裏磨豆漿、做早點,然後蹬車去黃壇口中心小學校門口支起煤爐和鍋……近30年間幾乎沒斷過。
深夜裏昏黃的燈光、轉動的磨盤、煤爐裏升起的嫋嫋炊煙,映襯著瘦弱又略顯駝背的身影……這些畫麵,如今已成為(wei) 回憶,被永遠定格在葉婷婷的腦海裏,“那些孩子就是她的牽掛,她說聽孩子們(men) 叫奶奶,她就高興(xing) 。”
毛師花的女兒(er) 葉仙曾幫著母親(qin) 出過攤,這份辛苦她深有體(ti) 會(hui) 。她告訴記者,早餐攤上最受孩子們(men) 歡迎的是手工糯米粿,殊不知,做粿子的糯米團都是母親(qin) 用石臼和木槌一個(ge) 個(ge) 敲打過的,“她說這樣做出來的粿子才筋道,孩子們(men) 才愛吃。”
老人走後,這些滿布歲月痕跡的小石磨、做粿模子、煎鍋、鐵鏟等工具,被葉仙一一擦拭幹淨,如今安靜地擺放在房間裏。葉仙說,她希望這些工具能在家族中一代代傳(chuan) 下去,讓後輩們(men) 都知道“早餐奶奶”的故事。
其實早在2018年時,毛師花就因為(wei) 腰椎間盤突出症狀加重,逐漸力不從(cong) 心了,起初是把攤位擺在家門口,後來實在幹不動,隻得告別心心念念的早餐攤和孩子們(men) 。
“母親(qin) 做早餐的念頭一直沒斷過,她曾對我說,如果現在能年輕10歲就好了,還能繼續給孩子們(men) 做早餐。”在葉仙看來,母親(qin) 雖然躺在床上,但牽掛不舍的依舊是巷口那團爐火和一張張稚嫩的臉孔,“當你看到一群孩子圍著她,用稚嫩的聲音叫著‘奶奶’,或許會(hui) 明白,這大概就是支撐母親(qin) 近30年的動力吧。”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