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眾智 求共識
建設鄉(xiang) 鎮村史館,既是一種曆史的傳(chuan) 承,更是一種文化的記憶。要進一步拓展鄉(xiang) 鎮村史館的展覽內(nei) 容,在策展中不僅(jin) 包含曆史沿革的內(nei) 容,更要兼顧地方文化性和藝術性,尤其要展示地方獨特的文化特征、旅遊資源、藝術資源;將曆史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與(yu) 鄉(xiang) 鎮村史館相結合,深度挖掘地方曆史文化,豐(feng) 富展覽的形式,增強互動性,提升群眾(zhong) 文化參與(yu) 度滿意度。
——劉萬(wan) 鳴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副館長)
四川宜賓搶抓新能源產(chan) 業(ye) 發展風口,初步形成動力電池、晶矽光伏等產(chan) 業(ye) 集群。應進一步完善綠電綠證製度,使清潔能源優(you) 勢地區電網碳排放因子、產(chan) 品碳足跡數據庫得到相關(guan) 涉碳認證機構認可;加大對清潔能源地區綠電保供力度,以動力電池為(wei) 先導,逐步拓展至晶矽光伏等行業(ye) ,助力打造動力電池等綠色低碳產(chan) 品外貿出口基地。
——廖文彬代表(四川省宜賓市市長)
作為(wei) 傳(chuan) 統優(you) 勢產(chan) 業(ye) 之一,紡織業(ye) 隻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能實現更好發展。應通過政企合力賦能,做到“研發”與(yu) “推廣”並舉(ju) ,推動紡織行業(ye) 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製定麵向紡織企業(ye) 減少碳排放相關(guan) 指標以及配套的激勵政策,通過重點項目立項、先進技術評選、人才工匠評選等措施激發行業(ye) 綠色相關(guan) 技術的應用與(yu) 推廣。
——屠紅燕代表(萬(wan) 事利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為(wei) 香港帶來了無限機遇。香港青年要抓住機遇,把讀萬(wan) 卷書(shu) 與(yu) 行萬(wan) 裏路結合起來,在深入了解祖國的曆史文化和現實國情的過程中,厚植家國情懷,錘煉過硬本領。應鼓勵香港青年多到內(nei) 地交流參訪,通過“免試攻讀研究生計劃”、設立“雙學位”課程等方式,便利香港青年在內(nei) 地,尤其是在大灣區就學。同時搭建更多平台,進一步促進青年交流合作。
——郭基煇委員(香港新鴻基地產(chan) 發展有限公司執行董事)
近年來,我們(men) 依托科研院所,以建設國家級水稻科技示範基地為(wei) 載體(ti) ,整村推進石板大米綠色有機種植模式,引進優(you) 質品種,實施兩(liang) 段式育秧、測土配方施肥,既保護了寒地黑土,又推動了石板大米產(chan) 業(ye) 升級。未來要在加強黑土地保護,大力推廣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技術,加快修複農(nong) 田生態環境等方麵下功夫,不斷推動農(nong) 業(ye) 綠色發展。
——陳雨佳代表(黑龍江省寧安市玄武湖大米專(zhuan) 業(ye) 合作社銷售經理)
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要堅持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全麵發展和健康成長。構建優(you) 質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務體(ti) 係,要以推進城鄉(xiang) 教育一體(ti) 化為(wei) 重點,加快縮小縣域內(nei) 城鄉(xiang) 教育差距。還可通過教育數字化,有效擴大優(you) 質教育資源覆蓋麵,服務農(nong) 村邊遠地區提高教育質量。
——劉希婭代表(重慶謝家灣學校黨(dang) 委書(shu) 記)
(人民日報記者王玨、李林蔚、王明峰、王永戰、亓玉昆、劉軍(jun) 國、方圓、常碧羅整理)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