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有溫度的新時代“創業史”——讀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好書(shu) 薦讀·文學】
作者:易瑛(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寧夏作家季棟梁的報告文學《西海固筆記》(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22年2月出版),在宏闊的曆史背景和動態的鄉(xiang) 村變革進程中,展現了黨(dang) 領導下脫貧攻堅的重大舉(ju) 措在西海固創造的人類奇跡。西海固山大溝深、十年九旱,是大西北自然環境最為(wei) 惡劣的地域之一。經過8年精準扶貧、5年脫貧攻堅,昔日“天幹地枯”“漫漫赤黃”“死水怕個(ge) 勺勺舀”的地方,如今“鴿子、麻雀、野雞以及叫不上名的鳥兒(er) 歡叫著,在林間活蹦亂(luan) 跳,在風中蕩著秋千”,中莊水庫“澄碧如玉,鑲嵌於(yu) 山中”。從(cong) 西海固農(nong) 村走出來的作者,目睹和親(qin) 身領受了家鄉(xiang) 發生的滄桑巨變。他雙腳“踩進生活的泥土裏”,先後40次深入西海固進行采訪調研,積累了大量的一手資料。紀實的筆法,翔實的數據,全景式的視角,詩性的文字,使這部作品具有了史詩般的品格。
季棟梁深入到鄉(xiang) 村百姓的精神深處,不僅(jin) 觸摸到他們(men) 務實又浪漫、直爽又不失幽默的情感脈動,呈現出他們(men) 堅韌不拔、樸實而倔強的性格特征,而且展示出他們(men) 身上所蘊藏的巨大的生命能量。彭陽縣的農(nong) 民李誌遠雙腿殘疾,癱在炕上。但他喜歡種樹,要在家鄉(xiang) “種出一個(ge) 花果山,種出一個(ge) 桃花源”。他“連爬帶挪義(yi) 務植樹24年,植樹10萬(wan) 株,綠化荒山350畝(mu) ”。過了花甲之年的他孑然一身,每一棵樹就是他的兒(er) 女。他生活簡樸,將所有收入都用在了種樹、周濟窮人和資助學生上;鹽池縣的治沙功臣白春蘭(lan) 與(yu) 風沙鏖戰了幾十個(ge) 年頭,經曆了3歲女兒(er) 差點被飛沙活埋、一同治理沙漠的丈夫因病辭世、大兒(er) 子離世等生命劇痛,但她仍不願離開這冷酷的風沙。白春蘭(lan) 在沙漠幾十年的堅守和奮鬥,終將沙海茫茫的“一棵樹”變成了瓜果飄香、牛羊成群的綠洲,被譽為(wei) “人類征服自然的典範”。這一係列鮮活的西海固鄉(xiang) 民形象,真實而親(qin) 切,自然而偉(wei) 大,不僅(jin) 體(ti) 現著幾千年來中國農(nong) 民勤勞樸實、堅忍執著、腳踏實地、不屈不撓的優(you) 秀道德風範,而且體(ti) 現著善於(yu) 思考、挑戰自我、渴望建功立業(ye) 、盡情綻放自我的社會(hui) 主義(yi) 新農(nong) 人的精神風貌。正是他們(men) ,代表著脫貧攻堅戰的堅實深厚的民意基礎。
《西海固筆記》的結構設置,別具匠心也寓含深意。全書(shu) 除楔子外,十九章每一章聚焦一個(ge) 問題,一環緊扣一環。“楔子”在西海固6月“千山萬(wan) 壑疊翠,花田花海爭(zheng) 豔”的詩情畫意中,拉開故事的序幕。昔日“中國貧困之冠”的西海固奏響與(yu) 時代同步,與(yu) 全國同步進入小康的宏偉(wei) 樂(le) 章。第一章蕩開筆墨,從(cong) 現實進入曆史,講述西海固以“貧窮”而聞名於(yu) 全國的古老而沉重的往事。第二章探索“西海固為(wei) 何如此貧困”,作者拉家常、講故事,帶領讀者走入曆史深處,以豐(feng) 富的生活細節,敞露了西海固令人震驚的貧窮與(yu) 苦難。第三、第四章從(cong) 曆史轉入文化,從(cong) 長城博物館到絲(si) 路古道,從(cong) 安西王府到九邊重鎮,從(cong) 紅軍(jun) 長征登臨(lin) 六盤山到將台堡勝利會(hui) 師,西海固貧瘠的土地上沉積著悠久而豐(feng) 富的文化底蘊。從(cong) 第六章“百萬(wan) 大移民”到第十九章“脫胎換骨”,作者選取代表性的重大事件,描寫(xie) 西海固農(nong) 民在經濟上擺脫貧困、精神上得到洗禮的巨大變化。這種敘事結構的設置,從(cong) 曆史的梳理中找到了民眾(zhong) 意誌成長的紅色基因,也從(cong) 曆史與(yu) 現實的對比中展示了人民對幸福生活的追求與(yu) 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建黨(dang) 初心的偉(wei) 大契合。
在西海固的實地采訪、文化溯源和曆史梳理,也使得季棟梁的創作發生了重要的蛻變與(yu) 成長。他在西海固脫貧攻堅實踐成功的經驗裏,找到了解決(jue) 城鎮化大背景下鄉(xiang) 村中國問題的路徑,因而作品中充滿著一個(ge) 遊子回歸鄉(xiang) 土、重新發現鄉(xiang) 土的欣喜與(yu) 自豪之情,無論紀實還是寫(xie) 意,都自然地閃耀著詩性的光彩。作者的敘述語言幹淨、簡潔、細膩,三言兩(liang) 語就將采訪對象的個(ge) 性氣質勾勒出來,躍然紙上。作者還善於(yu) 打撈在民間孕育和流傳(chuan) 至今的民謠、民歌、俗語、諺語、順口溜等民間文學材料,突出它們(men) 活潑的生命力和泥土氣息,既展現民間的生活智慧和藝術創造力,也使報告文學的語言生動形象、韻味悠長。如“山高溝壑多,出門就爬坡;隔溝扯扯磨,親(qin) 嘴腿跑折”,在風趣幽默中突出了西海固地區的山高溝深路險;又如西海固人常掛在嘴邊的“貓兒(er) 吃糨子,總在嘴上抓挖”,形象地展示他們(men) 曾經總是在為(wei) 吃而忙碌的生存窘境。尤其令人稱奇的是,在這片曾經貧瘠、荒涼的土地上,誕生了高亢豪放、婉轉悠揚的花兒(er) ,“花兒(er) 就該是原聲的,在寥廓天地裏聽的,讓它在山野溝穀間遊走,不需要音響伴奏”。作者在采風中偶遇老漢“漫花兒(er) ”,那種氣勢,唱出了西部人民樂(le) 觀堅忍、爽朗豪壯的性格,也唱出了對愛情的熱情似火,唱出了對新時代的讚美。
社會(hui) 主義(yi) 是幹出來的,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西海固筆記》形象而生動地展示了這一真理。西海固人正是在國家扶貧戰略的精心部署下,依靠勞動的智慧,借助現代科技興(xing) 農(nong) 、綠色興(xing) 農(nong) 、產(chan) 業(ye) 興(xing) 農(nong) 的力量不懈奮鬥,從(cong) 貧窮走向了富裕。曾被稱之為(wei) “苦脊甲天下”的西海固人的脫貧史,是一部新時代鄉(xiang) 村振興(xing) 偉(wei) 業(ye) 中的新型“創業(ye) 史”,也是一部黨(dang) 為(wei) 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而不懈追求的奮鬥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