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讓科學普及與科技創新“兩翼齊飛”(人民時評)

發布時間:2024-02-23 11:37: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春節期間,許多家庭選擇走進科技場館,現場感受國家科技進步成果,教育引導孩子奮發學習(xi) ,立誌科技報國。

  科技場館是科普的重要場所。不久前科技部發布的全國科普統計數據顯示,2022年度全國共籌集科普工作經費191億(yi) 元,科技館和科學技術類博物館有1683個(ge) ,全國科普專(zhuan) 職、兼職人員達199.67萬(wan) 人,我國國家科普能力建設勢頭良好,科普生態持續優(you) 化。不僅(jin) 如此,從(cong) 科普生產(chan) 看,現代科技館體(ti) 係建設帶來豐(feng) 富多樣的活動,優(you) 秀的科普圖書(shu) 、科普影視作品不斷湧現;從(cong) 方式方法上看,適應科普信息化趨勢,“互聯網+科普”走向深入,科普大篷車等流動科普設施跨越山水來到田野鄉(xiang) 間,基層科普力量得到加強。一係列創新探索和生動實踐,對深入推進科普事業(ye) 發展和有效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具有重要意義(yi) 。

  黨(dang) 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持續提升科普能力,推動科學普及與(yu) 科技創新協同發展,有利於(yu) 提升公民科學素質,為(wei)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培厚土壤、夯實根基。同時,這也是適應終生學習(xi) 發展潮流、加快學習(xi) 型社會(hui) 建設、促進人的全麵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yi) 。

  今天,我國科普事業(ye) 的深度和廣度正不斷拓展,但與(yu) 人們(men) 對科普產(chan) 品和服務的需求相比,國家科普能力建設仍有提升空間。科普是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基礎性工作,中國式現代化關(guan) 鍵在科技現代化,需要高質量科普作支撐;科普是公共服務的重要組成部分,讓更多人共享科技進步成果,需要推進科普工作再上新台階。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liang) 翼,必須把科學普及放在與(yu) 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科普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事業(ye) 。總體(ti) 上看,我國科普事業(ye) 以政府推動為(wei) 主,全社會(hui) 參與(yu) 科普的主動性積極性有待提升。樹立大科普理念,加強國家科普能力建設,推動科普工作融入經濟社會(hui) 發展各領域各環節,鼓勵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有助於(yu) 激活社會(hui) 資源蘊藏的科普潛能,滿足人們(men) 多元化的科普需求。

  我國地域廣袤,優(you) 質科普資源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更好滿足基層日益增長的科普需求,要引導科普資源和服務向基層和欠發達地區傾(qing) 斜。應積極探索政府購買(mai) 服務等方式,激活基層科普場館的服務能力。科普效果好不好,能不能契合需求是關(guan) 鍵。讓科普服務更加均衡普惠精準,要進一步創新科普傳(chuan) 播手段、方法,完善信息化、全媒體(ti) 、多渠道的科普傳(chuan) 播矩陣,不斷提高科普質量,提升科普服務的精準性、有效性。

  科普伴隨科技創新而生,也驅動科技創新不斷發展。當前,“重科研、輕科普”,科研與(yu) 科普聯係不夠緊密的現象仍一定程度上存在,要通過強化經費支持、完善科普人才評價(jia) 機製、暢通職業(ye) 發展通道等措施,進一步培養(yang) 壯大科普人才隊伍,激勵更多科研人員參與(yu) 科普工作。促進科普與(yu) 科技創新協同發展,將普及科學知識與(yu) 弘揚科學精神、傳(chuan) 播科學思想更好結合起來,營造熱愛科學、崇尚創新的社會(hui) 氛圍,必能推動形成科學普及與(yu) 科技創新“兩(liang) 翼齊飛”的良好局麵,為(wei) 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勁動能。

  《 人民日報 》( 2024年02月20日 第 05 版)

  (責編:鄭浦麗(li) 、邢曼華)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