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用好曆史文化資源 增強認同感歸屬感

發布時間:2022-03-01 10: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香江快評】

   作者:盧業(ye) 樑(全國政協委員、香港中國經濟文化發展促進會(hui) 會(hui) 長)

  知史方能愛國。對國家曆史、文化、國情的認識和理解,是形成國家認同感、歸屬感的基礎。進一步增強港人的國家意識,需要從(cong) 曆史文化教育抓起。

  我成長於(yu)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香港,作為(wei) 一個(ge) 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土生土長、受教育的香港人,我至今保留著我在中學時的中文課本。除了涵蓋文言文經典的中國語文課本、中國文學課本,還有《論語》《孟子》等課外讀物。中國古典文學中的很多詞句,50年後的今天仍然不時浮現在我心頭。隨著年紀增長,人生經驗愈多,愈能感受到先哲先賢和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偉(wei) 大。這些傳(chuan) 承著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經典滋養(yang) 了我的生命,讓我了解到中華文明的輝煌,明白中國人傳(chuan) 統的道德規範、行為(wei) 準則、曆史責任,更毫無疑問地知道:我是中國人,並以此為(wei) 驕傲。

  如果說學習(xi) 中國古典文學培養(yang) 了我對中華文化的熱愛,那麽(me) 學習(xi) 中國曆史,則讓我清楚地認識了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沉浮,讓我對本民族有一種曆史責任感。每每讀到唐朝盛世便覺興(xing) 奮,戰敗亡國就黯然傷(shang) 心,而清末以來的屈辱曆史,更令我們(men) 這一代有切膚之痛。通過對曆史的學習(xi) 和思考,我們(men) 看到了一代代中國士大夫對國家的責任:顧炎武的“天下興(xing) 亡,匹夫有責”、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譚嗣同的“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liang) 昆侖(lun) ”,這是士大夫內(nei) 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曆史擔當。我還不斷地閱讀近代曆史、人物傳(chuan) 記,深為(wei) 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的品格折服。在讀史的過程中,我逐漸建立起自己的人生理想,找到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

  曆史文化是陶冶人格、樹立理想最好的資源。它是一種無形的存在,讓我們(men) 從(cong) 中看到前人的努力與(yu) 付出,他們(men) 的光榮與(yu) 痛苦,與(yu) 我們(men) 息息相關(guan) ,我們(men) 為(wei) 之感動,進而產(chan) 生精神的向往。這一精神所在之處,就是身份確立的根據。現代人喜歡講身份認同,如果對自己的文化沒有感情,不知自己的生命源於(yu) 何處,何來歸屬感?不尊重自己的文化,不了解民族的苦難,何來曆史的擔當?

  從(cong) 我們(men) 這一代人的親(qin) 身經曆來看,今日香港一些年輕人對其中國人的身份認同出現危機,正是因為(wei) 我們(men) 的曆史文化教育出現了偏差。香港過去在中學階段把中國曆史移出必修科,我認為(wei) 是一場災難。“欲知大道,必先為(wei) 史。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清代著名學者龔自珍將曆史教育的缺失視為(wei) 可傾(qing) 邦毀國般嚴(yan) 重,就是因為(wei) 曆史能喚醒我們(men) 的民族自尊,能夠讓我們(men) 帶著錢穆先生所言的“溫情與(yu) 敬意”,莊敬自強,尊重本國的文化,對民族有信心。好在自2018—2019學年始,香港初中中史科成為(wei) 獨立的必修科,所有學生又能較係統地學習(xi) 中國曆史和文化,這對增強香港青少年對國民身份的認同大有裨益。

  人隻有明確知道自己的歸屬,領悟自己生命的根源,才能真正對群體(ti) 、對社會(hui) 、對國家、對曆史有所承擔。人歸根結底是曆史的存在,前有所承,後有所啟。學習(xi) 好中國曆史文化,可讓大家知道當中事實,用理智分辨是非對錯,用中國人的身份和視角去看問題、思考問題,擁有一種曆史的視野和責任擔當。

  2019年,我擔任青年組織“敢言智庫”主席,帶領一眾(zhong) 香港青年做網絡節目、辦論壇、組織考察團,積極為(wei) 內(nei) 地與(yu) 香港人文交流作出努力。2020年至今,該團體(ti) 已發表超過300篇公開文章,舉(ju) 辦了20餘(yu) 場活動,包括支援抗疫派發口罩、香港國安法宣傳(chuan) 、慶回歸文化交流等。作為(wei) 全國政協委員,我也多次建議推進香港的去殖民化工作,建立健全與(yu) “一國兩(liang) 製”相適應的教育體(ti) 係,讓香港青少年充分全麵地了解國家的曆史和苦難,從(cong) 而建立起正確的國家觀念,從(cong) 中小學教育抓起,培養(yang) 港人成為(wei) 具有家國情懷的合格國民。

  香港正站在重新出發的起點,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迎來嶄新的發展篇章。我們(men) 既要用好曆史文化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又要聚焦經濟民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樣才能更好地實現香港良政善治和長期繁榮穩定。也隻有“一國兩(liang) 製”行穩致遠,才能維護好香港的光明前途和香港同胞的根本福祉。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