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能源轉型要先立後破

發布時間:2022-03-10 10:15:00來源: 經濟日報

  作者:王軼辰

  3月5日下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參加內(nei) 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提出,綠色轉型是一個(ge) 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先立後破,而不能未立先破。不能把手裏吃飯的家夥(huo) 先扔了,結果新的吃飯家夥(huo) 還沒拿到手,這不行。這一重要論斷再次警醒我們(men) ,能源轉型不可“拔苗助長”,必須立足基本國情,把握好轉型節奏,實現不同能源品種間的平穩過渡,先立後破。

  曆史經驗表明,能源轉型是一個(ge) 複雜的係統工程。早在2020年,歐盟國家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已超化石能源。但2021年夏季以來,受氣候影響,歐洲風電供給明顯下降,大幅增加了對化石能源的需求,導致天然氣價(jia) 格暴漲。從(cong) 結果看,在新能源大規模接入後,以當前的技術和基礎設施規模,尚無法有效保障能源係統的靈活調節能力。此外,歐洲“超前”的轉型力度已經帶來了較為(wei) 沉重的經濟和社會(hui) 負擔,這些因素都將阻礙轉型進程。

  過於(yu) 激進的能源轉型目標往往也會(hui) 導致誤判。從(cong) 20世紀70年代開始,各屆瑞典政府都會(hui) 針對瑞典能源供應轉型製定大膽的計劃。該國在2006年便做出承諾,將在不使用任何核能的前提下,於(yu) 2020年成為(wei) 世界上首個(ge) 不使用石油的國家。根據這一目標,瑞典必須在6年內(nei) 將一半的一次能源供應轉換為(wei) 可再生能源,難度可想而知。事實上,直到2019年,瑞典僅(jin) 有30%的交通用能來自可再生能源。

  事實證明,傳(chuan) 統能源逐步退出,應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礎上。當前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突破10億(yi) 千瓦大關(guan) ,占比超過40%。可由於(yu) 發電可利用小時數遠低於(yu) 燃煤機組經濟運行小時數,發電量占比不足總發電量的30%。尤其是裝機增速更快的風電和光伏,裝機容量占比接近25%,但發電量占比不足10%。再加上光照、來風、來水情況都要“靠天吃飯”,可再生能源在當前能源係統中尚難擔當中流砥柱。接下來,在持續加大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投資力度的同時,必須著力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存儲(chu) 能力,積極構建以新能源為(wei) 主體(ti) 的新型電力係統,健全完善有利於(yu) 全社會(hui) 共同開發利用可再生能源的體(ti) 製機製和政策體(ti) 係,有力推動可再生能源從(cong) 補充能源向主體(ti) 能源轉變。

  與(yu) 此同時,包括煤炭、天然氣在內(nei) 的化石能源,既是保障能源安全的“壓艙石”,又是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的新型電力係統下電力安全的“穩定器”。一方麵,我們(men) 應立足以煤為(wei) 主的基本國情,抓好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推動煤炭和新能源優(you) 化組合。在充分發揮煤炭在能源係統中“壓艙石”作用的同時,做到“吃粗糧幹細活”,大力推進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發展現代煤化工,優(you) 化煤炭產(chan) 能布局。根據發展需要合理建設先進煤電,繼續有序淘汰落後煤電,最大限度減少煤炭資源開發對生態環境的不利影響。

  另一方麵,應充分重視天然氣作為(wei) 過渡能源的作用。當前及未來較長時期,我國能源發展進入增量替代和存量替代並存的發展階段,天然氣是碳排放量較低的化石能源,靈活性強,大力發展天然氣對於(yu) 降低碳排放具有重要意義(yi) 。隨著“雙碳”目標的提出,天然氣在我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中的“橋梁”作用日益突出。要充分利用好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個(ge) 市場,堅持立足國內(nei) ,持續提升國內(nei) 氣田增產(chan) 增供水平,加快推進“全國一張網”建設,提升互聯互通能力,進一步完善儲(chu) 氣調峰體(ti) 係,增強多元化進口能力,多措並舉(ju) 應對可能出現的國際油氣供應中斷和價(jia) 格波動。

  能源轉型在做到“開源”的同時,也不能忽視“節流”。節能是能源消費革命的核心。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單位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能耗降低3%左右,年度實際完成降低2.7%,距離完成指標尚有一些差距。未來,要繼續把節約能源資源放在首位,實行全麵節約戰略,持續降低單位產(chan) 出能源資源消耗和碳排放,提高投入產(chan) 出效率,倡導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從(cong) 源頭和入口形成有效的碳排放控製閥門。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