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陪診是曇花一現還是未來風口,讓市場說了算
作者:朱昌俊
你會(hui) 線上下單請一個(ge) 陌生人陪自己或親(qin) 人去醫院就診嗎?“我們(men) 的客戶主要有這樣幾類:不能及時陪伴生病父母就診的子女,孩子生病卻因工作脫不開身的年輕父母,一個(ge) 人去醫院手術無人陪伴的獨居青年……現在每天都有1-2單。”一年前,90後何依妍還是陝西省西安市某三甲醫院的一名護士,因看好陪診員這一新興(xing) 職業(ye) 的發展前景,便辭職做了全職陪診員,“公司在全國有近1000名兼職陪診員,以擁有醫院工作經驗或醫學背景的90後居多。”作為(wei) 新興(xing) 職業(ye) 的一種,職業(ye) 陪診員為(wei) 何受到年輕人的青睞?行業(ye) 服務規範如何?是否人人都可勝任?近日,中青報·中青網記者針對這些問題采訪了杭州、西安、濟南、海口等地的青年職業(ye) 陪診員。
對多數人來說,職業(ye) 陪診應該還是一個(ge) 非常陌生的職業(ye) 。但從(cong) 媒體(ti) 報道來看,這個(ge) 職業(ye) 幾乎已經處於(yu) 要“爆發”的前夜了。在很大程度上說,這再次說明了民間社會(hui) 的創造力和市場的活力。
從(cong) 現實來看,職業(ye) 陪診確實對應著不容忽視的社會(hui) “痛點”。比如,不少年輕人外出求學、務工,和親(qin) 人分隔兩(liang) 地,一旦突發疾病,往往一時間無人照料,在異地獨自看病難免淒涼又不便,需有人陪護;而老年人則麵臨(lin) 不會(hui) 操作醫院智能化設備等問題,需要有專(zhuan) 業(ye) 人員幫助掛號、取號等。像有數據顯示,我國獨居和空巢老人數量已達到1.18億(yi) 。再比如,醫院的醫生和引導員數量有限,無法為(wei) 病人提供更細致的服務,這部分不足,也暗藏著對陪診員的需求。總之,在理論上,陪診員的潛在市場的確不小。
還要看到,陪診員不僅(jin) 僅(jin) 是陪同看病這麽(me) 簡單,他們(men) 不但可以幫助患者跑流程,提高就診效率,還能從(cong) 專(zhuan) 業(ye) 角度給予患者一定的照顧和相關(guan) 醫療常識的普及,一定程度上也是在充當醫患之間的調和劑。所以,綜合各方麵的現實來看,我們(men) 都應該樂(le) 見這個(ge) 職業(ye) 能夠真正走向“成熟”。
當然,就目前而言,這個(ge) 市場中的不確定性,乃至風險也不可忽視。像有從(cong) 業(ye) 者就表示,當前全國各地陪診員逐漸多了起來,但還沒有出現一個(ge) 行業(ye) 標杆,對陪診員崗前培訓、執業(ye) 管理也沒有統一標準;此外,陪診過程中若患者發生意外,風險責任劃分也不明確。甚至過去的號販子、醫托等也可能換上陪診員的馬甲,利用自身優(you) 勢獲取不當利益。這些問題值得正視。
但就目前該行業(ye) 的整體(ti) 發展而言,過早呼籲監管的完善和規範體(ti) 係的建設,其實也大可不必。一來,目前該行業(ye) 的確還隻能算是“小眾(zhong) ”,像它的服務邊界到底可以到達哪裏、價(jia) 格是否合理、市場的接納度如何、用戶習(xi) 慣等,其實都還需要從(cong) 業(ye) 者和市場自身去摸索、培育。這種背景下,監管的完善、行業(ye) 標準的規範,都還缺乏足夠的參照,如果一味強調標準、規定先行,很可能扼殺行業(ye) 內(nei) 在活力。
常識是,監管雖然可以減少風險,但它未必比市場力量“聰明”,一個(ge) 行業(ye) 的發展,很多探索隻能靠市場自身去完成。因此,在當前階段,還是不妨以更包容的態度去鼓勵市場從(cong) 業(ye) 者自己去摸索。在形成一定的規模後,監管再進行跟進,效果可能更好。近年來,像網約車等諸多新興(xing) 業(ye) 態的發展曆程,已經充分說明了這一點。
當然,報道中指出,不少陪診員接受采訪時都表示,期待融合醫療和服務的職業(ye) 陪診行業(ye) ,能被劃為(wei) 非基本公共服務行列,朝著更加規範化、專(zhuan) 業(ye) 化方向發展。這一點是完全可以的,它不等於(yu) 過早為(wei) 行業(ye) 設置條條框框,而是相當於(yu) 給陪診行業(ye) 的發展提供積極的引導,減少不必要的政策阻力,也給市場力量更多的信心。無論如何,一個(ge) 新興(xing) 行業(ye) 到底能夠走多遠,歸根結底,還是得靠自身的探索。而它到底是“曇花一現”,還是“未來風口”,不妨讓市場自己去給出答案。(朱昌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