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優先發展農村教育助力鄉村振興

發布時間:2022-01-10 10:15:00來源: 農民日報

  作者:王運召(河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黨(dang) 的十九大提出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同時指出要優(you) 先發展教育事業(ye) ,推動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一體(ti) 化發展,尤其要高度重視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在黨(dang) 的十九屆五中全會(hui) 也提出了“優(you) 先發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全麵推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就將農(nong) 村教育提升至國家高度,更加成為(wei) 黨(dang) 和人民熱切關(guan) 注的事業(ye) 。農(nong) 村廣大地區基於(yu) 最廣泛最深厚的發展基礎、最大的發展潛力和後勁成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重要課題,鄉(xiang) 村教育承載著傳(chuan) 播知識、塑造文明鄉(xiang) 風的功能,是阻擋貧困代際傳(chuan) 遞、助力農(nong) 村脫貧致富的根本之路,為(wei) 此,鄉(xiang) 村要振興(xing) 教育必先行,“富了腦袋才能富了口袋”。

  自改革開放特別是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農(nong) 村教育不斷得到發展。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提出以後,黨(dang) 和國家把更多包括公共教育在內(nei) 的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放在農(nong) 村,教育政策逐步向農(nong) 村傾(qing) 斜,使得農(nong) 村教育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果,農(nong) 村教育質量取得大幅提高。

  首先,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均衡發展背景下,義(yi) 務教育發展機製得到了有效推進。為(wei) 最大程度促進教育公平,切斷貧困代際傳(chuan) 遞,增強致富內(nei) 生動力,黨(dang) 和國家優(you) 先發展農(nong) 村教育,推動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均衡發展的義(yi) 務教育發展機製。一方麵通過進行新城鎮建設和實施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不斷引領全社會(hui) 樹立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一體(ti) 化發展觀,讓全民樹立教育公平意識,推動教育資源公平配置。另一方麵研究製定了城鄉(xiang) 一體(ti) 化均衡發展的義(yi) 務教育發展規劃,比如國務院出台的《關(guan) 於(yu) 統籌推進縣域內(nei) 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一體(ti) 化改革發展的若幹意見》實施至今,有效推動了縣域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的一體(ti) 化發展改革,各地區按照中央的統一部署結合各地實際積極落實,使得我國縣域內(nei) 城鄉(xiang) 義(yi) 務教育一體(ti) 化改革發展取得了一定成果。其次,全麵改善了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中薄弱學校的基本辦學條件。按照勤儉(jian) 辦教育和“缺什麽(me) 補什麽(me) ”的原則,國家全麵部署實施了全麵改善農(nong) 村義(yi) 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作,規定各地區加大對困難地區的經費投入和資源投入,改善學校生活設施、妥善解決(jue) 縣鎮學校大班額問題等,盡力改善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另外,紮實推進教師管理機製改革,以激勵廣大教師紮根農(nong) 村、教書(shu) 育人、長期從(cong) 教,真正打造“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鄉(xiang) 村教師隊伍。農(nong) 村教育發展取得的成果還表現在農(nong) 村學校布局逐漸合理化、農(nong) 村教育信息化建設逐步推進、農(nong) 村高中教育階段普及程度逐漸提高、涉農(nong) 職業(ye) 教育逐步發展等各個(ge) 方麵,為(wei) 農(nong) 村人才的培養(yang) 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更有利於(yu) 農(nong) 村教育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

  在看到農(nong) 村教育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帶來巨大希望和力量的同時,我們(men) 需清醒認識到,當前農(nong) 村教育仍然存在薄弱環節,還不足以支撐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的長期實施,離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的美好盛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比如,部分農(nong) 村地區依然存在教育條件差、受教育意識不強、學校布局不合理、鄉(xiang) 村教師隊伍存在結構性匱乏的問題等,很大程度上阻礙了農(nong) 村教育的發展,遲滯了鄉(xiang) 村振興(xing) 戰略實施的後勁力量。為(wei) 此,要以問題意識為(wei) 導向,盡快補齊農(nong) 村教育的缺口和短板,發揮鄉(xiang) 村教育引領農(nong) 村新風尚、重塑新鄉(xiang) 風的積極作用,提升農(nong) 村人口素質、推動新農(nong) 村建設,從(cong) 而為(wei) 助力鄉(xiang) 村全麵振興(xing) 厚植人才和智力基礎。

  要不斷優(you) 化和改善農(nong) 村學校辦學條件。通過“一縣一策”“一校一案”等措施,深入落實農(nong) 村中小學校建設標準,讓每一所農(nong) 村學校都成為(wei) 學生開心、家長放心的學校。同時,要進一步推進農(nong) 村寄宿製學校建設,實施營養(yang) 改善計劃,全麵保障學生食宿方麵的基本需求。進一步完善義(yi) 務教育經費保障機製,充分發揮中央財政各類義(yi) 務教育專(zhuan) 項資金作用,補齊鄉(xiang) 村義(yi) 務教育學校硬件缺口,努力提高鄉(xiang) 村義(yi) 務教育學校標準化配置水平。

  應進一步優(you) 化農(nong) 村學校布局。要合理布點並加強農(nong) 村寄宿製學校建設,對不具備辦學規模的農(nong) 村學校的學生,要將其安排至鄉(xiang) 鎮及以上級別的中心學校,此舉(ju) 不僅(jin) 能夠整合教育資源、優(you) 化教學配置,還能夠最大化讓農(nong) 村地區的學生接受到更好的教育。可在有條件的村設置低年級學段的小規模學校,實施小班化教學,在實施過程中要根據生源、當地教育資源發展狀況對辦學規模進行調整,盡可能讓學生就近入學,免去因距離所帶來的不便。

  應不斷強化農(nong) 村教師隊伍建設。鄉(xiang) 村教師,不僅(jin) 是鄉(xiang) 村教育的主體(ti) ,也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參與(yu) 者和主力軍(jun) 。鄉(xiang) 村教師的素質和能力,與(yu) 振興(xing) 鄉(xiang) 村教育的目標能否實現息息相關(guan) 。在加強農(nong) 村教師隊伍建設方麵,一是要創新教師補充機製,充分利用好教師編製“周轉池”製度,加大緊缺學科教師配置,緩解教師結構性缺編問題。二是要進一步完善“縣管校聘”製度,打破城鄉(xiang) 校際壁壘,實現優(you) 質教師資源的共享和均衡配置。三是要提升農(nong) 村教師的福利待遇,從(cong) 物質、精神等側(ce) 麵給予鄉(xiang) 村教師更多的關(guan) 懷,並在評職、晉升等方麵給予必要的政策傾(qing) 斜。對於(yu) 那些在農(nong) 村教育中做出過突出貢獻的農(nong) 村教師,要進行表彰,以突出國家和社會(hui) 對先進教育工作者的重視,樹立起“人人爭(zheng) 當先進”的良好社會(hui) 氛圍。

  要進一步推動農(nong) 村教育信息化建設。在去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全國各地的中小學師生共享線上優(you) 質教學資源,積極開展線上教育教學活動,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積極成效,不僅(jin) 克服了疫情期間的上課難題,也充分彰顯了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對支撐鄉(xiang) 村教育跨越式發展的作用。在農(nong) 村教育信息化建設方麵,一是要切實加大農(nong) 村教育信息化隊伍培訓,全麵提升鄉(xiang) 村教師的信息素養(yang) 和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政府要牽頭組織,將優(you) 質的網課、教案通過優(you) 秀的教師分享給農(nong) 村地區的孩子,使他們(men) 享受到和城市地區孩子一樣平等、優(you) 質的教育。二是要積極鼓勵社會(hui) 各方參與(yu) 到農(nong) 村教育信息化建設當中,通過企業(ye) 募捐、讚助等形式,給農(nong) 村地區的學校提供現代化信息化教育設備,改變目前農(nong) 村地區教育信息化建設滯後的現狀。

  優(you) 先發展農(nong) 村教育,不僅(jin) 是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重要內(nei) 容,更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心聲。為(wei) 此,我們(men) 要通過有力措施切實改善農(nong) 村教育的薄弱環節,努力激發農(nong) 村地區的辦學活力。在優(you) 化發展農(nong) 村教育的前行道路上,還應樹立城鄉(xiang) 融合發展的鄉(xiang) 村振興(xing) 觀、正視相對有限的教育作用論、堅守“為(wei) 農(nong) 而教”的價(jia) 值本體(ti) 性,以此才能真正實現鄉(xiang) 村教育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