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千裏邊寨入畫來——雲南省建設邊境小康示範村走筆

發布時間:2022-02-14 14: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張勇

  國境之旁、鮮花盛開的村莊,亭台樓閣、樹影婆娑的人家,雲(yun) 端之上、若隱若現的佤寨……雲(yun) 南千裏邊疆,一個(ge) 個(ge) 邊境小康示範村正在蝶變。

  2020年1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雲(yun) 南時,要求雲(yun) 南不斷增強邊疆民族地區治理能力。雲(yun) 南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雲(yun) 南重要講話精神,自2020年4月以來,雲(yun) 南在25個(ge) 邊境縣30個(ge) 抵邊自然村開展邊境小康示範村建設。2021年11月,雲(yun) 南全麵啟動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走進邊境小康示範村,“基礎牢、產(chan) 業(ye) 興(xing) 、環境美、生活好、邊疆穩、黨(dang) 建強”變成現實,沿邊各族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國家認同感越來越強。

  一村一景映邊關(guan)

  打洛,傣語意為(wei) “各民族共居的渡口”。玉帶般打洛江澆灌的西雙版納猛海縣打洛壩子,美麗(li) 富饒,傣族鄉(xiang) 親(qin) 依水而居,景萊、龍利、曼蚌、曼廠、曼掌5個(ge) 寨子沿中緬邊境而建,首尾相連,狀似象鼻,江邊木樓林立,椰樹搖曳,芭蕉倒影,鮮紅的國旗在棟棟民居上飄揚。

  2021年12月上旬,美麗(li) 的打洛邊寨引來了記者。景萊寨,意為(wei) “追趕金鹿而找到的福地”。寨子裏一步一景,椰樹林立、鮮花盛開,嶄新的傣家吊腳木樓高大寬敞,齊腰身的花草築成院牆。

  景萊寨是中國傳(chuan) 統村落,寨裏有西雙版納規模最大的塔林,有金碧輝煌的寺院,有傳(chuan) 承貝葉經文化的貝葉書(shu) 院,有記錄傣寨從(cong) 貧困到富裕的村史館,還有傣族慢輪製陶、手工造紙、打鐵、織錦等10餘(yu) 種傣族手工技藝的傳(chuan) 承,展示著7項國家、省、州非遺項目。傣族婦女玉應坎是慢輪製陶非遺縣級傳(chuan) 承人,在村裏有一個(ge) 給遊客體(ti) 驗慢輪製陶的作坊,她興(xing) 致勃勃地現場演示了一遍慢輪製陶的工藝流程。“遊客會(hui) 來買(mai) 藝術性強的小陶器,周邊村民常來買(mai) 生活使用的陶器。”玉應坎說。

  曼蚌寨,意為(wei) “有地下泉水的寨子”。村中央的十字路口,筆直的街道、整齊的花圃,便是一個(ge) 縮小版的傣鄉(xiang) 風情小鎮。村口廣場,幾位村民正在打掃衛生。街旁,村民玉應相正在自家小院修建涼亭。“我原來在外地打工做蛋糕,現在寨子變漂亮了,遊客多了,我就回來修個(ge) 涼亭,準備賣蛋糕和涼拌。”玉應相邊擦汗邊說。

  曼蚌寨中央的村史館木樓上傳(chuan) 出陣陣笑聲,原來是村裏的老年傣族婦女在編織傣錦,色彩斑斕的紡線用織布機先被編織成彩虹般的錦布,再被編織成漂亮的傣族挎包。56歲的傣族大媽玉尖邊織布邊說:“我們(men) 小時候跟媽媽學的織布手藝,以前女人年紀大了隻能在家帶孫子,現在村史館有織布機,我們(men) 喜歡來這裏織布包,村民和遊客都會(hui) 來買(mai) ,一個(ge) 挎包30元。”

  “近年來我們(men) 每個(ge) 村都建了村史館,曼蚌寨搞得最好,既能傳(chuan) 承展示傣錦傳(chuan) 統工藝,又給傣家婦女增加了收入。”打洛村黨(dang) 總支部副書(shu) 記玉扁補充說。

  邊寨為(wei) 何這樣美

  打洛邊寨為(wei) 什麽(me) 這麽(me) 美?因為(wei) 這裏在建設邊境小康示範村。

  兩(liang) 年前,打洛五寨已脫貧,但村容村貌不整潔,村寨治理雜亂(luan) ,過去興(xing) 旺的邊境旅遊因為(wei) 疫情而蕭條。如何建設邊境小康村?打洛各族群眾(zhong) 在摸索。

  鄉(xiang) 親(qin) 們(men) 首先動手改變人居環境。龍利村與(yu) 其他村鎮被打洛江阻隔,唯一一座簡易的人行竹橋每年都被江水衝(chong) 毀。2020年4月,雲(yun) 南省長到打洛調研,龍利村年輕的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玉兒(er) 囡向省長反映了這一困難。省政府很快撥款1769萬(wan) 元建起了橫跨打洛江的公路橋,圓了龍利村的修橋夢,鄉(xiang) 親(qin) 們(men) 稱該橋為(wei) 感恩橋。

  村裏也要改造,黨(dang) 員幹部帶頭拆除自家圍牆、彩鋼瓦,開展村寨環境“綠化、美化、亮化、淨化、文化”五化工程,景萊寨村民玉坎則家的吊腳木樓寬敞整潔,牆上掛著一麵“農(nong) 村人居環境整治淨美家庭流動紅旗”。“疫情之前,經常有旅遊團隊來她家吃飯,樓上樓下可以擺幾十桌。”景萊寨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岩溫相介紹。

  “我們(men) 爭(zheng) 取強邊固防、邊境小康村、滬滇協作等項目資金5000餘(yu) 萬(wan) 元,村集體(ti) 和群眾(zhong) 投入452萬(wan) 元,整體(ti) 提升改造打洛5個(ge) 村的人居環境,建設小康村,為(wei) 疫情之後重振旅遊業(ye) 打基礎。”打洛鎮黨(dang) 委副書(shu) 記竺升介紹。

  疫情之下,打洛許多村民從(cong) 旅遊業(ye) 轉向了希望的田野,種植熱帶水果。玉兒(er) 囡原來在猛景萊景區當導遊,3年前回龍利家中種植火龍果20畝(mu) 。“我家今年火龍果收入14萬(wan) 元,還種了菠蘿蜜和柚子,村裏家家種水果,每家收入幾萬(wan) 元。”

  目前,打洛村共種植火龍果3700畝(mu) ,菠蘿蜜、柚子、西瓜等熱帶水果3257畝(mu) ,2020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萬(wan) 元。景萊寨還通過村企聯建帶動發展特色餐飲18家、民宿38家,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6萬(wan) 元以上。

  打洛邊寨的蝶變,離不開滬滇協作的春風吹拂。

  “上海北部羅涇鎮塘灣、海星、花紅、新陸、洋橋5個(ge) 村沿長江而居,過去同質單一,今日已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今天的邊境打洛五村就如同昨天的上海五村。我們(men) 讓打洛五村複製創新上海五村聯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經驗。”上海市鬆江區到猛海縣掛職的副縣長王福友說。

  打洛五村聯動,就是黨(dang) 建、產(chan) 業(ye) 、村貌統一規劃發展,打造“一村一品”。投入滬滇協作資金對曼蚌寨功能提升改造,在曼蚌、曼廠、曼掌、景萊建設農(nong) 副產(chan) 品銷售中心等產(chan) 業(ye) 發展基礎設施項目,圍繞鄉(xiang) 村旅遊實施文化改造,讓鄉(xiang) 村有了造血功能。

  曼蚌寨中有一個(ge) 傣家風格的村史亭,亭中有一副醒目對聯:“滬滇山海情,攜手共奮進。”表達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感恩之情。

  根據打洛地處邊境的特點,邊境小康村建設還增加了疫情防控、守邊護邊的任務,曼蚌村成為(wei) 戰鬥堡壘村,曼廠村成為(wei) 和諧平安村,村民中流傳(chuan) 著很豪氣的順口溜:“男人在外守邊關(guan) ,女人留守保平安。”

  千裏邊寨在蝶變

  打洛五寨在蝶變,西雙版納乃至雲(yun) 南千裏邊境線上的村村寨寨也在蝶變,一個(ge) 個(ge) 美麗(li) 的邊境小康村串珠成線。

  在滇西南,臨(lin) 滄市滄源佤族自治縣公龍吵山高聳入雲(yun) ,山梁上的猛董鎮國門新村和永和邊境口岸在雲(yun) 霧中若隱若現,3年前佤族群眾(zhong) 移民搬遷建成的國門新村,家家有小花園、小菜園,棟棟佤族民居綠樹掩映。站在村文化廣場,邊境內(nei) 外山川風景一覽無餘(yu) 。“我們(men) 村還要建商貿物流區,作為(wei) 永和口岸的配套設施,今年春節後就可以動工了,疫情結束後,我們(men) 村會(hui) 發展得更好。”國門新村村小組長鮑艾保信心滿滿。

  在滇東(dong) 南,文山州麻栗坡縣麻栗鎮石筍村小組毗鄰中越邊境,正在打造邊貿助推型邊境小康示範村。村裏的邊境集市覆蓋境內(nei) 外多個(ge) 鄉(xiang) 鎮,旺季上千人趕集,商販200餘(yu) 家。集貿市場場地硬化、攤位、邊貿商鋪正抓緊建設,農(nong) 家超市電商平台正在組建……

  近兩(liang) 年來,雲(yun) 南邊境線上的30個(ge) 小康村示範村,按產(chan) 業(ye) 支撐、文旅融合、生態宜居、邊貿助推、睦鄰友好5種類型推進打造,助推了沿邊地區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2020年農(nong) 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3153元;老人養(yang) 老、兒(er) 童入學、患者就醫等條件明顯改善;邊境各族群眾(zhong) 國家意識、國防意識不斷增強。

  在雲(yun) 南省現代化邊境小康村建設啟動現場會(hui) 上,雲(yun) 南省委書(shu) 記王寧提出,建設現代化邊境小康村,是促進各族群眾(zhong) 共同邁向現代化,建設好美麗(li) 家園的有力舉(ju) 措;是維護好民族團結的重要抓手;是築牢祖國安全穩定屏障,守護好神聖國土的現實需要;是增強國家感召力,展示好國家形象的一個(ge) 重要載體(ti) 。

  根據雲(yun) 南省的規劃藍圖,到2025年,雲(yun) 南將把25個(ge) 邊境縣市的374個(ge) 沿邊行政村(社區)初步建成現代化邊境小康村,讓邊境各族群眾(zhong) 過上更好的日子,成為(wei) 守邊固邊永不走的“哨兵”。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