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視世界的一代 文化自信的一代
過去一年,青少年被“中國式浪漫”“東(dong) 方美學”觸動和吸引:三星堆遺址出土的一張金麵具殘片,驚豔世人;泉州申遺成功,讓大眾(zhong) 重新審視一座富有故事和質感的千年古城。北京2022年冬奧會(hui) 開幕式的二十四節氣倒計時,閉幕式的“折柳寄情”,為(wei) 全世界送上獨具東(dong) 方文化韻味的歡迎與(yu) 送別方式。
紮根於(yu) 傳(chuan) 統韻味與(yu) 東(dong) 方美學的文化熱點,一次次引發青少年群體(ti) 共情。平視世界的一代,正建立起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
對中國審美文化有一種從(cong) 容的自信
平視世界的一代,應對“中國式審美”充滿自信。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hui) 主席範迪安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指出,從(cong) 北京冬奧會(hui) 開、閉幕式的“中國式浪漫”,到“頂流”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都體(ti) 現了一種從(cong) 容的文化自信。
範迪安提到,這兩(liang) 個(ge) “爆款”吉祥物是今天我國高等美術教育的重要文化和藝術成果。在他看來,“冰墩墩”之所以受到大眾(zhong) 喜愛,不僅(jin) 因為(wei) 其形態可愛,令大眾(zhong) 與(yu) 之產(chan) 生情感交流,也因為(wei) “它展現了冰雪運動的青春態,展現了中國人的一種文化情懷”;而“雪容融”色彩溫暖,與(yu) 殘疾人運動員形成情感默契。
在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hui) 議第二次全體(ti) 會(hui) 議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話劇院院長田沁鑫作大會(hui) 發言時說,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hui) 指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
田沁鑫說:“我們(men) 在電視節目《典籍裏的中國》中,努力守住傳(chuan) 統文化之正,創意時代表達之新,節目一經推出,即刻帶動起年輕人學習(xi) 中華典籍的熱潮。”
在慶祝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100周年文藝演出《偉(wei) 大征程》中,田沁鑫探索使用“戲劇表演5G即時拍攝”技術,展示了中國文藝工作者在數字演藝呈現方麵開辟的新路徑。在她看來,鑄就新時代文藝高峰,文藝工作者義(yi) 不容辭。
年輕人掌握與(yu) 傳(chuan) 統文化對話的密碼
平視世界的一代,應成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代言人。
過去一年,精準把握青少年喜好的文化“流量密碼”,竟是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聚焦與(yu) 回歸。年輕人因“上新”的三星堆考古發掘深受震撼,為(wei) 泉州申遺的成功而振奮,也為(wei) 文博行業(ye) 新動態和“新玩法”深深著迷,更為(wei) 電視和網絡上一檔別出心裁的傳(chuan) 統文化節目叫好。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協副主席白庚勝說:“數字時代,文化新業(ye) 態在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和國家文化軟實力中的作用不斷凸顯,其中文物成為(wei) 重要的標識要素,在展示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
白庚勝從(cong) 事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長達20年。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他帶來“關(guan) 於(yu) 推進文博行業(ye) 深度數字化增強文化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建議”。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采訪時,他指出,做好文博行業(ye) 數字化,對當代青少年建立文化自信有相當積極的作用——“年輕人喜歡文物,文物才有生命力;年輕人掌握了中國古代文化,我們(men) 中華民族文化才會(hui) 有生命力。”
2021年9月,故宮和敦煌經由數字技術,時隔70年再度聯展,其線上展廳在“數字故宮”“雲(yun) 遊敦煌”微信小程序上線。人們(men) 可以直播觀看故宮秋天的銀杏如何飄落,也能借助AI技術,將敦煌壁畫設計成獨一無二的“雲(yun) 采絲(si) 巾”。
白庚勝說,數字技術的掌握者是年輕人,“他們(men) 比老一代文博工作者擁有更便利的條件,又能享受高科技帶來的快樂(le) 。數字技術拉近年輕人和文物的距離,讓他們(men) 重回曆史深處,深度理解中華民族潛在的文化價(jia) 值和意義(yi) ,以及文化之美”。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主席潘魯生接受媒體(ti) 采訪時表示,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文化,一個(ge) 時代有一個(ge) 時代的記錄。“進入新時代,我們(men) 的文化自信來自於(yu) 老百姓對周邊生產(chan) 生活方式,以及文化方式的基本認同”。
當提及為(wei) 何90後、00後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如此癡迷,潘魯生認為(wei) ,是因為(wei) 他們(men) 從(cong) 小接受的教育使然,“從(cong) 課本到現實,文化認同感、文化自覺性全麵提升”。
亮出文化底色,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平視世界的一代,有責任和義(yi) 務講好中國故事,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在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上,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協副主席閻晶明提到,中國網絡文學海外傳(chuan) 播是中國文化走出去的一張重要名片。
目前海外傳(chuan) 播作品超過1萬(wan) 部,以起點國際為(wei) 代表的中國網絡文學海外站點及App用戶超過1億(yi) 。神話、傳(chuan) 奇、武俠(xia) 文化都是全球年輕人喜歡的中國文化元素,《慶餘(yu) 年》等一批優(you) 秀網文作品在日韓、東(dong) 南亞(ya) 及歐美廣受歡迎,作品中蘊含的古建築、節日、服飾、地域習(xi) 俗等中華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精神也由此廣泛傳(chuan) 播。
“中國網絡文學越來越成為(wei) 向全世界傳(chuan) 遞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ti) 之一,其充沛的想象力、強烈的代入感、中華民族優(you) 良傳(chuan) 統價(jia) 值觀的普適性,具有春風化雨式的優(you) 勢,使各國讀者對中國人文精神和時代風貌產(chan) 生了興(xing) 趣。”閻晶明說。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wei) 山致力於(yu) 讓手裏的每個(ge) 雕塑都成為(wei) 時代的坐標,迄今為(wei) 止,他已創作近600件表現中華民族曆史的人物形象,其中有50多件立於(yu) 世界2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的重要場所。在他看來,這些雕塑以藝術闡述中國傳(chuan) 統文化與(yu) 世界文明對話的故事,這些充滿人情味、接地氣、有溫度的故事,成為(wei) 人們(men) 心靈溝通的紐帶。
吳為(wei) 山表示,講好中國故事,要找到精神共通點、思想共享點、情感共鳴點;講好中國故事,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樹立國際化的思維方式。融合中外、貫通古今,精心構建話語體(ti) 係,用受眾(zhong) 樂(le) 於(yu) 接受的方式、易於(yu) 理解的語言,多種角度、多種途徑與(yu) 世界溝通交流,彰顯中華文化的影響力和感召力。他建議,要充分調動世界各地華僑(qiao) 、愛國人士,國外漢學家,外國駐華機構,中國駐外機構、文化中心,各國學術機構、出版機構等,形成合力,探索在不同的話語平台和語境下有效的傳(chuan) 播方式,共同向國際社會(hui) 展示一個(ge) 真實、立體(ti) 、全麵的中國。
沈傑群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