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創新這個引領發展的“牛鼻子”
編者按一年一度的全國兩(liang) 會(hui) 將至。剛剛過去的2021年,是“兩(liang) 個(ge) 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曆史交匯點。我們(men) 實現了第一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又向著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邁進,開啟全麵建設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從(cong) 即日起,本報推出係列報道“迎接全國兩(liang) 會(hui) 特稿”。
當今世界,百年變局和世紀疫情交織疊加,國際力量對比持續演變,人類社會(hui) 進入新的曆史關(guan) 口。在複雜嚴(yan) 峻的國際環境下,要堅定實現我們(men) 的宏偉(wei) 奮鬥目標,就必須準確把握新發展階段,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而“創新”二字,正成為(wei) 我們(men) 理解中國與(yu) 世界、溝通當下與(yu) 未來的關(guan) 鍵詞。
理念創新擘畫新藍圖
近零排放、防疫保護、5G共享、智慧觀賽、運動科技……全球疫情蔓延背景下,北京冬奧會(hui) 如期成功舉(ju) 辦,各項“科技冬奧”成果廣泛應用,向世界展現了一個(ge) 繁榮、自信的中國,為(wei) 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動力和活力,也給各國人民帶來了更多信心和希望。
科技部部長王誌剛表示:“北京冬奧會(hui) 有200多項科技成果得到應用。”國際奧委會(hui) 主席巴赫評價(jia) :“中國用科技書(shu) 寫(xie) 了新的曆史。”
北京冬奧會(hui) 是中國貫徹新發展理念的生動實踐,也為(wei) 奧林匹克運動的未來提供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理念是行動的先導,新發展理念就是指揮棒、紅綠燈。新發展理念中,創新擺在第一位。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住了創新,就抓住了牽動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堅持創新發展,是分析近代以來世界發展曆程特別是總結我國改革開放成功實踐得出的結論,是我們(men) 應對發展環境變化、增強發展動力、把握發展主動權,更好引領新常態的根本之策。
在創新發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國向世界科技強國進軍(jun) ,科技事業(ye) 實現曆史性、整體(ti) 性、格局性重大變化,重大創新成果競相湧現,一些前沿方向開始進入並行、領跑階段。
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人工智能,多領域突破引領世界科技前沿;載人航天、探月探火、移動通信、高速列車,多賽道成果服務國家重大需求;脫貧攻堅、汙染防治、疫情防控、新藥創製,多方向創新支撐人民幸福生活。
2021年,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達到2.79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4.2%,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44%,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世界第12位,實現“十四五”良好開局。
科技創新驅動新動能
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ti) ,但創新能力還不夠強。創新發展的關(guan) 鍵,就是要解決(jue) 發展動力問題,要以科技創新引領經濟社會(hui) 高質量發展。
創新驅動發展,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2021年,中國以提升國家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為(wei) 著力點,優(you) 化各類創新平台的協同布局,加快組建國家實驗室,重組全國重點實驗室體(ti) 係。
“祖衝(chong) 之二號”和“九章二號”實現量子優(you) 越性,“天問一號”開啟火星之旅,“羲和號”實現太陽探測零的突破,“神舟十三號”與(yu) “天和”核心艙成功對接,“海鬥一號”成功實現萬(wan) 米下潛……科技力量統籌聯動,既補短板、加快關(guan) 鍵技術突破,又建優(you) 勢、強化無盡前沿探索,湧現一批重大原創成果。
創新驅動發展,要加強企業(ye) 創新主體(ti) 地位。
創新不問出身,在各種科技創新活動中,企業(ye) 是出題人、答題人,也是閱卷人。
企業(ye) 參與(yu) 科技重大決(jue) 策。2021年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立項的860餘(yu) 項中,企業(ye) 牽頭或參與(yu) 的有680餘(yu) 項,占比高達79%。企業(ye) 是科技研發投入的主力。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中,76%由企業(ye) 投入。
越來越多科技型企業(ye) 得到孵化和扶持,茁壯成長。科技型中小企業(ye) 入庫32.8萬(wan) 家。全國各類科技創業(ye) 孵化載體(ti) 總數超1.5萬(wan) 家,服務初創科技企業(ye) 和團隊70萬(wan) 家。
創新驅動發展,要完善優(you) 化科技創新生態。
圍繞產(chan) 業(ye) 鏈部署創新鏈,圍繞創新鏈布局產(chan) 業(ye) 鏈,我國發展新動能不斷壯大,創新生態圈漸趨繁榮。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三大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已躋身全球科技創新集群前10位。
科技重大專(zhuan) 項有力支撐移動通信、新能源、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發展。例如,新藥創製重大專(zhuan) 項實施以來,我國獲批的一類新藥,2008年前隻有5個(ge) ,現已達到75個(ge) 。
國家高新區成為(wei) 創新驅動發展示範區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國家高新區以0.1%的國土麵積創造了約全國13%的GDP。”科技部副部長邵新宇介紹,初步核算,2021年全國169家國家級高新區預計全年營業(ye) 收入超過48萬(wan) 億(yi) 元,同比增長12%左右。
製度創新帶來新變革
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需要全麵深化改革。全麵推進製度創新,才能真正將新發展理念落到實處、落到關(guan) 鍵處。
創新發展,為(wei) 創新主體(ti) 創造良好的製度環境。
為(wei) 凝聚戰略科技力量,我國持續完善重大科技任務的組織實施機製,“揭榜掛帥”等新型項目組織模式,在“十四五”首批重點研發計劃中已經部署實施87項“榜單”任務;
為(wei) 鼓勵基礎研究,我國建立貫穿科研活動全鏈條的政策體(ti) 係,自由探索和目標導向“兩(liang) 條腿走路”,2021年基礎研究投入1696億(yi) 元,占全社會(hui) 研發投入的比例達6.09%。
為(wei) 激勵科研人員專(zhuan) 心投入研發,我國優(you) 化科研學術環境,在50多個(ge) 地方和單位開展科技成果評價(jia) 改革試點。
改革還深入到企業(ye) 產(chan) 權製度、知識產(chan) 權製度、投融資體(ti) 製機製、收入分配製度、人才引進和培養(yang) 製度等方方麵麵。種種製度創新,就是要激活各類創新主體(ti) 的活力,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
創新發展,為(wei) 市場主體(ti) 創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近年來,改革創新在“放管服”領域頻繁上演,有厚積薄發之勢,大幅降低了市場主體(ti) 投資創業(ye) 的製度性門檻。這些創新,有的來自基層的發明創造,急市場主體(ti) 所急,想市場主體(ti) 所想,針對痛點打“靶向藥”。
2月21日,在鄭州市金水區政務服務中心,個(ge) 體(ti) 戶梁培育拿到了全省首張個(ge) 體(ti) 工商戶電子營業(ye) 執照。這張手機裏的營業(ye) 執照也意味著河南省個(ge) 體(ti) 工商戶登記正式進入全程“零見麵、零跑腿、零幹預、零收費”的新階段。
上海的“店小二”式政務服務、河南漯河市的“市長專(zhuan) 利獎”、江蘇等地的“首違不罰”“小錯不罰”……各地各部門都在想辦法給管理做減法,給企業(ye) 的便利做加法,換取市場主體(ti) 的活力迸發。
數據顯示,2021年,中央及地方層麵523項涉企經營許可事項全部納入改革,建立清單管理製度,清單之外無許可。5年來,企業(ye) 平均開辦時間由22.9天壓縮至4個(ge) 工作日以內(nei) ,最短隻需半天,實現“一次不用跑、半天全辦好”。
這些創新,有的來自法律法規的突破完善,將來自基層一線的探索總結為(wei) 可複製推廣的標準,在更大範圍內(nei) 鋪開,為(wei) 創新創業(ye) 者賦能。
2021年8月,國務院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市場主體(ti) 登記管理條例》,將2013年至今的商事製度試點的有效改革舉(ju) 措及時上升為(wei) 法規規範。上海自貿試驗區首創的“證照分離”改革,也於(yu) 2021年在全國範圍內(nei) 推行,實現改革全覆蓋,並在自由貿易試驗區加大試點力度。自2021年7月1日至年底,“證照分離”改革惠及企業(ye) 134.6萬(wan) 戶,占同期新設企業(ye) 的28.1%。
為(wei) 維護和優(you) 化高效、有序、統一、安全的超大規模市場,國務院還印發《“十四五”市場監管現代化規劃》,發力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zheng) 監管,優(you) 化線上線下競爭(zheng) 生態,加強一體(ti) 化監管製度設計,防止資本野蠻生長,為(wei) 企業(ye) 營造公平、健康的良好環境。
通過科技創新和製度創新,在一係列組合拳的保障下,中國經濟不僅(jin) 穩住了,以數字產(chan) 業(ye) 、智能產(chan) 業(ye) 、雲(yun) 端經濟等為(wei) 代表的新經濟形態還實現快速發展,成為(wei) 我國經濟發展的新亮點。2021年,全國“四新經濟”新設企業(ye) 383.8萬(wan) 戶,同比增長15.8%,占新設企業(ye) 總量的42.5%。
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奮進新征程,創新發展更可期!(佘惠敏 佘穎)
[ 責編:張詩奇]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