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澳大利亞的海洋意識與海洋環境保護

發布時間:2022-01-10 10:1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費晟(中山大學大洋洲研究中心教授)

  在世人眼裏,澳大利亞(ya) 是個(ge) 海洋大國,其壯美的海洋景觀舉(ju) 世聞名。然而國際環境史聯合會(hui) 前主席、澳大利亞(ya) 環境史學家莉碧·羅賓在代表作《一塊大陸如何創造一個(ge) 國家》中,討論20世紀初澳大利亞(ya) 的環境與(yu) 生態學知識如何影響其建國時代的文化認同時,並沒有提及海洋。這並非作者的疏漏,而是因為(wei) 此時澳大利亞(ya) 民眾(zhong) 的海洋意識還較為(wei) 淡薄。這種海洋意識是在20世紀伴隨科學家、媒體(ti) 及政府合力推動治理大堡礁過程中興(xing) 起的,最終也圍繞相關(guan) 的科研與(yu) 教育實踐形成了海洋環境保護的自覺。

  

  澳大利亞(ya) 雖然被南太平洋環繞,但除了人口極少、偏居一隅的托雷斯海峽島嶼居民,大部分原住民的生計基本局限於(yu) 陸地環境。1788年後,歐洲殖民者逐海而來,沿海定居,主要是為(wei) 了享受溫帶海洋性氣候,並不向海而生。一方麵,英國有意壓製流放犯殖民地的遠洋能力與(yu) 海洋經濟;另一方麵,殖民者不斷向陌生內(nei) 陸探索並開發農(nong) 牧礦資源,最終形成了基於(yu) 荒野環境的移民社會(hui) 核心文化認同。

  19世紀末,在帝國主義(yi) 瓜分世界狂潮中,德國與(yu) 美國分別向南北太平洋群島快速擴張,深深刺激了被這些島嶼環繞的澳大利亞(ya) 。1908年,澳大利亞(ya) 聯邦運動領袖、第二任總理阿爾弗雷德·迪金因不滿英國對澳大利亞(ya) 海洋地位的長期輕視而邀請正在全球巡訪的美國“大白艦隊”來訪。借助艦隊訪問喚起的全民海權意識,澳大利亞(ya) 於(yu) 1913年正式建立自己的海軍(jun) 。在此過程中,民眾(zhong) 的海洋意識逐漸被培育。其中,大堡礁作為(wei) 標誌性海洋景觀,成為(wei) 澳大利亞(ya) 舉(ju) 國上下欣賞與(yu) 保護海洋環境的思想源泉。

  

  大堡礁位於(yu) 昆士蘭(lan) 熱帶海域,是地球上最大的珊瑚礁係統。但在澳大利亞(ya) ,它長期以來非但不受青睞,而且被避之不及,因為(wei) 它會(hui) 妨礙航行。庫克船長就深受其苦,達爾文幹脆稱它是“障礙”。

  轉機發生在1889年,著名生物學家赫胥黎所推薦的英國同行威廉·薩維利-肯特被任命為(wei) 昆士蘭(lan) 的漁業(ye) 專(zhuan) 員。他推動利用大堡礁養(yang) 殖珍珠獲得成功。而在這一過程中,薩維利也係統考察了大堡礁的生態體(ti) 係,尤其是填補了海洋生物學界對海馬等生物繁育問題的知識空白。他於(yu) 1893年開始出版自己對大堡礁的記錄,分享這裏的奇妙環境,最終在聯邦建立後引發了整個(ge) 英語世界的關(guan) 注。百業(ye) 待興(xing) 的澳大利亞(ya) 人方才意識到,高更等歐洲浪漫主義(yi) 藝術家筆下動人的南太平洋風景其實就在自己身邊。不久之後,受雇於(yu) 昆士蘭(lan) 地方政府的記者艾德蒙·班得菲爾德開始專(zhuan) 門寫(xie) 作大堡礁海洋觀光指南並探討海洋文化的價(jia) 值。從(cong) 1924年開始,博物學家兼電影製作人諾爾·芒克曼與(yu) 妻子也開始連續出品關(guan) 於(yu) 大堡礁的宣傳(chuan) 片,同時探討海洋環境對澳大利亞(ya) 人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以海洋開發與(yu) 觀光為(wei) 抓手,一種真正讓民眾(zhong) 沉浸於(yu) 此的海洋文化從(cong) 此在澳大利亞(ya) 社會(hui) 不斷傳(chuan) 播。

  得益於(yu) 對大堡礁的宣傳(chuan) 、想象與(yu) 開發,澳大利亞(ya) 大眾(zhong) 文化中越來越多地包含海洋元素,從(cong) 黃金海岸到大洋路,多元化的海洋景觀成為(wei) 澳大利亞(ya) 的財富。但是自大堡礁等進入大眾(zhong) 視野起,旅遊、捕魚與(yu) 運輸等問題也對海洋環境提出了持續挑戰。

  事實上,薩維利早已提醒要“可持續開發”。因為(wei) 他認為(wei) ,相比而言,人類的海洋環境知識積累更有限,開發活動的生態後果難測,所以一定要適度。而大力推銷大堡礁的芒克曼則終生都在呼籲潛水遊客不要采摘珊瑚。但是直到1969年,澳大利亞(ya) 保護基金會(hui) 才召開全國性的研討會(hui) 以應對海洋環境問題。因為(wei) 昆士蘭(lan) 地方政府開源手段有限,一直不願意限製海洋商業(ye) 開發,甚至在1967年批準2000多萬(wan) 英畝(mu) 的大堡礁石油開發項目,結果引發了全國性抗議。盡管項目最終被叫停,但是開發抑或保護海洋環境的問題凸顯。在環保人士的呼籲下,1975年通過《大堡礁海洋公園法》,以設立國家公園的方式確立了聯邦政府對所有相關(guan) 環境擁有“保護、保存與(yu) 管理權”。1983年,聯邦政府又以《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公約》簽約國必須遵守國際法為(wei) 理由,通過了《澳大利亞(ya) 世界遺產(chan) 保護法》,確定了海洋環境管理以保護為(wei) 優(you) 先原則。從(cong) 此,澳大利亞(ya) 聯邦不斷擴大海洋保護區,對旅遊、捕魚、采礦及航運都采取了有針對性的管控。

  

  澳大利亞(ya) 對大堡礁的保護采取劃分為(wei) 不同區塊、各自有相應保護政策的辦法。這其中,重視海洋科學研究發揮了重要作用。首先是生物管控問題,可以追溯到1962年大堡礁遭遇的棘冠海星之災。經過多年的研究,人們(men) 才意識到海星過度繁衍致災其實是周期性的自然現象,絕非人力可簡單阻止,但珊瑚礁白化、台風和水質渾濁會(hui) 加劇災情,因此在不同時段的特定地區可以選擇性防控上述問題。其次是氣候變化對海洋生態的影響,這源自過去40年對珊瑚礁白化的研究,除了水體(ti) 汙染和光照因素,學界認為(wei) 水溫持續變暖是珊瑚蟲大規模死亡的主要誘因。因此,海洋環境保護與(yu) 全麵重視氣候變化問題休戚相關(guan) 。顯然,自然科學研究大大提升了海洋環保的效率。

  在此基礎上,海洋環保教育與(yu) 實踐也全麵展開。在中小學,海洋保護與(yu) 水資源保護教育緊密結合,講授主題包括理解人與(yu) 海洋環境之聯係、社會(hui) 經濟發展與(yu) 海洋環保的關(guan) 係及澳大利亞(ya) 的海洋生物多樣性等,此外還在實踐教學中培養(yang) 學生收集梳理海洋信息的技能。在大學,跨學科的海洋研究日益活躍。西澳大學以漁業(ye) 經濟史研究為(wei) 抓手,開拓了海洋環境史、海洋災害史研究等領域。澳大利亞(ya) 國立大學一方麵調動曆史學家與(yu) 人類學家合作深挖南太平洋島嶼航海民族的本土知識,另一方麵積極推動人文學者與(yu) 極地海洋科學家合作,以塔斯馬尼亞(ya) 為(wei) 基地,派遣學者前往南極海域進行聯合科考並整理數據,力爭(zheng) 展示曆史上人類經濟活動導致的碳、氮排放與(yu) 氣候變化之間複雜互動的問題,最終影響政府應對氣候變化的決(jue) 策。另外,澳大利亞(ya) 在沿海城鎮廣泛設立海洋博物館,激發公眾(zhong) 保護本國海洋環境的意識,並參與(yu) 對公海環境的保護。

  澳大利亞(ya) 的曆史經驗顯示,海洋固然是一種人們(men) 可以觸碰的物理性環境,但它不必然滋養(yang) 出環境保護文化。現代海洋環保文化的形成有賴於(yu) 社會(hui) 對其多角度的欣賞與(yu) 認可,而國家力量的推手作用至為(wei) 重要。此外,係統的、跨學科的海洋研究,不僅(jin) 有利於(yu) 協調海洋資源開發與(yu) 環境治理關(guan) 係、明確海洋環保的具體(ti) 範圍與(yu) 措施,還能夠將海洋環保從(cong) 一種自然科學的研究結論轉化為(wei) 環保知識生產(chan) 與(yu) 傳(chuan) 承實踐,最終影響海洋環保政策。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