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方言不再“土味”
【文化評析】
作者:饒高琦(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研究院助理研究員)
在慣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營造出濃鬱的鄉(xiang) 土氛圍,承載著家長裏短和陳年舊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語聚集的網絡上,方言也突然散發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輕人中間,夾雜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來越流行。方言發音和用詞的“土味”不僅(jin) 不被避諱,反而博得了年輕人的青睞。帶有方言特色的表達已成為(wei) 當今“Z世代”(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又被稱作“網生代”)日常社交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簡單分析一下如今流行的方言話語,大多是在普通話對話中借用了方言詞匯和發音,或者使用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話,而非完整、係統地進行方言交流。因而獲得流行的可以說是一種方言元素,或者是語言模因。這種模因對話語行為(wei) 起點綴作用,並附帶有方言背後承載的人物性格、社會(hui) 背景和言語態度。可以說“上頭”的方言是一種“普通話為(wei) 本,方言為(wei) 用”的言語模式。
方言的最重要社會(hui) 功能之一就是承載鄉(xiang) 土文化和故鄉(xiang) 情結。“鄉(xiang) 音難改”背後是對生養(yang) 之地深深的眷戀。如今中國社會(hui) 走向信息化和數字化,偏僻村落也通過互聯網與(yu) 全球相連。人們(men) 被卷入了共同的虛擬語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場和信息技術,普通話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帶出故鄉(xiang) ,成了公共空間中表達鄉(xiang) 梓之情的語言載體(ti) 。
同時,這一混合言語現象也暗示著普通話和方言的分層使用結構已經基本形成。普通話服務於(yu) 教育、醫療、公共事務和跨區域交流,是代表國家的民族共同語。而方言則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語言媒介,對健康的語言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當共同語和方言的位置擺正了,在各自的圈層中發揮其功能,則語言生活趨於(yu) 和諧:普通話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在虛擬空間和公共空間中勇於(yu) 並勤於(yu) 使用方言,背後是對鄉(xiang) 土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據某媒體(ti) 在2021年麵向高校學生的一項調查顯示,81%的人明確表示喜歡自己家鄉(xiang) 的方言,76%的人會(hui) 不自覺向身邊人“安利”家鄉(xiang) 話,近八成“Z世代”表示願意為(wei) 家鄉(xiang) 話代言。一句方言的身後是多少“誰不說俺家鄉(xiang) 好”的期待。隨著脫貧攻堅取得決(jue) 定性勝利,我國全麵進入小康社會(hui) 。過去的窮鄉(xiang) 僻壤或坐擁“金山銀山”,或發展特色產(chan) 業(ye) ,都成了豐(feng) 衣足食的所在。家鄉(xiang) 話的自信也因此底氣十足了。語言態度常常伴隨著語言認同,其背後則是文化與(yu) 歸屬認同。更多人對方言的態度轉變,可能意味著億(yi) 萬(wan) 人對祖籍、對人生來源的更堅定自信和更強烈認同。億(yi) 萬(wan) 人的“小家鄉(xiang) ”匯成國人的“大家鄉(xiang) ”,這份態度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裨益良多。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