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溫暖人心的“鄉村燭光”

發布時間:2022-01-10 10:20:00來源: 中國教育報

  溫暖人心的“鄉(xiang) 村燭光”

  ——記安徽省馬鞍山市93歲退休教師葉連平

  本報記者 王誌鵬

  █教育脊梁·人民教師風采

  “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傳(chuan) 道就是立德樹人,授業(ye) 就是傳(chuan) 授書(shu) 本知識,解惑可不就是要批改作業(ye) 嗎?不認真批改作業(ye) 叫什麽(me) 老師?”

  “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我沒有雙休日、沒有寒暑假,必須把時間都用在孩子們(men) 身上。”

  “我隻不過是做了一名普通黨(dang) 員、一名教師應該做的事。是共產(chan) 黨(dang) 給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黨(dang) 就是我的母親(qin) ,兒(er) 子給母親(qin) 做事情,還能要什麽(me) 回報!”

  ——葉連平

  自踏入安徽省馬鞍山市地界,一提起葉連平,總能聽見身邊人發自肺腑地稱讚:“葉老是好人呐!”“葉老真偉(wei) 大!”聽得越多,記者越是好奇,這位被譽為(wei) “鄉(xiang) 村燭光”的93歲教師到底是怎麽(me) 樣一個(ge) 人?

  前不久,記者輾轉來到馬鞍山市和縣卜陳村,在一條普普通通的小巷子裏,背後一米是葉連平的家,向前一米是他開辦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陽光明媚,照得牆上一麵麵金色牌匾閃閃發光,上麵刻著“社會(hui) 實踐基地”“愛心健康驛站”“留守兒(er) 童教育中心”等字。

  不鏽鋼的大門敞開,屋內(nei) 有些昏暗,記者走進大門看見,一名白發蒼蒼的老人正低著頭,拿著紅筆在紙上寫(xie) 寫(xie) 畫畫。葉連平的學生、卜陳學校校長居平樹開了燈,跟過來道:“葉老每天都要幫學生批改作業(ye) ,已經持續很多年了。”

  記者算了一下,從(cong) 1978年至今,葉連平在鄉(xiang) 村的三尺講台上默默“燃燒”了43年。

  永葆初心,堅守鄉(xiang) 村三尺講台

  葉連平身形清瘦,說起話來卻鏗鏘有力,講到開心處會(hui) 掩著嘴笑,說到動情時眼中含著熱淚。記者問:“您不是卜陳人,為(wei) 什麽(me) 要在這裏從(cong) 教大半輩子?”

  葉連平語重心長地說:“我在最困難的時候來到這裏,這個(ge) 地方救了我的命,鄉(xiang) 親(qin) 需要我,我就不能離開。”

  葉連平與(yu) 當地的淵源得從(cong) 1946年說起。那年,18歲的葉連平跟隨父親(qin) 來到南京,進入美國大使館,做了三年半的勤雜工。因為(wei) 這段特殊的經曆,葉連平學會(hui) 說一口純正的美式英語。也因為(wei) 這段特殊的經曆,葉連平1955年被人從(cong) 南京市琅琊路小學群眾(zhong) 夜校總務主任的崗位上拉下了馬,此後更遭強令離開南京,開始長達數年的顛沛流離。

  1965年,葉連平輾轉來到馬鞍山市和縣烏(wu) 江鎮卜陳公社,遇見了讓他感恩一生的好人,與(yu) 當地人結下了半生情緣:沒有工作,窯廠的張廠長安排他到廠裏幹活,還讓他寄宿家中;有大隊幹部要趕走葉連平,村民趙興(xing) 柱挺身護住他:“我趙家三代貧民,要是老葉犯法,由我代罪。”備受排擠時,同隊社員劉友良叫妻子趙桂珍炒一小袋小麥麵,冒著酷暑,往返五六十裏給葉連平送過去……

  1978年,卜陳中學一個(ge) 畢業(ye) 班因人員調動,已經一個(ge) 多月沒有上課了。在這火燒眉毛的時刻,有人推薦50歲的葉連平當語文教師。

  “我浪費了23年,補不回來了,隻能玩兒(er) 命地幹!”新接手的班級有48名學生,每天上課卻不足20人。於(yu) 是,葉連平提著馬燈滿村跑,用45天走訪了全部學生家庭,把孩子一個(ge) 個(ge) “找回教室”。在他的悉心教導下,那年中考,班上有11名學生考上中專(zhuan) ,創造了學校建校以來最好成績。當時的教學手法比較單一,很多教師照本宣科,讓學生死記硬背。葉連平大膽改革,自創中學語文“四步教學法”,受到學生們(men) 的熱烈歡迎,在原巢湖地區示範推廣。除教語文外,他還組織學生勤工儉(jian) 學,采中草藥、打楝樹果子、剪老牛盤角、飼養(yang) 家兔等,用賣來的錢購買(mai) 圖書(shu) 文具和運動器材……

  後來,落實政策的葉連平有機會(hui) 回到南京,可他沒有回去,當地兩(liang) 任教育局長想把他從(cong) 鄉(xiang) 村學校調到縣裏中學,也被他謝絕了。“我留下來,哪都不去,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孩子需要我。”

  1991年,63歲的葉連平退休了。那天,他捧著教材、參考書(shu) 和兩(liang) 個(ge) 省下的黑板擦,一起交給教導主任戴繼明後,趴在桌上痛哭流涕。“你退休了,哭什麽(me) 家夥(huo) ?”“我舍不得離開,我真的舍不得離開!”

  退休後,葉連平念念不忘三尺講台,經常到附近學校代課。但凡有教師生病了、離職了,他不問待遇、不講條件,總是第一時間出現在學生麵前。就這樣,短則幾個(ge) 月,長則幾年,一晃又是10年。

  2000年,葉連平發現農(nong) 村學校英語教學水平低、學生普遍英語基礎薄弱,就把自家客廳打掃出來,掛起小黑板,辦起了英語課堂,後改為(wei) “留守未成年人之家”,義(yi) 務輔導周圍學生。由於(yu) 教學效果好、慕名而來的學生越來越多,當地政府便出資把他家對門的學校倉(cang) 庫改建成兩(liang) 間教室,一間供他上課,一間作為(wei) 圖書(shu) 室。21年來,葉連平共免費輔導了1000多名學生。

  現在,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仍夜以繼日地工作,他說:“我希望我最後的一口氣是在講台上呼出去的,而不是在床上。”

  一心教學,義(yi) 務輔導學生英語21年

  葉連平剛開辦“留守未成年人之家”時,周圍鄰居並不看好,認為(wei) 辦不了多久就會(hui) 關(guan) 門,沒想到這一辦就是整整21年,從(cong) 1個(ge) 班20多名學生,發展到4個(ge) 班150多人。

  學生越來越多,葉連平越來越忙碌。他根據孩子英語水平分成啟蒙、初級、中級、高級4個(ge) 班,周六、周日給學生上課,上午講3個(ge) 小時,下午講兩(liang) 個(ge) 小時。有的時候上午的課程還沒結束,下午的學生就來了,他連到對門家裏吃午飯的時間都沒有,隻能在教室裏扒拉幾口。

  平日裏,葉連平要備課、家訪、批改作業(ye) 等。很早以前,他就患有嚴(yan) 重的白內(nei) 障,當地政府和卜陳學校都主動幫他去南京、上海聯係動手術的事,可他不願意去,怕手術失敗再也不能站在講台上。因此,很長一段時間,他幾乎是眼睛貼在作業(ye) 本上逐字逐句地批改。冬天黑得早、光線差,他經常工作到深夜11點多,老伴勸他早點休息明日再改,他不肯,必須把當天工作全部做完才肯入睡。

  翻開學生的作業(ye) 本,上麵是紅彤彤一片,既有細致的修改,也有嚴(yan) 厲的批評,還有一些善意的提醒。“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傳(chuan) 道就是立德樹人,授業(ye) 就是傳(chuan) 授書(shu) 本知識,解惑可不就是要批改作業(ye) 嗎?不認真批改作業(ye) 叫什麽(me) 老師?”

  2010年,葉連平實在堅持不下去了,做了白內(nei) 障手術。左眼手術,他睜著右眼上課;右眼手術,他睜著左眼上課,“一隻眼上課,一節課沒落下”。

  有人勸他休息兩(liang) 天,葉連平說:“留給我的時間不多了,所以我沒有雙休日、沒有寒暑假,必須把時間都用在孩子們(men) 身上。”

  2012年底,不肯給自己放一天假的葉連平被迫放了4天“長假”。一天深夜,他不小心摔了一跤、昏迷不醒,送醫院後被確診為(wei) 腦出血加腦膜炎。術後4天,他找到醫生要求出院。醫生說:“像這種手術,至少要住院一個(ge) 月,你怎麽(me) 這麽(me) 著急出院?”他說:“我想孩子想得快發瘋了,還怎麽(me) 安心住下去呢?”醫生不同意,他便死纏爛打,醫生實在拗不過,要他簽免責協議,表示出院以後出任何問題醫院不承擔責任。他毫不猶豫簽字,連頭上縫合的線都沒有拆除,就帶著傷(shang) 痛回到朝思暮想的“留守未成年人之家”。

  2018年暑假,葉連平買(mai) 菜途中遭遇車禍,腰椎受傷(shang) ,入院手術。醫生說傷(shang) 筋動骨100天,讓他休養(yang) 幾個(ge) 月,可他不到一周就拄著拐杖出現在孩子們(men) 身邊。回來後,他仍竭力站著上課,實在受不了了,跟學生道歉後才坐在講台上繼續上課。台上,他依舊聲如洪鍾、循循善誘;台下,學生們(men) 淚流滿麵、輕輕啜泣。

  2019年,馬鞍山市教育局考慮到葉連平年老體(ti) 弱、工作繁重,需要有後人幫助和接替,印發了“我幫葉老上一課”的活動通知,號召廣大教師向他學習(xi) 。一時間,李明玉英語教育名師工作室、馬鞍山市教科院和實驗中學物理組、司擎天數學教育工作室紛紛前來助陣……

  葉連平並沒有因此而喘息片刻,反而向他們(men) 請教如何使用智能設備,聽取先進教學理念,不斷提升自己的教學水平。他說自己的口號就是: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鞠躬盡瘁、死而不已。

  愛生如子,奉獻了自己的一切

  2020年2月底,居平樹來探望葉連平,提及和縣教育局發出倡議,組織黨(dang) 員自願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葉連平非常高興(xing) ,立刻走進臥室拿出一遝鈔票:“我手上隻有3000元現金,有點少,你陪我去銀行再取點。”

  居平樹和葉連平相識40多年,深知他一個(ge) 月退休金不過三四千元,絕大部分都花在義(yi) 務辦學上,一年到頭攢不了幾個(ge) 錢,於(yu) 是勸道:“您老捐3000元,已經不少了!”

  葉連平沒理他,徑直走向銀行,居平樹隻得跟過去。到了銀行,葉連平跟銀行工作人員說:“麻煩您,取1.7萬(wan) 元。”

  居平樹愣了一下,趕緊攔住:“取那麽(me) 多錢幹什麽(me) ?”

  “1.7萬(wan) 元,加上之前的3000元,正好兩(liang) 萬(wan) 元,交給你,這是我的特殊黨(dang) 費。”

  居平樹為(wei) 難極了,這兩(liang) 萬(wan) 元是葉連平從(cong) 牙縫裏省下來的。葉連平不抽煙、不喝酒、不打牌、不吃零食,連到外邊買(mai) 書(shu) ,都是自帶幹糧,一瓶礦泉水都舍不得買(mai) ,往返全靠自行車,哪怕是騎到南京。有一件衣服,葉連平穿了60年還在縫縫補補,至今還住在30年前的房子裏。想到這些,居平樹忍不住開口勸阻。

  葉連平直接打斷道:“我的錢不都是黨(dang) 和人民給的嘛!”隨後,又對櫃台工作人員說道:“麻煩您,再取10萬(wan) 元,轉到‘葉連平獎學基金’。”

  這10萬(wan) 元是葉連平榮獲全國道德模範時國家發給他的獎金,他竟然一分不留,全部捐給了孩子們(men) 。

  此時,居平樹已經不再言語,因為(wei) 他知道,隻要能為(wei) 孩子好,葉連平可以傾(qing) 其所有。從(cong) 自掏腰包為(wei) 學生購買(mai) 教輔資料、作業(ye) 本、打印機等日常學習(xi) 用品,到自費組織夏令營,帶著學生們(men) 去安徽省科技館、安徽博物院、侵華日軍(jun) 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周恩來故居等處參觀學習(xi) ;從(cong) 心疼學生住得遠、家境貧寒,前前後後讓100多名學生免費吃住在自己家中,到2012年,拿出2.1萬(wan) 元積蓄,連同社會(hui) 捐贈等成立“葉連平獎學基金”,獎勵優(you) 秀學生、資助困難學生,截至目前已投入20多萬(wan) 元,惠及250多名學生……葉連平真是把孩子們(men) 當作親(qin) 人,奉獻了滿腔熱情、付出了畢生心血、傾(qing) 盡了所有積蓄。

  就連身後事,葉連平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要做到“死而不已”:一是如果走在老伴前麵,除了留下一定的生活費,會(hui) 將全部積蓄捐給“葉連平獎學基金”,幫助更多家庭困難學生;二是已經簽署遺體(ti) 捐獻協議,去世之後,遺體(ti) 捐給醫學院用作人體(ti) 解剖。

  葉連平義(yi) 務教學的先進事跡經媒體(ti) 報道後很快傳(chuan) 遍神州大地,眾(zhong) 多榮譽紛至遝來:“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ge) 人”“全國中小學德育先進工作者”“中國好人”“全國道德模範”“最美奮鬥者”“全國離退休幹部先進個(ge) 人表彰”“全國優(you) 秀共產(chan) 黨(dang) 員”……

  葉連平卻說:“我真的不值得宣傳(chuan) ,我隻不過是做了一名普通黨(dang) 員、一名教師應該做的事。是共產(chan) 黨(dang) 給了我今天的幸福生活,黨(dang) 就是我的母親(qin) ,兒(er) 子給母親(qin) 做事情,還能要什麽(me) 回報!”

  臨(lin) 別前,記者再一次站在巷子裏,回望“留守未成年人之家”。屋內(nei) ,葉老正佝僂(lou) 著身子批改作業(ye) ,改著改著,突然像是發現了什麽(me) ,放下筆,走到門口,邊按開關(guan) 邊嘟囔:“誰開燈了,浪費!”

  教室瞬間暗了下來,可記者心裏卻被餘(yu) 熱生輝的“鄉(xiang) 村燭光”映照得明亮而溫暖。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