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極科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光明日報記者 崔興(xing) 毅 光明日報通訊員 劉雅文
1月4日,在距離祖國一萬(wan) 多公裏的南極中山站,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隊員全榮輝順利完成全部科考任務,結束一年多的南極生活,啟程回國。
我國在南極科考已經取得豐(feng) 碩成果,這背後離不開那些辛苦付出的科考隊員。在南極科考是一種怎樣的體(ti) 驗?1月5日,記者連線全榮輝,聽他講述真實的南極科考生活。
“修理設備成了家常便飯”
2020年11月10日,由自然資源部組織的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搭乘“雪龍2”號從(cong) 上海出發,作為(wei)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yu) 技術研究所所長,全榮輝依托國際子午圈空間站科學計劃,前往南極探索空間物理和空間科學的相關(guan) 問題,在此次南極考察任務中主要負責中山站高空大氣等空間環境觀測任務,負責高頻雷達等多套空間環境觀測設備的運行、數據處理和維護工作。
在很多人看來,南極冰川遍布,應該很濕潤。但其實不然,“南極氣候除了十分寒冷以外,還特別幹燥。”全榮輝說,惡劣的氣候環境,也會(hui) 導致設備出現故障,所以修理設備就成了家常便飯。他表示,在修理時也會(hui) 遇到很多難題,“有時會(hui) 缺少一些硬件,南極不比在國內(nei) ,可以及時購買(mai) ,我們(men) 隻能到處尋找合適的配件,配件沒有的話就隻能想其他方法了”。
全榮輝回憶,在剛剛到中山站時,有一個(ge) 高頻雷達出現了很大的故障,需要更換主板,在更換完以後發現CPU也沒有了,為(wei) 了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他從(cong) 另一台電腦上拆下來了一個(ge) CPU,想著安裝到高頻雷達上,但安裝時缺少矽脂(用於(yu) CPU背麵與(yu) 風扇之間,主要是粘貼和散熱作用)。“當時雷達備件裏缺少該物資,我尋找了站上其他任務係統的物資也沒有找到,最後在網絡電子工程師那邊找到最後剩下的一小管。”雷達的操作係統和國內(nei) Windows的係統也不一樣,需要重新學習(xi) ,才能進行實驗相關(guan) 參數的調整,“所以挑戰還是挺大的”,全榮輝笑著說道。
除了設備時不時地“罷工”,在野外考察時,還經常要麵臨(lin) 天氣多變的考驗,全榮輝在野外考察時就遇到過幾次突發天氣。一次,他到離站區兩(liang) 小時路程的地方安裝設備,半路天氣從(cong) 多雲(yun) 轉為(wei) 陰天,很快又刮起風,飄起小雪,“我們(men) 及時決(jue) 定馬上返程。剛到站區天氣就變成大雪加大風,能見度幾乎為(wei) 零,如果當時決(jue) 定錯誤了,可能就會(hui) 迷失方向回不來,遇到更大的危險,比如摔傷(shang) 、凍僵等。所以一般到野外都必須先看過天氣預報,多人同行。”全榮輝說道。
黑夜漫長、低溫徹骨,“這裏的苦其實也很甜”
漫長的黑夜、徹骨的低溫、空寂的雪地、稀少的物種……南極令人生畏的不僅(jin) 是嚴(yan) 苛的自然環境,還有極端條件對人造成的巨大精神壓力。但在全榮輝看來,“這裏的苦其實也很甜”。
“我們(men) 都知道,在國內(nei) ,縫隙或洞穴是越深的地方越黑,但在南極的冰蓋上麵,縫隙有近百米深,人從(cong) 上麵向下看,底下是發藍色的光,把冰挖上來以後卻發現是透明的,這個(ge) ‘藍冰現象’很是神奇。”全榮輝在和團隊外出爬過山穀時,還經常會(hui) 看到像花朵、拱門、蟲蝕樣的奇石。
在南極一年多的生活,除了科研,還有很多其他活動。“借助地形與(yu) 獨特的氣候,南極可謂一個(ge) 天然的滑雪場。”全榮輝用來觀測的地方位於(yu) 中山站附近的一個(ge) 高地上,除了滑雪,每天正常巡視的爬山,也是他在南極的一種獨特的鍛煉身體(ti) 的方式。
中山站的二樓是休閑區,包括一個(ge) 大會(hui) 議室、醫務室、體(ti) 育館和餐廳。全榮輝喜歡打乒乓球,空閑時間常找兩(liang) 三個(ge) 好友切磋球技,在中山站舉(ju) 辦的乒乓球比賽中,全榮輝還獲得過第三名的好成績,獲得了兩(liang) 個(ge) 具有南極特色的筆記本。
在站裏,全榮輝還有另一層身份——中山站圖書(shu) 管理員。他介紹,中山站圖書(shu) 館中的大部分書(shu) 是捐贈的,還有一部分是隊員帶來的。“原來的圖書(shu) 室已經擺滿了書(shu) ,我和隊友又另外布置了一個(ge) 。”
全榮輝介紹,南極的飲食多樣且獨特,配備廚師長級別的大廚,購置的食材來自天南地北。“科考前期,夥(huo) 食很豐(feng) 盛。但是過了半年,帶來的食材隻剩下洋蔥、土豆、山藥這種耐儲(chu) 存的菜。這時候蔬菜就十分珍貴了,不過我們(men) 這裏有一個(ge) 種植蔬菜的溫室大棚,可能兩(liang) 三個(ge) 星期會(hui) 吃到一次小白菜、黃瓜類的綠菜。”
“這顆時空膠囊裏,有我對它深沉的眷戀”
南極是什麽(me) ?一千個(ge) 人有一千種答案。但不變的,是每個(ge) 人回答時對南極流露出的眷戀和那份獨有的南極情結。
克服了重重挑戰,全榮輝在科研上收獲頗豐(feng) ,他在工作中獲取了大約63TB的觀測數據,服務於(yu) 多個(ge) 國家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中日、中美、中挪等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在子午工程調度執行方麵,他先後參與(yu) 了嫦娥五號探測器發射保障任務、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發射保障任務、太陽活動事件探測計劃、突發金屬層與(yu) 熱層金屬層大區域多站聯合探測計劃等。
在南極科考的一年中,全榮輝也沒有丟(diu) 下原本的工作,作為(wei) 南航航天學院空間科學與(yu) 技術研究所的所長與(yu) 研究生導師,他每周會(hui) 不定時進行1~2次的電話會(hui) 議,督促研究生學習(xi) 進度與(yu) 所裏的相關(guan) 工作進展。
“初到南極,雖說心情很激動,但是看到送我們(men) 的直升機撤離時,想到自己距離家鄉(xiang) 一萬(wan) 多公裏,內(nei) 心還是會(hui) 感覺到孤獨。”全榮輝告訴記者,他一個(ge) 星期會(hui) 跟家人聯係2~3次。
談及此次南極科考之旅,全榮輝的感受、收獲有很多。“可以明顯地感受到祖國的日益強盛。”全榮輝說,“站裏的條件越來越好了,不僅(jin) 有多功能的房間,還有豐(feng) 富的食材,越冬保障、通信設施等都越來越完善。”
“在中山站,也感受到了集體(ti) 力量的強大。隊員們(men) 除專(zhuan) 業(ye) 性工作以外,還必須參與(yu) 集體(ti) 勞動,比如卸貨,物資搬運與(yu) 分類,幫廚等等,另外還要一起處理各個(ge) 崗位上的高難度工作。”全榮輝告訴記者,他負責的測高儀(yi) 700千克線纜鋪設工作,就是全站隊員一起出動進行拉接和鋪設的。“在大家的相互幫助下,碰到的困難很快就能解決(jue) 。”
現在,全榮輝已經在返航途中。對南極深沉的眷戀,讓他生出強烈的保護意識。“南極是唯一一塊尚未被人類開發的潔淨聖地。我們(men) 去做科研,也應該要保護它,而不是破壞它。”全榮輝說,南極或許承載著地球未來的命運,“這顆時空膠囊裏,有我對它深沉的眷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