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理性看待名校碩博爭當中小學教師

發布時間:2022-02-25 09: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時評】

  作者:熊丙奇(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

  日前,一份出現在杭州市教育局官網上的教師擬錄用名單引發熱議。這份共計186人的擬入職高中學校的名單中,有162人為(wei) 碩士、4人為(wei) 博士,一些人甚至畢業(ye) 於(yu) 斯坦福大學等國際名校。

  近一段時間,一些大城市,特別是沿海發達的一線和準一線城市,中小學新教師入職門檻日趨提高,新進教師中出現名校碩士甚至博士畢業(ye) 生的現象屢見不鮮。

  對名校碩博爭(zheng) 相應聘中小學教師,各方看法不一。有人點讚稱,這是教師隊伍建設的成就,表明教師職業(ye) 越來越有吸引力,名校碩博到中小學從(cong) 教,有利於(yu) 整體(ti) 提升教師隊伍的素質,進而提高我國基礎教育質量。不過,也有教育界人士提出,應對此進行“冷思考”。

  總的來說,名校碩博應聘中小學教師是好事,但需要避免兩(liang) 個(ge) 傾(qing) 向:一是在招聘教師時“以學曆選材”,以招聘名校碩博作為(wei) 人才建設的政績;二是在使用、評價(jia) 教師時,將“名校畢業(ye) 生”與(yu) “名師”畫等號,從(cong) 而助長“唯學曆”“唯名校”論,忽視對教師綜合素質與(yu) 實際教學能力,以及教師職業(ye) 化、專(zhuan) 業(ye) 化發展的考查。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明確將碩士學曆作為(wei) 教師的招聘門檻,這其實是不正確的用人導向,難逃學曆“高消費”的質疑。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jia) 改革總體(ti) 方案》指出,黨(dang) 政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國有企業(ye) 要帶頭扭轉“唯名校”“唯學曆”用人導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為(wei) 導向、以崗位需求為(wei) 目標的人才使用機製,改變人才“高消費”狀況,形成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良好局麵。

  更要警惕的是,輿論場上存在“名校畢業(ye) 生=名師”的炒作。以往這一問題多發生在校外培訓機構,不少機構把名校畢業(ye) 生包裝為(wei) “名師”,作為(wei) 招攬生源的賣點。眼下,一些地方教育部門、學校也有意無意把名校碩博宣傳(chuan) 為(wei) “名師”,這是對教師成長基本規律的選擇性無視,其在教師使用、管理和評價(jia) 中的進一步滲透,勢必讓“唯學曆”“唯名校”風氣更盛,成為(wei) 教育功利化的表現之一。

  客觀來講,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進入普及化時代,中小學教師隊伍的整體(ti) 學曆水平會(hui) 得到提高。比照修訂中和現行的教師法,對中小學教師資格中的學曆要求的確有所提高。但要重申的是,不能簡單地認為(wei) 高學曆就一定意味著高能力、高素質。建立高水平的教師隊伍,還是需要建立基於(yu) 能力的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重視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yu) 貢獻。

  進一步說,筆者認為(wei) ,有必要建立並發揮教師專(zhuan) 業(ye) 共同體(ti) 的作用。推進中小學的現代治理,破除“唯分數”“唯學曆”,推進過程評價(jia) 、健全綜合評價(jia) ,實現教師的職業(ye) 化、專(zhuan) 業(ye) 化發展,都需要推進教師專(zhuan) 業(ye) 評價(jia) 。即堅持用教育標準關(guan) 注教師的教育過程、評價(jia) 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教學貢獻,這將引導教師把精力投入到教學中,提升教學能力,而不是盲目追求更高學曆,或在與(yu) 提升教學能力無直接關(guan) 係的“職稱論文”、與(yu) 推進學生研究性學習(xi) 無直接關(guan) 係的“職稱課題”中投入更多精力。

  更多名校碩博應聘教師崗位,擴大了教師招聘的人才選擇麵,也因此更需要發揮專(zhuan) 業(ye) 評價(jia) 的作用。而所有新進教師要想成長為(wei) 優(you) 秀教師,都需要從(cong) 成為(wei) 教師的第一天起就扣好“第一顆扣子”。尤其是對名校碩博來說,要放得下名校高學曆的“光環”,以實際的教學能力與(yu) 開拓創新獲得認可。學校也有責任為(wei) 所有新進教師創造良好的環境,為(wei) 他們(men) 提供施展才華、實現教育夢想的平台。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