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揭曉

發布時間:2022-04-01 10:50:00來源: 科技日報

  30日至31日,由中國文物報社、中國考古學會(hui) 主辦的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會(hui) 以網絡會(hui) 議形式在京舉(ju) 行。經項目匯報、綜合評議,評委投票選出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31日,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在新聞發布會(hui) 上宣布四川稻城皮洛遺址、河南南陽黃山遺址、湖南澧縣雞叫城遺址、山東(dong) 滕州崗上遺址、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湖北雲(yun) 夢鄭家湖墓地、陝西西安江村大墓、甘肅武威唐代吐穀渾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亞(ya) 克庫都克烽燧遺址、安徽鳳陽明中都遺址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這些項目,是我國早期人類起源、史前文化與(yu) 中華文明發展、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曆史進程的生動詮釋,展現了絢麗(li) 多彩、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風采。

  宋新潮表示,很多考古成果的出現,得益於(yu) 長期堅持和積累。現在的成績,既是驚人的,也是階段性的。隻要持之以恒地開展工作,就一定會(hui) 有新的發現。

  “中國考古學這些年來的一個(ge) 很大進步,就是多學科、多專(zhuan) 業(ye) 、多領域和多部門的合作。”宋新潮指出。

  以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發掘為(wei) 例,該項目秉持“課題預設、保護同步、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合作”的工作理念,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為(wei) 代表的國內(nei) 39家科研機構、大學院校以及科技公司,共同開展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考古發掘、現場保護和多學科研究等工作。其創新使用的現代化多功能保護平台、恒溫恒濕考古發掘艙、現場應急保護實驗平台、多功能考古發掘操作係統、遠程控製係統、不間斷高清數字記錄係統等,也是踐行總書(shu) 記關(guan) 於(yu) “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重要講話精神的重要舉(ju) 措。

  在湖北雲(yun) 夢鄭家湖墓地的發掘工作中,也同樣強化科技手段運用,邊發掘邊整理,同步開展了多學科檢測研究,包括碳十四測年、人骨考古、動植物考古、古DNA分析、同位素分析、殘留物分析、成分與(yu) 工藝研究和腹土寄生蟲檢測等,成果斐然。項目負責人介紹,利用多種同位素重建個(ge) 體(ti) 遷徙行為(wei) 和生活史,清晰揭示了南北人群密切互動,為(wei) 認識當時的人群融合提供了科技支持。

  “現代科技為(wei) 考古學插上了可以起飛的翅膀。”宋新潮表示。

  中國考古學關(guan) 心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起源,探討中國道路、中國整體(ti) 文化的核心所在。考古學能帶來一些重大啟示,幫助解決(jue) 重大曆史問題。“如果沒有考古學,幾乎就沒有辦法全麵釋讀我們(men) 中國的曆史。”宋新潮看到,目前很多考古發掘,都具有“課題意識”。考古不是單純挖寶,它要解決(jue) 曆史和文化問題。因此,每年評選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既有學術意義(yi) ,也有顯著的社會(hui) 意義(yi) 。

  據了解,國家文物局近期將印發實施《“十四五”考古工作專(zhuan) 項規劃》,聚焦重大曆史問題攻關(guan) 力爭(zheng) 取得新突破,落實“先考古、後出讓”製度保護傳(chuan) 承曆史文脈,大力發展科技考古促進現代科學技術在考古中的應用,加強機構隊伍建設不斷壯大專(zhuan) 業(ye) 力量,深化國際考古合作交流推動文明交流互鑒,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張蓋倫(lun)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