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南潯:一碗魚湯飯的“鮮香配方”
歲末寒冬,吃一碗熱氣騰騰的魚湯飯,是江南生活獨有的暖意。
1月5日下午,為(wei) 期三天的魚文化節在湖州南潯荻港漁莊鳴鑼開幕,嚐一碗魚湯飯、吃一口桑葉雞、來一場親(qin) 子研學……徜徉在古村,一邊是水鄉(xiang) 的搖櫓聲,一邊是人間的煙火氣。
連續舉(ju) 辦了15屆的荻港魚文化節,人氣越來越旺,早已成為(wei) 江南水鄉(xiang) 最有影響的民俗節慶。一碗魚湯飯為(wei) 何能“長紅”?聞著魚湯鮮香,我們(men) 走進荻港古村,一探隱於(yu) 苕溪的魚桑豐(feng) 收盛況。
全球非遺添“底料”
在一片歡聲笑語中,村民身穿魚紋彩衣、寫(xie) 魚字、唱魚歌,用千斤鍋、百座魚灶現場烹飪。
2016年吃掉3噸魚,2019年吃掉10噸魚……“今年估計又要破紀錄。”湖州荻港某生態旅遊開發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龐勇強難掩興(xing) 奮。
大鍋裏的青魚來自村裏最大的“寶地”——占地1007畝(mu) 的桑基魚塘。從(cong) 高空俯瞰,上百個(ge) 魚塘有圓有方,養(yang) 殖了四大家魚,塘基種植了桑樹,桑葉喂蠶、蠶沙養(yang) 魚、魚糞肥塘。
2018年,“湖州桑基魚塘係統”被聯合國糧農(nong) 組織授予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荻港村則是中國傳(chuan) 統桑基魚塘係統最集中、麵積最大、保留最完整的核心區。全球重要農(nong) 業(ye) 文化遺產(chan) 在國內(nei) 隻有22項,湖州僅(jin) 此一項。2022年,荻港桑基魚塘又入選《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hui) 第十五次會(hui) 議(COP15)國家展主展區素材。
“金字招牌來之不易。”荻港村黨(dang) 委書(shu) 記楊升輝說,曾經村裏家家戶戶靠桑基養(yang) 魚養(yang) 蠶致富,後來村民外出經商務工,魚塘也逐漸荒廢,險些被填平開發。2005年,土生土長的荻港女兒(er) 徐敏利利用當地荒廢濕地、老桑地、老魚塘等,建起了集生態養(yang) 殖、休閑度假、文化體(ti) 驗等一體(ti) 的農(nong) 旅度假中心——荻港漁莊。鎮裏村裏加大了資金投入,桑基魚塘逐漸“蘇醒”了。
當天的魚文化節上,集中展示了產(chan) 自桑基魚塘係統中的20餘(yu) 種動植物。龐勇強告訴記者,前期團隊調研發現,荻港桑基魚塘係統內(nei) 有近百種植物,近年來桑樹品種增加到了100多種。荻港成為(wei) 浙江省級生物多樣性體(ti) 驗地。
如今,桑基魚塘有了地方立法保護,村民們(men) 更加“嗬護”這片生態係統。徐敏利說,2023年他們(men) 就開始利用生物多樣性,嚐試古法養(yang) 魚,比如發現魚得了腸胃疾病,隻要在池塘邊割一把辣蓼(一種當地植物),揉碎了撒到塘裏給魚吃。“相比喂食各種魚藥要生態多了,這樣能讓桑基魚塘的生態係統得到更好循環。”在徐敏利看來,家門口的桑基魚塘就是一座生物、文化和技術基因的寶庫。
魚桑文化來“調味”
15屆魚文化節,不僅(jin) 有著農(nong) 業(ye) 遺產(chan) 的“背書(shu) ”,還有荻港村千年民俗文化的“賦能”。
當天的魚文化節上,除了魚樂(le) 、魚歌、魚舞、魚火、魚宴等傳(chuan) 統節慶表演,還有“百印魚桑”篆刻藝術展、荻港蠶花貓手作展等現代文藝展覽。由土絲(si) 瓜做成藝術牆、土豆上畫卡通、五穀雜糧拚成的祝福……這些既“土”又很潮的設計創意者,除了湖州魚桑文化研學院院長王似鋒,還有荻港村的普通村民。
“‘無魚不成宴’的習(xi) 俗在湖州已延續近千年。”王似鋒說,每年1月荻港迎來捕魚時節,村民聚在一起吃魚湯飯是老傳(chuan) 統。如今,村民們(men) 早已成為(wei) 了節慶的主角,盡情地向各地遊客展示魚桑文化的魅力。
荻港漁莊糕點師章小林是本地村民,這些年,他挖掘荻港魚桑文化,研發了十幾款特色糕點。現場,他親(qin) 手製作的桑果糕很快銷售一空。
74歲的村民孫央囡也趕來活動現場,“這些年越來越多小朋友來到村裏研學體(ti) 驗。”她說,在荻港村,像她這樣的魚桑研學人家數量已由42戶發展到200餘(yu) 戶,她們(men) 都經過培訓上崗,帶孩子們(men) 去采桑、在蚌殼上作畫、燒魚湯飯,感受魚桑魅力。
“魚兒(er) 樂(le) ,魚兒(er) 遊,春江水暖向東(dong) 流……”村裏的湖州魚桑文化研學院內(nei) ,一首朗朗上口的《魚樂(le) 鼓》總會(hui) 讓人不自覺吟唱。至今,魚桑研學院已接待了數百批次近10萬(wan) 名學生前來研學,形成了40多門研學課程。
古村複活旺“煙火”
如果魚文化節是一張引人入勝的扉頁,那千年底蘊的荻港是一本值得細讀的書(shu) 。如今,幾乎每個(ge) 雙休日,都有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到村裏“深度遊”。
在荻港古村,一座座民居臨(lin) 水而興(xing) ,青磚黛瓦。杏花酥雨裏,坐上古村的手搖船。這是舒乙筆下“最好的江南小鎮”。
漫步在荻港,不僅(jin) 到處飄著魚湯飯的香味,一股年輕的氣息也撲麵而來:“苕溪漁隱荻港美食”一條街內(nei) ,咖啡吧、酒吧、露營等業(ye) 態隨處可見;2023年開放的同善藝術館內(nei) ,3D效果的海浪、光影串成的藝術作品讓人耳目一新;即將營業(ye) 的親(qin) 子民宿由老宅改建,白牆黑瓦配合現代風格的裝修,打造出親(qin) 子主題房間……
近年來,荻港村主動融入南潯長三角親(qin) 子樂(le) 園建設,魚桑文化曆久彌新,構建漁莊研學、古村遊學、桑基魚塘體(ti) 驗旅遊板塊,形成獨特的農(nong) 旅結合、以旅帶農(nong) 發展格局。桑基魚塘係統展現出“全民共富、全域共美”的新時代圖景,為(wei) 現代農(nong) 業(ye) 注入了強勁活力。2023年,荻港村遊客量突破78萬(wan) 人次,帶動旅遊收入和土特產(chan) 銷售超億(yi) 元。
眼下,荻港村圍繞全域4A級景區打造,正在加緊修繕南苕勝境、積川書(shu) 塾、四麵廳等老建築,新建開沅書(shu) 院、中國非遺館,建設荻港古村5.3公裏的精品旅遊環線。“隻有不斷挖掘文化基因,激發活力,古村才能‘長紅’下去。”楊升輝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