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冬奧場館,我的青春勳章

發布時間:2022-02-28 10:34: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溫暖的baobao

  冬奧場館,我的青春勳章

  編者按:

  北京冬奧會(hui) 完美閉幕,冬奧會(hui) 各場館、設施、保障機構也順利完成了第一階段的保障任務,準備迎接冬殘奧會(hui) 的到來。讓我們(men) 走近參與(yu) 冬奧會(hui) 場館及配套工程的建造或改造項目的青年建設者們(men) 。他們(men) 一絲(si) 不苟,盡心竭力,用工匠精神鑄就頂級建造技藝。今天,大家一起來聽聽他們(men) 的冬奧場館“打卡”語錄!

  ——————————

  國家體(ti) 育館改建項目建設者——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北京冬奧會(hui) 期間,國家體(ti) 育館承辦部分冰球項目的比賽。2月3日,國家體(ti) 育館迎來首場比賽——女子冰球小組賽,國家體(ti) 育館也因北京冬奧會(hui) 而煥發新生。

  我是邢承喜,是國家體(ti) 育館2022冬奧會(hui) 改建項目總工程師。國家體(ti) 育館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hui) 的比賽場地,是中國體(ti) 育健兒(er) 取得金牌最多的一個(ge) 場館。曆經兩(liang) 年,場館全麵升級改造,成為(wei) 冬奧會(hui) 冰球比賽的場館,服務於(yu) 北京冬奧會(hui) 男子冰球項目全部賽事、女子冰球部分賽事及冬殘奧會(hui) 冰橇冰球部分的賽事。

  我們(men) 組建了專(zhuan) 門的保障團隊,下設機電、後勤保障、弱電、土建、場外服務5個(ge) 保障組,製訂《冬奧會(hui) 及冬殘奧會(hui) 冰球保障服務方案》以及各項應急預案,開展應急演練,仔細查找問題並及時糾正,為(wei) 冬奧會(hui) 全力保駕護航!

  我接到這個(ge) 項目的時候喜憂參半,除激動之外,更多的是感到“壓力山大”,因為(wei) 主場館是2008年夏季奧運會(hui) 的一個(ge) 比賽場館,後續在運營過程中經曆了3次比較大的改造,加上其間的一些小改動,導致我們(men) 當時拿到的一些圖紙和現場實際幾乎是完全不一致的。

  所以第一步就是要摸清現場,進行全現場摸排核對。但是場館場地狹小、管線複雜,而且當時還不能斷電,需要保障場館的正常運營,這些給摸排工作帶來了一定困難。場館管線的位置距離地麵高且房間內(nei) 有使用的機組,高處作業(ye) 複核準確性差且安全風險高,為(wei) 解決(jue) 此問題,我們(men) 發揮了年輕人多的優(you) 勢,采用3D掃描儀(yi) 測繪掃描既有管線情況,通過軟件直接生成圖紙,青年工程師們(men) 點子多、執行力強,我們(men) 最終快速、安全、準確地解決(jue) 了管線複核的難題。項目當時30多人,從(cong) 開始排查到排查完畢,花費了90多天。不過,這些努力是值得的。摸排結束後,項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了圖紙深化,保障冬奧會(hui) 工程保質保量完成。

  經過改造,整個(ge) 場館已經“華麗(li) 大變身”了。今天,看著冰球決(jue) 賽正在這裏進行,我覺得很自豪,沒有辜負青春。在這個(ge) 場館的建設過程中,我帶領的團隊平均年齡不到30歲,但是青年工程師們(men) 用實際行動完成了看似不能完成的任務。事實證明,我們(men) 可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冬奧會(hui) 延慶賽區標誌塔建設者——

  “蜘蛛人”懸空百米

  作為(wei) 北京冬奧會(hui) 的標誌性景觀,北京冬奧會(hui) 延慶賽區標誌塔又被稱作“海陀塔”,如冰雪結晶的飄帶螺旋舞動,塔頂設置了高17米、寬38米的巨型立體(ti) 奧運五環標誌,與(yu) 標誌塔整體(ti) 呈現為(wei) 獎杯形態。標誌塔也與(yu) 小海陀山上的冬奧會(hui) 場地遙相呼應,在其北側(ce) 1200米是東(dong) 西方向的京張鐵路,在來往動車上都能看到完整的塔身形態。

  我是武俊臣,是北京冬奧會(hui) 延慶賽區標誌塔項目安全總監。標誌塔位於(yu) 延慶區太陽能發電研究基地,作為(wei) 冬奧會(hui) 賽區沿途的亮麗(li) 風景,它展示出完美的視覺效果。滑雪主賽場和標誌台遙遙相對。

  在建造的過程中,最大的難題就是這裏的風實在是太大。而高空吊裝最忌大風,為(wei) 了克服風力對高空作業(ye) 的影響,項目部將作業(ye) 時間劃分為(wei) “有風時段”和“無風時段”,在“無風時段”全力趕工,“有風時段”排查安全隱患、集中技術論證,最大限度提高工作效率。

  在這裏,16台吊車同時開工,7個(ge) 吊籃同時運作,10餘(yu) 個(ge) “蜘蛛人”懸空百米。我們(men) 采用的是“全方位、全過程、同作息”的安全監管模式,“紅頭盔”成了這裏最活躍的群體(ti) 之一,大家深藍色的工裝被風沙塵土“清洗”得發白了。

  針對高空作業(ye) 人員的作業(ye) 需要,我們(men) 設計了一係列嚴(yan) 格的安全技術措施,我們(men) 安全員全部上吊籃,檢查試驗,使用確保萬(wan) 無一失後,才交由實際操作的工友們(men) 實施。

  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1月7日,整個(ge) 項目吊裝全部完成,然後五環屹立在塔頂上的時候,我特別高興(xing) ,因為(wei) 那一天也是我的生日。那天,我心裏也舒了一口氣,頂著這樣惡劣的天氣,我們(men) 把這樣一個(ge) 艱苦的、高難度的工作圓滿完成,這對一個(ge) “安全人”來說,是最好的生日禮物。

  首都體(ti) 育館改造項目建設者——

  工程如“在刀尖上跳舞”

  首都體(ti) 育館改造工程從(cong) 2018年年底開始,2020年年底正式竣工,經過1年的壓力測試,順利通過奧運場館達標檢測並投入使用。

  我是張英豪,是北京冬奧會(hui) 首都體(ti) 育館改造項目土建工程師。首都體(ti) 育館始建於(yu) 1968年,曾是北京最大、功能最齊全、適用範圍最廣的綜合性體(ti) 育館,這座“60後”場館承載了很多難忘的記憶。本屆冬奧會(hui) 首都體(ti) 育館承接了短道速滑和花樣滑冰賽事項目。

  老館翻新,曆來是一道難題。我們(men) 秉承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修舊如舊”理念,通過3D掃描還原出建築模型、摸排現場實際情況反饋數據、比對數據進行模型修改,經過上百次的反複糾偏校核,最終達到模型與(yu) 施工現場100%契合的效果。

  由於(yu) 場館承接的花樣滑冰和短道速滑兩(liang) 項賽事對場地硬度、冰層厚度的要求不同,我們(men) 首次采用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冷蒸發冰場技術,成功將冰麵切換時間縮短為(wei) 2小時內(nei) 。12台二氧化碳壓縮機同時運作,冰場一次性澆注成型,平整度在3毫米之內(nei) ,1800平方米的冰麵無一條裂縫。二氧化碳跨臨(lin) 界直冷製冰係統更大程度提升了冰麵軟硬度和溫度的均勻性,我們(men) 還結合盤管優(you) 化、土建設計,將冰麵溫差控製在±0.5℃,以保證整體(ti) 冰麵硬度基本相同,再配上場館內(nei) 的除濕係統,更利於(yu) 運動員創造佳績。

  場館頂部安裝了懸掛超薄膜單元係統,搭配聲光電全新投影技術,在比賽過程中為(wei) 觀眾(zhong) 營造出夢幻視覺體(ti) 驗,此外看台座椅采取並列式排布,調整了腿部空間與(yu) 座椅間距,冰場四周的除濕係統及空調係統讓冰麵、室內(nei) 、屋頂以及觀眾(zhong) 席處於(yu) 不同的溫度,既保證了運動員的訓練比賽,也保證了觀眾(zhong) 的觀賽舒適度。冬奧會(hui) 賽事期間,場館被稱為(wei) “最美冰場”。

  改造建設中最難的點是場館結構,要利用原結構柱將局部南斯拉夫結構改造為(wei) 框架結構,這也是國內(nei) 首次大跨度南斯拉夫結構體(ti) 係體(ti) 育館改造,稍有不慎整個(ge) 館就會(hui) 崩塌,可以說是“在刀尖上跳舞”。機械上場作業(ye) 的時候,心都提到嗓子眼了,眼睛不敢眨一下,生怕一眨眼工夫梁柱會(hui) 開裂甚至斷掉。我們(men) 每天會(hui) 定期3次觀測結構變形情況,工程的安全和質量風險始終處於(yu) 受控狀態,最終30根現有梁柱零損傷(shang) 。

  作為(wei) 中建的年輕一員,可以參與(yu) 到冬奧會(hui) 工程的改造建設,為(wei) 祖國貢獻一份自己的青春力量,努力將最好的冬奧會(hui) 比賽場館提供給我們(men) 的運動健兒(er) ,這就是我的愛國方式。

  對青年建設者們(men) 來說,場館榮耀綻放時,他們(men) 已然退居幕後。但每一場比賽的順利進行,都像一枚無形的“勳章”,在他們(men) 的心裏閃著光芒。從(cong) 麵對一個(ge) 個(ge) 難題之初的無助到攻克後的從(cong) 容,這一個(ge) 個(ge) 青年建設者和一個(ge) 個(ge) 場館,何嚐不是另一種“雙向奔赴”,建設者成就場館的“華麗(li) 變身”,場館成就著建設者們(men) 的成長和超越。青春的蘊蓄、抽穗、拔節,就藏在一個(ge) 個(ge) 難題的克服過程中。

  願這家國盛事,留給你我的,不僅(jin) 有競技榮光,還有向上的力量。

  (通訊員吳琦、歐陽琨玥、李萍、李維、張夏青、 朱敏對此文亦有貢獻)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沈秋陽 記者 楊月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