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牢記“國之大者”,錨定民生小事

發布時間:2022-01-10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專(zhuan) 家點評】

  作者:鄧智團(上海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上海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員)

  習(xi) 近平主席在二〇二二年新年賀詞中強調,“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千頭萬(wan) 緒的事,說到底是千家萬(wan) 戶的事”。2022年,我們(men) 要時刻謹記讓人民生活幸福這個(ge) “國之大者”,以更多改革創新舉(ju) 措解決(jue) 百姓急難愁盼,讓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共同富裕取得更為(wei) 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關(guan) 注重點人群,兜牢民生底線。“十四五”時期,我國60歲以上老齡人口將近3億(yi) ,以“一老一小”為(wei) 重點進一步完善人口服務體(ti) 係,是關(guan) 乎國家利益、家庭幸福、民生福祉的關(guan) 鍵問題。要加快養(yang) 老服務機構和養(yang) 老設施建設,逐步縮小地區間養(yang) 老金、繳費標準和養(yang) 老保險覆蓋率差距,推進基本養(yang) 老保險全國統籌,推動建立全國統一的老年人能力綜合評估製度和長期照護保障製度;重視居家養(yang) 老需求,積極推進家政服務業(ye) 規範化、標準化、品牌化;激活適老化改造的多元力量,製定適老化改造標準規範,加快推進老舊小區適老化改造,打造老年宜居環境。要加快社會(hui) 政策、公共服務、權利保障和成長空間的適兒(er) 化改進,推動兒(er) 童友好城市建設;加強未成年人保護,強化農(nong) 村留守兒(er) 童關(guan) 愛服務,推動落實相關(guan) 監護製度。要注重婦女權益保障,加快製定促進生育與(yu) 保障就業(ye) 的聯動政策,消除就業(ye) 性別歧視等。要持續鞏固拓展兜底脫貧成果,既“富口袋”,更“富腦袋”,防止因疫、因大病致貧或返貧,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

  聚焦重點領域,高質量改善民生。要保障糧食和重要農(nong) 產(chan) 品供給,解決(jue) 好“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問題,把14億(yi) 人的飯碗端在自己手上、把種源種子握在自己手裏。統籌主要農(nong) 產(chan) 品生產(chan) 發展、產(chan) 銷銜接、市場調控、質量安全等關(guan) 鍵環節,不斷增加糧油、蔬果供給品種,更好地滿足城鄉(xiang) 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堅持“房住不炒”,持續優(you) 化穩地價(jia) 、穩房價(jia) 政策,推動建設共有產(chan) 權房,推動集體(ti) 土地建設租賃性住房,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加快推進義(yi) 務教育優(you) 質均衡發展和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全麵提升縣域普通中學辦學水平;實施新時代振興(xing) 中西部高等教育攻堅行動,為(wei) 中西部人民群眾(zhong) 提供更多優(you) 質高等教育資源。加快推進醫療、醫保、醫藥改革聯動,促進優(you) 質醫療資源均衡布局,加快醫療支付方式改革、醫療服務價(jia) 格改革,切實減輕人民群眾(zhong) 醫療負擔。錨定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大力發展綠色低碳產(chan) 業(ye) ,積極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ti) 係,倡導綠色出行和低碳生活方式,以更高標準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加快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和處理設施建設,讓綠色生活創建行動取得顯著成效。

  確保公平發展能力和機會(hui) ,紮實推動共同富裕。持續完善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製度安排,進一步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持續減輕個(ge) 人所得稅納稅人負擔,引導鼓勵企業(ye) 和社會(hui) 群體(ti) 積極參與(yu) 公益慈善事業(ye) 。著力解決(jue) 好高校畢業(ye) 生、退役軍(jun) 人、農(nong) 民工、搬遷群眾(zhong) 等重點人群就業(ye) 問題;更好發揮靈活就業(ye) 作用,強化靈活就業(ye) 的勞動保障責任,健全靈活就業(ye) 勞動用工和社會(hui) 保障政策。積極穩妥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公共空間微更新;全麵提升農(nong) 村人居環境質量;加快鄉(xiang) 村基本公共服務數字化智能化建設。

  創新實施宏觀微觀政策,讓市場主體(ti) “青山”常青。要聚焦“六穩”“六保”關(guan) 鍵環節,以更大力度支持市場主體(ti) 發展。比如,實施更精準、可持續的積極財政政策,推動新的減稅降費政策等。同時,聚焦市場主體(ti) 關(guan) 切,繼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營造穩定、公平、透明、可預期的營商環境和寬容失敗的社會(hui) 氛圍,確保市場主體(ti) 健康可持續發展。鼓勵更多人投身創新創業(ye) 大潮,讓創新第一動力競相迸發。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勝、常河、李建斌、趙秋麗(li) 、馮(feng) 帆、李慧、顏維琦、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郭彤彤)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