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物價為什麽沒有隨全球性通脹而大幅上漲
作者:張銳(中國市場學會(hui) 理事、廣東(dong) 技術師範大學經濟學教授)
近日,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2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jia) 格(CPI)同比上漲1.5%,2021年全年CPI同比上漲0.9%。在全球主要發達國家與(yu) 新興(xing) 市場經濟普遍麵臨(lin) 高通脹上行壓力的前提下,國內(nei) 通脹卻保持低位運行,這一結果有力地證明了我國並不具備物價(jia) 大幅上漲的基礎這一客觀判斷。
貨幣政策往往是影響物價(jia) 的核心要件。按照貨幣主義(yi) 學派創始人、經濟學諾獎得主弗裏德曼的說法,遏製通貨膨脹首先必須擰緊貨幣“水龍頭”,這句話倒過來就是貨幣超發與(yu) 流動性泛濫是通貨膨脹的重要基礎。在國內(nei) ,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之下,央行也始終堅持合理適度、不搞“大水漫灌”的貨幣政策總基調,從(cong) 而基本穩定住了國內(nei) 流動性增量,沒有出現其他國家貨幣泛濫之勢,也就消除了通貨膨脹繁衍與(yu) 爆發的政策土壤。
當然,貨幣必須滿足實體(ti) 經濟對流動性的正常需求。對此,央行秉持“穩”字當頭的貨幣政策立場,在此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投放流動性,保持了貨幣供應量和社會(hui) 融資規模增速同名義(yi) 經濟增速基本匹配;另一方麵,央行開發與(yu) 實施了直達實體(ti) 經濟的貨幣政策工具,使得流動性供給與(yu) 實體(ti) 經濟需求形成有效匹配。基礎貨幣在流動過程中能夠很好地被實體(ti) 經濟所吸收,等同於(yu) 增量貨幣更多地沉澱在了生產(chan) 環節而不是消費環節,更多地被用於(yu) 價(jia) 值創造而不是價(jia) 格炒作,從(cong) 而使得通脹風險被提前抑製與(yu) 屏蔽。
其實觀察去年全年價(jia) 格走勢不難發現,PPI(生產(chan) 者出廠價(jia) 格)漲速與(yu) 漲幅均明顯快於(yu) 和大於(yu) CPI漲速與(yu) 漲幅,PPI與(yu) CPI之間的“剪刀差”也越來越大,這種情況說明,PPI的上漲並沒有在需求端形成共振。其中最能說明問題的是,去年全年衣著、耐用消費品價(jia) 格等出現不同程度的持續回調,且這種趨勢估計很難逆轉;另一方麵,在CPI構成中,豬肉價(jia) 格往往占有很大權重,而去年豬肉價(jia) 格大跌,同時全國肥豬出欄量穩定在6.9億(yi) 頭以上,對應國人一年消費5至6億(yi) 頭豬的常態,供大於(yu) 求會(hui) 對豬肉價(jia) 格形成長期壓製,由此抑製CPI上漲。
的確,美聯儲(chu) 無限製量化寬鬆是通脹全球化的重要根源,國際大宗商品價(jia) 格上漲背景下我國存在輸入性通脹的風險,但一方麵政策始終保持著對煤炭等重點產(chan) 品的強力幹預,使國內(nei) 大宗商品價(jia) 格漲幅明顯收斂;另一方麵人民幣去年兌(dui) 美元升值,而且美元全年也不降反升,兩(liang) 種貨幣的同向力對通脹上升力度稀釋不少,也削弱了輸入性通脹對國內(nei) 通脹造成的壓力。今年,國內(nei) 經濟穩步增長所形成的內(nei) 生驅動力也決(jue) 定了未來人民幣下降幅度非常有限,來自匯率渠道的輸入性通脹風險將得到進一步屏蔽;不僅(jin) 如此,匯率的穩定必然對國內(nei) 市場人民幣的購買(mai) 力形成正麵投射,一定程度上對貨幣價(jia) 值起到維護與(yu) 輸氧功效,進而對物價(jia) 穩定構成實質性支撐。
還需注意的是,我國自2015年實施的通脹目標製度較好地錨定了通脹預期,過去六年年度通脹率都落入目標值附近,今年CPI增幅仍然距離政策約束目標相當遙遠。按照盧卡斯創建的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公眾(zhong) 從(cong) 過去通脹趨勢外推的通脹預期將會(hui) 提高未來的通脹。反過來說,長期低通脹趨勢可以淡化民眾(zhong) 預期物價(jia) 上漲的心理壓力,支持其更加合理地安排消費支出,避免因情緒化而產(chan) 生的需求拉上式通脹風險。國內(nei) 的低通脹正好與(yu) 此契合。
最後,產(chan) 品供求平衡或供大於(yu) 求的格局削弱了物價(jia) 大幅上漲的客觀基礎。物價(jia) 漲幅根本上取決(jue) 於(yu) 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相對變化,持續多年的國內(nei) 供給側(ce) 結構性改革已經實現了工業(ye) 部門無效產(chan) 能的較好出清,同時推動了國內(nei) 工業(ye) 供給與(yu) 需求的再平衡;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正轉向高質量發展,潛在經濟增速遠快於(yu) 主要發達經濟體(ti) ,總供給將持續保持充分,從(cong) 而為(wei) 物價(jia) 穩定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大數據、工業(ye) 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從(cong) 廣度與(yu) 深度上向製造業(ye) 滲透,企業(ye) 對市場的響應更為(wei) 靈敏,推動產(chan) 品結構優(you) 化,使供給側(ce) 能夠更好地釋放出培養(yang) 與(yu) 刺激消費的動能;同時,不斷升級的消費也能對企業(ye) 形成引導,供給側(ce) 的柔性製造也能更好地滿足個(ge) 性化需求。最終,供給與(yu) 需求實現了精準匹配與(yu) 有效對接,在供不應求背景下,物價(jia) 大幅上漲趨勢自然不會(hui) 出現。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