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營養 擇善而用
作者:胡玉鴻(華東(dong) 政法大學教授)
中華民族有幾千年延綿不斷的文明史,孕育出獨具特色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形成在世界法製史上獨樹一幟的中華法係。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不僅(jin) 豐(feng) 富了人類法治文明,而且為(wei) 今天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國家提供了豐(feng) 厚的文化滋養(yang)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要注意研究我國古代法製傳(chuan) 統和成敗得失,挖掘和傳(chuan) 承中華法律文化精華,汲取營養(yang) 、擇善而用。”
中華法製文明具有深厚曆史底蘊和獨特文化魅力。很早以前,中國古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們(men) 就在思考、探索如何通過法律來使國家得到更好治理,提出許多有價(jia) 值的法治理念。例如民本理念。《尚書(shu) 》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寧”,把民眾(zhong) 作為(wei) 國家治理的依托,認為(wei) 人心向背決(jue) 定著國家的興(xing) 衰存亡。又如公正理念。古人提出“法不阿貴、繩不撓曲”,表達了平等承擔法律責任的主張。仁道也是中國古代法治理念的重要內(nei) 容。《周禮》有雲(yun) :“以保息六養(yang) 萬(wan) 民:一曰慈幼,二曰養(yang) 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矜孤寡、恤貧窮,體(ti) 現了人道主義(yi) 精神。同時,中國古代形成了有效支撐國家治理、具有鮮明特色的製度。如朝廷製度、郡縣製度、土地製度、稅賦製度、科舉(ju) 製度、監察製度、軍(jun) 事製度等。中國古代還重視共同發揮法律和道德作用,實行禮法合治、德主刑輔。如一些朝代將“禮”作為(wei) 法律解釋的依據以及司法適用的準繩。道德規範既是法律正當性的基礎,很多時候也可以作為(wei) 法律規範的補充。這些理念和做法不僅(jin) 對我國古代治國安邦起到了重要作用,也為(wei) 人類文明發展貢獻了中國智慧。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強調要係統梳理傳(chuan) 統文化資源。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為(wei) 我們(men) 今天堅持和拓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留下了寶貴財富。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在領導全麵依法治國謀新篇、開新局的實踐中,傳(chuan) 承發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例如,“堅持法治為(wei) 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既體(ti) 現了對古代民本理念的傳(chuan) 承,又彰顯了我們(men) 黨(dang) 真摯的為(wei) 民情懷,體(ti) 現了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再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治理國家,製度是起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作用的。”“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的一個(ge) 鮮明特點,就是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法治和德治兩(liang) 手抓、兩(liang) 手都要硬。”堅持把製度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既閃耀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的智慧光芒,又是對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建設經驗的深刻總結。
傳(chuan) 承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要在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的科學指引下,加強研究闡發、宣傳(chuan) 普及、科學運用。要加強對我國法律文化曆史遺跡、文物的保護,加強對法律文化典籍的保護和整理,挖掘善良風俗、家規家訓中的優(you) 秀法治內(nei) 容,讓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傳(chuan) 下去。通過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法律文化的生命力,促進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道路展現更加鮮明的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中國力量,為(wei) 人類法治文明發展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