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製品回潮,推廣環保製品也要顧及消費體驗
作者:熊誌
商鋪裏售賣可降解塑料袋,奶茶店換上可降解吸管,外賣軟件增添“無需餐具”選項……一年多以前,堪稱“最嚴(yan) 限塑令”的《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正式實施。但記者近日走訪發現,被明令禁止的塑料製品“重出江湖”,塑料濫用亂(luan) 象反彈。
自從(cong) 2008年6月開始最嚴(yan) “限塑令”落地以來,對於(yu) 商場、超市、餐飲店等消費場景下塑料製品的使用,包括塑料方便袋、塑料吸管等,限製就不斷升級。如2020年發布的《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就要求,“到2020年底,全國範圍餐飲行業(ye) 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事實上,我們(men) 點外賣時也可以發現,商家都增加了一次性餐具的付費使用選項。
但從(cong) 報道來看,盡管對於(yu) 相關(guan) 塑料製品的政策限製加強了,但塑料製品的使用,還是在悄然回潮。像很多奶茶店,此前全部改成了紙質的可降解吸管,現在又悄悄換回塑料吸管了。
不可降解的塑料製品重出江湖,原因很簡單——方便袋、吸管等,替換成環保製品之後,增加了商家和用戶的成本,而環保製品的體(ti) 驗感,又沒有塑料製品好。
以吸管為(wei) 例。在紙質吸管代替塑料吸管後,就有很多奶茶消費者吐槽,紙質吸管軟化斷裂、容易泡爛、一股紙味、吸不上小料。對商家來說,降低消費體(ti) 驗多少會(hui) 影響到消費意願,更何況紙質吸管成本更高,所以在消費者普遍吐槽之後,難免會(hui) 有重新用回塑料吸管的衝(chong) 動。
而塑料製品的回潮,再次說明一個(ge) 問題:公眾(zhong) 環保理念的提高,並不是說靠著政策加碼就可以立即實現,市場有市場的邏輯,在推廣環保產(chan) 品時,要考慮到市場規律,既要重視商家的經營成本和替換意願,也要重視消費者的體(ti) 驗。
塑料廢棄物造成的能源資源浪費和環境汙染,是一個(ge) 日益棘手的命題,不過也要看到,環保習(xi) 慣的養(yang) 成,本身就是一個(ge) 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長達幾十年的塑料製品的使用習(xi) 慣,自然不可能在一朝一夕之間改變。
商家暗中用回被明令禁止的塑料製品,不管是基於(yu) 成本考慮,還是擔心消費者的差評,都表明環保製品帶來的利好,並沒有形成相對於(yu) 塑料製品的壓倒性優(you) 勢。
所以,在接下來推廣環保製品時,首先要進一步壓降成本,降低商家和消費者為(wei) 環保理念埋單的價(jia) 格;其次,要在設計上更多下功夫,要讓環保製品更加貼合消費者的使用習(xi) 慣。比如吸管,如果替換成紙質吸管後,整個(ge) 口感都會(hui) 受到影響,消費者難免會(hui) 有抵觸情緒。要知道這種抵觸情緒,並非是他們(men) 不願意為(wei) 環保埋單。
當然,在政策層麵,既然已經明確了塑料製品的使用限製,那麽(me) 就得加大執法監督力度,避免相關(guan) 規定成為(wei) 擺設。
尤其是得加強溯源工作,因為(wei) 按照《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塑料汙染治理的意見》等規定,一些不符合規定的塑料製品,比如厚度小於(yu) 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購物袋,一次性發泡塑料餐具,早就被禁止生產(chan) 和銷售了,但市麵上依然可以看到它們(men) 的身影。那要加強治理,就不妨順藤摸瓜,看看是哪些廠家還在生產(chan) 和銷售這一類納入禁令的塑料製品。(熊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