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年輕人願意進工廠? 技能價值要體現在工資條上
“今年我將從(cong) 加強技能人才職業(ye) 通道頂層設計的角度,為(wei) 提高技術工人的待遇提出建議。”5次參加全國兩(liang) 會(hui)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淮北礦業(ye) 集團公司高級技師、高級工程師楊傑每一次都會(hui) 關(guan) 注一線工人的收入問題。
當技能人才的薪資待遇與(yu) 他們(men) 的貢獻不匹配時,行業(ye) 的吸引力必將進一步減弱,讓三者達成平衡相互促進,是彌補製造業(ye) 人才缺口的關(guan) 鍵一步。代表委員呼籲,要讓技能的價(jia) 值體(ti) 現在工資條上。
技能人才總體(ti) 收入偏低
今年8月,全國人大代表、山海關(guan) 船舶重工有限責任公司船舶鉗工馬加友將要退休。從(cong) 事船舶修理工作的馬加友代表工作了39年,作為(wei) 高級技師,他的工資條上,每月的技術津貼隻有400元。
幾年前,全國人大代表,富奧汽車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泵業(ye) 分公司焊工、高級技師丁照民在一所職業(ye) 技術學院成立了大師工作室。他發現,每年學校的焊工專(zhuan) 業(ye) 隻能招到大約30名新生。
來自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020年,全國製造業(ye) 規模以上企業(ye) 就業(ye) 人員年平均工資為(wei) 74641元。相比之下,信息傳(chuan) 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ye) 規模以上企業(ye) 就業(ye) 人員年均工資為(wei) 175258元。前者還不及後者的一半。
作為(wei) 行業(ye) 風向標的高技能人才,收入情況也不容樂(le) 觀。上海市總工會(hui) 的調研顯示,該市兩(liang) 位評上高級技師近20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技能大獎等榮譽的全國勞模,工資報酬僅(jin) 相當於(yu) 他們(men) 所在企業(ye) 獲得高級職稱5年的工程技術人員。
楊傑代表在一家企業(ye) 調研時得知,雖然這家企業(ye) 已經推行“新八級工”製度,最高級別的首席技師也實行了年薪製,但是技能人才的總體(ti) 收入依然偏低。
“有熱愛支撐,收入就不再是單一問題了”
丁照民代表一直有個(ge) 遺憾:因為(wei) 當焊工收入低,他最得意的一名徒弟轉崗了。轉崗後徒弟的收入確實高了一大截,“可好不容易學的手藝就丟(diu) 了”。
丁照民代表一直期盼著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政策出台落地,再把徒弟“要”回來幹技術。
近幾年,《關(guan) 於(yu) 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的意見》《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十四五”職業(ye) 技能培訓規劃》等一係列政策接連出台,產(chan) 業(ye) 工人的地位、待遇得到明顯提升,但丁照民代表期待,“落地速度再快點”。
采訪中,楊傑代表和丁照民代表同時提到,作為(wei) 我國技術領域最高獎項——中華技能大獎的獲得者,他們(men) 並沒能在工資薪酬、職務晉升、期權股權等方麵享受到特別待遇。
還有,部分企業(ye) 的分配方式不合理,導致盡管企業(ye) 規模和利潤上升,工人工資卻增長緩慢。
“當然,企業(ye) 也有苦衷。”說起一線工人的工資,全國政協委員、武漢智能電梯有限公司董事長陳純星表示,“製造業(ye) 多是勞動密集型企業(ye) ,大多數利潤不高,如果再增加用工成本,企業(ye) 生存就會(hui) 有問題。”
從(cong) 事數控加工33年,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工三院239廠首席技師戴天方從(cong) 普通技術工人成長為(wei) “大國工匠”。戴天方去德國培訓學習(xi) 時,看到當地二三年級的小學生就進入實訓基地,孩子們(men) 對製造業(ye) 充滿了好奇。他開始意識到,激發青少年對製造業(ye) 的熱愛和情感,促進人才培養(yang) 和興(xing) 趣相結合是行業(ye) 需要思考的問題。“有熱愛支撐,收入就不再是單一問題了。”
共同推動技能人才收入增長
楊傑代表建議,要打通管理層和技術層的職業(ye) 通道,以平等原則重塑管理人才和技能人才的薪酬體(ti) 係,讓高水平工人安心留下來。
全國人大代表、山西華陽集團一礦機電工區副主任姚武江很是自豪企業(ye) 的薪酬製度:“我們(men) 實行的是‘W薪酬體(ti) 係’。”他解釋說,在這一體(ti) 係中,無論是技術崗位、管理崗位還是操作崗位,隻要從(cong) 業(ye) 者能力強、業(ye) 務好,收入就能在同一水平線上。
在山東(dong) 豪邁機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嚐試也已持續了許多年。全國人大代表、豪邁公司電火花小組組長王欽峰介紹,公司實施內(nei) 部選拔機製,隻要符合要求,職工可以在管理、技術、銷售等崗位間進行調動。在豪邁工作了近27年,王欽峰代表已輪換了18個(ge) 崗位。由於(yu) 公司技術津貼優(you) 厚,工作出色還能認購股份,因此技術工人月收入過萬(wan) 元也是常事。
在全國政協委員、廣東(dong) 技術師範大學副校長許玲看來,製造業(ye) 技術工人收入要提高,前提是企業(ye) 要轉型升級,掌握核心技術,進軍(jun) 高價(jia) 值產(chan) 業(ye) 鏈,提高利潤率。“隻有這樣,製造企業(ye) 才能有底氣給技能人才漲工資、提待遇。”不過,要實現這個(ge) 目標,離不開“技能賦值”。
陳純星委員期待有更多針對製造業(ye) 的扶持政策措施出台,有更多資本流入實體(ti) 經濟,“大家共同努力,推動技能人才收入邁上新台階。”(本報北京3月7日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