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地方

人民日報|無錫惠山區大河頭村:江南小村嶄新成長

發布時間:2024-03-18 16:09: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人民日報》2024年3月18日13版 版麵截圖

  原題:江蘇無錫惠山區大河頭村從(cong) 整治環境到共享共治——

  江南小村嶄新成長(一線探民生)

  白雲(yun) 悠悠地飄浮在大河頭村上空,自家小院內(nei) ,馮(feng) 錫錦老人仰臥在藤椅上,享受著午後的陽光。他的家坐落在村子的東(dong) 北部,小溪從(cong) 屋後穿過,幾棵櫸樹錯落四周。

  馮(feng) 錫錦今年80歲,是土生土長的大河頭村人。幾十年來他見證著村子發生的種種變化,子女進城發展,他依然選擇留下來。

  “住在這裏環境宜人,心情舒暢。”看著蕩漾在小河中的青山倒影,老人徐徐說道。

  環境整治提升

  幹部帶頭破局

  大河頭村位於(yu) 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錢橋街道,河網密布。漫步村內(nei) ,環境整潔,一派江南水鄉(xiang) 風貌。

  馮(feng) 錫錦回憶,不久前,村裏可不是這樣。村民在附近的鄉(xiang) 鎮企業(ye) 打工致了富,一幢幢二層小樓沿著河岸拔地而起,這本是好事;可是,不大的村落也開始變得擁擠,環境問題日益凸顯。泥濘的道路、發臭的水溝、亂(luan) 竄的家禽……村子變得雜亂(luan) 。

  不改變不行了。村黨(dang) 支部在村口的土屋子裏,開了一場關(guan) 於(yu) “大河頭村如何發展轉型”的會(hui) 。經過集體(ti) 商討,大河頭村確定將環境治理作為(wei) 鄉(xiang) 村提升工作的出發點。

  怎麽(me) 個(ge) 整治法?大家心裏並沒有現成答案,村幹部們(men) 就跑了周邊省份的很多村莊,先看看現代化農(nong) 村“長”個(ge) 什麽(me) 樣子。

  有一次,在溧陽市蛀竹棵村參觀過程中發現,昔日隨水而走的河堤,如今被石塊砌得整整齊齊,水壩重新修建後,不僅(jin) 美觀而且實用。大家不約而同地認為(wei) ,大河頭可以借鑒!

  調研下來思路有了,仍缺方案。於(yu) 是村裏便邀請鄉(xiang) 村規劃師共同商討大河頭村人居環境整治方案。大河頭拿出了初步方案:空餘(yu) 土地統一規劃公共空間;村戶院前環境亟待集中整治;行道綠化與(yu) 水道清淤同時進行;建設雨汙分流設施……

  對於(yu) 打造公共空間,村民們(men) 心存顧慮。“大河頭村改造之前,土地界限分明,依靠村民自主管理即可。大量公共區域出現後,如何讓村民們(men) 自覺維護管理此片區域,是個(ge) 挑戰。”南塘社區黨(dang) 總支書(shu) 記沈峰說。這時的大河頭村,由於(yu) 並村原因,由南塘社區管理。

  南塘社區討論決(jue) 定,分批施工,發揮試點作用,讓群眾(zhong) 切實感受到環境整治的好處。方案一經公布,馮(feng) 錫錦和老伴都覺得非常好,自家前院的地常年拋荒,雞鴨棚需要定期清理打掃,費時費力,商量之後果斷報名。

  “清清爽爽,打開門就是草坪。”馮(feng) 錫錦的房子成為(wei) 第一批試點對象,加固修繕,院落合圍,拆除雞鴨棚改建綠化帶,原先堆放雜物與(yu) 垃圾的院子被釋放出十幾平方米的空間,老馮(feng) 也把家中的躺椅、茶具挪到了院子裏。

  院落改造好後,老馮(feng) 高興(xing) 地跟左鄰右舍分享著新變化。大河頭村第一批人居環境整治試點的36戶村民無一例外地對項目給予肯定,心裏打過鼓的村民也通過試點工程看到環境整治的效果,紛紛表示願意加入整治工程。

  “人居環境整治提升是鄉(xiang) 村治理的基礎,不僅(jin) 要讓他們(men) 明白為(wei) 什麽(me) 做這件事,更應該讓他們(men) 看到這樣做的效果,這才能有效推進工作。”沈峰說。

  群眾(zhong) 參與(yu) 治理

  促進鄉(xiang) 村發展

  “環境變好了,總想著做點事情!”社區工作會(hui) 上,大家提出,大河頭村應該重新建立以村民為(wei) 主的自治理事會(hui) ,定期向村民征求管理意見、社情民意,與(yu) 社區做好聯動溝通,服務社會(hui) 治理。

  通過民主選舉(ju) ,大河頭村自治理事會(hui) 成立。大河頭村第一任自治理事會(hui) 理事長馮(feng) 軒武向記者介紹,當時全村凝聚力較差,急需創新管理模式。

  幾塊多邊形的菜地分散排布在村口,蔬菜冒出綠油油的“小腦袋”,還掛著幾顆露珠,透著那股新鮮勁兒(er) 。旁邊的招牌上寫(xie) 著“繽紛農(nong) 場”四個(ge) 大字,這是大河頭村“閑下來”合作社打造的第一個(ge) 項目。

  “我們(men) 搞一個(ge) 合作社,通過合作的形式把大家都聚起來幹點事,好不好?”就這樣,“閑下來”合作社應運而生。合作社成立之初,自治理事會(hui) 就將村裏閑置資源進行整合歸納,把村子前麵的空地作為(wei) 共享菜地打造。

  “繽紛農(nong) 場”推出一年後,村裏又將無人管理的梨樹、池塘轉變為(wei) “土坡梨園”“荷花魚塘”。

  “農(nong) 場、梨園、魚塘是一種合作的形式,憑著自願原則,村民會(hui) 以象征性的價(jia) 格入股,在年底進行‘分紅’。”馮(feng) 軒武告訴記者,這裏麵一次性入股的經費用來作為(wei) 啟動資金,入股的村民會(hui) 自願承擔起梨園、魚塘日常養(yang) 護、看管的工作。

  合作社收獲的農(nong) 產(chan) 品會(hui) 拿到市場售賣一部分,所得收入用於(yu) 投入下一年生產(chan) ,剩餘(yu) 農(nong) 產(chan) 品會(hui) 進行二次分配,定量分給未入股的村民與(yu) 困難群眾(zhong) ,其餘(yu) 的由入股村民進行第三次分配。這樣在保證產(chan) 業(ye) 增收的同時,也能有效利用閑置土地,可謂一舉(ju) 兩(liang) 得。

  作為(wei) 梨園“股東(dong) ”的王小惠去年夏天順利分到了兩(liang) 箱梨子,細算下來,她付出的勞動可遠不止於(yu) 此。澆水施肥、疏花疏果、整形修剪……經常在果園裏一待就是半天,“咱為(wei) 這兩(liang) 箱梨子,值得嗎?”她擺了擺手笑著說:“又不靠這個(ge) 掙錢,大家都是農(nong) 民,一起種地還可以聊天,多開心啊!”

  農(nong) 場、梨園、魚塘等生產(chan) 場所逐漸變成了老年人談天說地的好去處,沒事兒(er) 都自願去幹幹活、說說話。

  “閑下來”合作社的模式激發群眾(zhong) 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的積極性,促進自治良性發展。王小惠在梨園時就經常聽到村民們(men) 議論大河頭的各項事務,打心裏將大河頭當作自己的家,不亂(luan) 丟(diu) 垃圾、不隨地吐痰,見到不文明行為(wei) 及時製止等,既是鄉(xiang) 風文明的踐行者,更是維護者。

  “原先我不太願意管村裏麵的事,但現在誰要是破壞村裏的一草一木,肯定不行。”馮(feng) 錫錦說。

  發掘鄉(xiang) 土人才

  探索文旅融合

  清晨的薄霧還未褪去,二十來名小學生有說有笑地走進大河頭村。他們(men) 身背書(shu) 包,手拿小本,邊走邊寫(xie) 著什麽(me) ,在大河頭村各處好奇地搜索著……

  “奶奶,這像香腸一樣的東(dong) 西是什麽(me) 呀?”小朋友們(men) 進了村,好像發現了新天地。正在晾曬香蒲的王奶奶被孩子們(men) 圍住,她耐心地為(wei) 孩子們(men) 講解著香蒲果實的妙用,“不能直接吃,花粉可以入藥,燃燒可以驅蚊。”孩子們(men) 一筆一畫地記下了王奶奶講的知識。

  “大河頭村自然條件優(you) 越,同時具有塘、渠、河等多種水係特征,物種豐(feng) 富,且保留著較為(wei) 完善的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方式,是一個(ge) 非常好的自然教育大課堂。”無錫春水自然教育機構老師孫曉鋒向記者展示為(wei) 大河頭村繪製的地圖和動植物圖鑒。在她看來,孩子們(men) 走進大河頭村,就如同上了一堂自然教育課,不僅(jin) 可以了解生物地理知識,還可以動手嚐試挖藕、采茭白等活動,讓小朋友親(qin) 近自然,了解自然。

  從(cong) 2022年初開始,村裏聯合無錫市小學、高校、教育培訓機構,讓大河頭成為(wei) 自然教育的課堂與(yu) 研學基地,年輕人行走在村子裏,在體(ti) 會(hui) 鄉(xiang) 村農(nong) 業(ye) 生活的同時,也與(yu) 當地村民交流互動。“我們(men) 希望通過自然課堂或研學等方式,讓更多年輕人知道大河頭村,加強村民與(yu) 外界的聯係,努力讓村莊‘活’起來。”馮(feng) 軒武說。

  陽光把鐵絲(si) 編製的籃子照得閃著光,邵彩娟想不到,曾經的手藝,在大河頭竟然能變成一門藝術。“在工廠裏會(hui) 手工編織一些器具盛放特種材料,退休後也會(hui) 接一些散單貼補家用。”受村理事會(hui) 邀請,邵彩娟成為(wei) 大河頭村“閑下來”合作社匠人工坊的特聘老師,定期組織特殊編織技能的培訓課程,授課對象主要為(wei) 前來研學的小朋友與(yu) 外來遊客。

  各類精美的工藝品被擺放在大河頭村“閑下來”合作社活動中心。如今,大河頭村自治理事會(hui) 已經邀請3名本地村民共同參與(yu) “閑下來”匠人工坊計劃,在編織、鐵絲(si) 工藝品製作等方麵開展相關(guan) 課程,打造相關(guan) 體(ti) 驗場景並創設文創產(chan) 品,在手藝得以傳(chuan) 承的同時,帶來新的創收點。

  “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關(guan) 鍵在人,要吸引城市人口多來鄉(xiang) 村活動旅遊,為(wei) 鄉(xiang) 村帶來人氣;另一方麵,要培育挖掘鄉(xiang) 土文化人才,以‘閑下來’合作社品牌作為(wei) 重要抓手,進一步探索農(nong) 文旅融合發展創新。”沈峰說。

  “我要為(wei) 大河頭再寫(xie) 幾首詩!”馮(feng) 錫錦年輕時熱愛詩歌創作,作品經常發表在各種報紙刊物上。春日裏,他走出院子,漫步於(yu) 鄉(xiang) 野之中,尋覓著屬於(yu) 大河頭的嶄新詩篇……

  《人民日報》2024年3月18日13版

(責編:李文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