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賦能紅色資源的保護傳承
作者:王娜(北京市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重要講話時強調:“要用好紅色資源,加強革命傳(chuan) 統教育、愛國主義(yi) 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引導全社會(hui) 更好知史愛黨(dang) 、知史愛國。”此前,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還多次強調,“紅色資源是我們(men) 黨(dang) 艱辛而輝煌奮鬥曆程的見證,是最寶貴的精神財富”“要用心用情用力保護好、管理好、運用好”。隨著大數據、5G、虛擬現實、增強現實、3D影像等的廣泛運用,數字技術正有力促進紅色資源“活起來”,賦能紅色資源的保護傳(chuan) 承。
數字技術能夠促進紅色資源的科學保護
數字技術有益於(yu) 推動紅色資源的整體(ti) 性保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各地區各部門紮實推進了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作,革命文物家底基本摸清,革命文物保護狀況持續改善。在此基礎上,全麵推動紅色資源整體(ti) 性保護至關(guan) 重要。《關(guan) 於(yu) 實施革命文物保護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見》提出,要“分批公布全國革命文物名錄,建立革命文物大數據庫,推進革命文物資源信息開放共享”。不僅(jin) 如此,還要對各地的紅色文獻、圖片、紀錄片、聲音等進行數據收集、挖掘、梳理與(yu) 整合,建立基礎數據庫。同時,利用大數據、虛擬現實、3D影像等技術,將紅色資源轉化為(wei) 數字模式,形成紅色資源大數據庫,助推紅色資源的管理、修複、研究等一係列整體(ti) 性保護工作。
數字技術有助於(yu) 提升紅色資源的預防性保護。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環境的變化,紅色資源容易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甚至遭到破壞。而3D掃描等數字技術的發展可以通過對紅色建築、文物等資源數據進行提取掃描,讓紅色資源“定型”在某種狀態,獲得精確的空間坐標數據,進行數字化留存,實現永久的預防性保護。一旦有現實需要,比如因意外發生紅色資源損毀,就可以將這些數據輸入特定係統,再使用3D打印機獲取1∶1的實物模型,並用實物模型補足損毀部分,對紅色資源進行數字化重建。正如2019年法國巴黎聖母院雖然不幸遭遇大火,但前期利用3D掃描、VR和高分辨攝影等技術,保留了珍貴的數據和影像,為(wei) 文物的修複提供了有力的數字支持。
數字技術有利於(yu) 推動紅色資源的協調性保護。紅色資源因為(wei) 所涉及的曆史事件和人物、場景大小、地理位置等因素影響,在知名度和承載能力上往往有較大差異,所以,紅色資源的分布與(yu) 社會(hui) 需求之間經常出現不協調的問題。比如每逢清明節,北京市區一些公墓先後迎來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大中小學師生等各團體(ti) 組織的祭掃活動,各單位預約“一票難求”,公墓自身及周邊交通也難以承載,但郊區的一些公墓則相對冷清,導致紅色資源的保護與(yu) 利用“冷熱不均”。而在管理過程中,紅色資源的保護級別也各有不同,有全國重點文保單位、省(區、市)級文保單位、愛國主義(yi) 教育基地等,還有一些鄉(xiang) 鎮、村自行保護的文物、遺跡,有博物館、陳列館、紀念館、故居、景區、陵園等多種形態,紅色資源保護情況十分複雜。各地因為(wei) 財政收入狀況差異導致保護投入的差異也較大,保護方式方法也不夠規範。如果將紅色資源進行統一的數字化儲(chu) 存與(yu) 展示,可以形成一致的保護方式和整體(ti) 的經費投入,參觀單位也可以線上瀏覽,有利於(yu) 盤活“冷門”資源,促進紅色資源的協調性保護。
數字技術能夠推動紅色資源的有效傳(chuan) 承
數字技術帶來豐(feng) 富多樣的紅色宣傳(chuan) 方式。目前來看,大部分紅色資源的宣傳(chuan) 展示主要還是依托文物、圖片、文字等方式,難以生動有趣地講述紅色資源所蘊含的“前世今生”革命故事,更難以將其背後豐(feng) 富的紅色文化傳(chuan) 遞給人們(men) 。而數字技術的發展為(wei) 紅色資源的宣傳(chuan) 提供了新載體(ti) 和新平台。現如今,新媒體(ti) 平台已經成為(wei) 人們(men) 獲取信息、休閑娛樂(le) 、社會(hui) 交往等方麵的重要渠道。適應數字技術的發展,合理利用新媒體(ti) ,不僅(jin) 有利於(yu) 深入萃取紅色資源的基因密碼,而且有利於(yu) 紅色資源在現代傳(chuan) 播方式下的傳(chuan) 承與(yu) 創新。
數字技術提供身臨(lin) 其境的紅色沉浸體(ti) 驗。借助數字化的展示手段,紅色資源還可以從(cong) 檔案館裏的資料、博物館裏的展陳中“走”出來,變得更加立體(ti) 。並能夠充分調動參觀者能動性,實現良好的參與(yu) 和互動,讓參觀者具有沉浸式體(ti) 驗,從(cong) 而對紅色文化形成全麵而深刻的認識。比如在貴州長征國家文化公園的數字化展示中,就運用多樣的多媒體(ti) 展覽展示手段,如投影沙盤、多點觸摸、增強現實、全息成像、虛擬講解員、幻影成像、多媒體(ti) 故事牆、互動走廊、觸摸查詢演示係統、互動櫥窗、4D影院、環幕影院、虛擬漫遊等,將一個(ge) 個(ge) 長征故事、英雄人物立體(ti) 化、生動化,以最直觀的方式將長征文化展現得淋漓盡致,使參觀者在沉浸式的視聽體(ti) 驗中接受了紅色精神的洗禮。
數字技術創造生動有趣的紅色文化教育。紅色資源蘊含著紅色基因,紅色基因需要一代一代傳(chuan) 承下去,才能更好培養(yang) 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最近,紅色主題的電影、電視劇在青少年中備受歡迎,充分說明紅色文化也可以很有吸引力,關(guan) 鍵在於(yu) 有效的傳(chuan) 播方式。據《中國未成年人互聯網運用報告(2020)》顯示,未成年人的互聯網普及率已達99.2%。未成年人首次觸網年齡不斷降低,10歲及以下開始接觸互聯網的人數比例達78%,首次觸網的主要年齡段集中在6~10歲。青少年“數字原住民”的特征越發明顯,已經習(xi) 慣於(yu) 從(cong) 數字化世界中汲取知識。紅色資源隻有“進駐”到數字化世界裏,在網絡上創造出生動有趣的紅色文化教育產(chan) 品,才能贏得青少年,讓紅色文化有效傳(chuan) 承下去。
數字賦能紅色資源的實現路徑
對於(yu) 紅色資源的發展路徑,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了四個(ge) 方麵:一是要加強科學保護;二是要開展係統研究;三是要打造精品展陳;四是要強化教育功能。而數字技術的發展,正賦能紅色資源的預防性保護、整體(ti) 性保護和協調性保護以及紅色宣傳(chuan) 方式、紅色沉浸體(ti) 驗和紅色文化教育。因此,加快數字賦能紅色資源,正是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的重要路徑。
一是加快現有紅色資源數字化轉化進程。各地區要采取自上而下與(yu) 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統計現存紅色資源的數量、形態、完好程度等信息,根據保護難度、所涉曆史事件等要素,分批次推進紅色資源的數字化儲(chu) 存,在成本可控的基礎上,盡量全麵、細致收集數據,比如將建築、文物三維立體(ti) 化、模塊化。力爭(zheng) 一次收集,長期使用。二是搭建紅色資源數字化平台。各地區要將存儲(chu) 好的紅色資源數字化信息有效利用起來,搭建紅色資源數字化平台,將空間上分散的紅色要素和資源“串點成線”,並可以不受時空、天氣的約束,全天候、全時段地呈現紅色資源,進一步提升紅色資源開發與(yu) 社會(hui) 經濟發展的契合度。三是推動紅色資源數字化產(chan) 業(ye) 融合發展。紅色資源不僅(jin) 具有曆史價(jia) 值,同樣也具備巨大的經濟價(jia) 值。可以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和文創產(chan) 業(ye) 相結合的優(you) 勢,將紅色數字資源的開發利用作為(wei) 一個(ge) 新的應用場景,進行深度挖掘,建立完善采集、製作、宣傳(chuan) 、發行、使用的全鏈條規範,突出教育屬性,寓教於(yu) 樂(le) ,製作一係列高質量的影視、動漫、遊戲等作品,充分發揮自媒體(ti) 傳(chuan) 播紅色文化的力量。四是實現服務群眾(zhong) 與(yu) 依靠群眾(zhong) 雙結合。一方麵,紅色資源數字化後可以作為(wei) 一種公共資源對群眾(zhong) 開放,創新傳(chuan) 播紅色文化,滿足群眾(zhong) 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麵,也可以鼓勵群眾(zhong) 自發探索如何更好發揮紅色資源的價(jia) 值,比如圍繞相關(guan) 活動開展直播、短視頻大賽,激發群眾(zhong) 的能力和熱情,讓紅色文化在群眾(zhong) 心中激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