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魯藝曆史講一堂文藝思政課
作者:謝偉(wei) 光(魯藝曆史研究學者)
2019年3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hui) 並發表重要講話。三年來,不斷創新思政課教育教學,推動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是大中小學立德樹人的努力方向。將黨(dang) 史中的文藝工作曆史融入思政課,將讓廣大藝術青年倍感親(qin) 切,能夠讓思政教育更為(wei) 深入人心。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頑強拚搏,不懈奮鬥,書(shu) 寫(xie) 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曆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延安時期,是中國革命事業(ye) 從(cong) 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曆史性轉折的重要階段,黨(dang) 領導文藝陣線等開展革命工作,創作了一大批膾炙人口、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精品力作,有力增強了人民群眾(zhong) 團結一致、抗日救國的信心和決(jue) 心。
作為(wei)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第一所培養(yang) 抗戰文藝幹部的高等學府,魯迅藝術文學院是當時文藝戰線的重要陣地,圍繞培養(yang) 什麽(me) 樣的人、如何培養(yang) 人以及為(wei) 誰培養(yang) 人這個(ge) 根本問題,做出了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回答。在戰火紛飛的年代,不僅(jin) 培養(yang) 了一大批具有遠大理想、豐(feng) 富鬥爭(zheng) 經驗和精湛技藝的文藝工作者,更在革命鬥爭(zheng) 實踐中鑄就了“愛國為(wei) 民、團結奮進、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思想內(nei) 核。
魯藝曆史蘊藏著豐(feng) 富的精神內(nei) 涵,為(wei) 廣大藝術青年和教師的發展提供了豐(feng) 厚的精神滋養(yang) ,提供了奮發圖強的強大精神動力。魯藝的“人”“物”“事”“史”,正是開展青年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生動的教科書(shu) 和資料庫。新時代,向廣大藝術青年講好思政課,要用好魯藝曆史,推動黨(dang) 的紅色奮鬥曆史更好入腦入心,增強藝術領域學生的思想認同、政治認同、理論認同和價(jia) 值認同,充分發揮其立德樹人的重要作用,為(wei) 青年係牢人生關(guan) 鍵的幾粒扣子。
向青年講好這節思政課,首先要講好魯藝故事。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紅色故事展現了曆史的真實力量,具有跨越時空的思想穿透力和情感影響力。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思政課就是要講好中華民族的故事、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故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故事、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故事、改革開放的故事,特別是要講好新時代的故事。
延安文藝座談會(hui) 後,魯藝師生深入火熱的社會(hui) 生活中,堅持文藝為(wei) 人民群眾(zhong) 服務,從(cong) “小魯藝”走向廣闊天地的“大魯藝”,文藝創作進入蓬勃發展期。之後幾十載,魯藝人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領導下,感國運之變化、立時代之潮頭、發時代之先聲,為(wei) 祖國和人民鼓與(yu) 呼,留下大量優(you) 秀的作品和感人的故事。
《白毛女》《南泥灣》《地道戰》《黃河大合唱》……縱使時光流逝,這些經典之作永不褪色,總能激蕩起強大精神力量。“隻要還有一口氣,爬也爬到延安城”的堅定信仰,一手拿槍一手拿筆死而無悔的報國之心,幫助老鄉(xiang) 搶救莊稼的為(wei) 民情懷,“用膝蓋當桌,樺樹皮做紙”的奮鬥誌氣……這些在時光中淬煉的精神品格,已成為(wei) 中國文藝的鮮明底色。講好這些故事,精神的感召和力量自會(hui) 抵達。
向青年講好這節思政課,還應還原本來曆史,並做到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學史力行。在追求民族複興(xing) 和人民幸福的艱苦鬥爭(zheng) 中,一代代魯藝人以文藝為(wei) 武器,震懾敵軍(jun) 、武裝人民,為(wei) 奪取抗日戰爭(zheng) 和解放戰爭(zheng) 的勝利,為(wei) 繁榮發展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作出了重要貢獻,奠定了新中國社會(hui) 主義(yi) 文化事業(ye) 的基礎。魯藝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曆史上最燦爛的文藝搖籃之一,是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發揮文化戰線影響的光輝典範。
期待文藝領域的青年一代認真學習(xi) 魯藝曆史,深刻理解並自覺踐行“愛國為(wei) 民、團結奮進、艱苦奮鬥、開拓創新”的精神品格。還應珍惜並自覺繼承魯藝在奮鬥曆史中形成的“關(guan) 注現實、服務人民”的光榮傳(chuan) 統,將思政小課堂與(yu) 社會(hui) 大課堂融通起來,立誌做胸中有大義(yi) 、心裏有人民、肩頭有責任、筆下有乾坤的新時代奮鬥者,將愛國情、強國誌自覺融入個(ge) 人理想和奮鬥中,為(wei) 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