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沉浸體驗非遺 文化潤物無聲

發布時間:2022-04-06 09:3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熱點觀察】

  作者:韓 旭(遼寧大學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劉誌中(遼寧大學教授)

  日前,中國工藝美術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館落成開館暨“中華瑰寶——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和工藝美術展”開幕式在京舉(ju) 行。這標誌著,在北京中軸線北延長線上,又新增一處代表國家和首都文化形象、彰顯新時代文化繁榮發展氣象的重要文化地標,同時也預示著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喜獲一處沉浸式體(ti) 驗非遺的國家級殿堂。

  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人民群眾(zhong) 對非遺文化的關(guan) 注度明顯提高,走進非遺館、傳(chuan) 承體(ti) 驗中心、非遺工坊等場所動手體(ti) 驗的熱情空前高漲。在此背景下,如何進一步傳(chuan) 承保護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如何讓更多人深入感受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魅力,如何讓沉浸體(ti) 驗與(yu) 文化浸潤完美融合?筆者在調查研究中進行了思考與(yu) 探討。

  1 傳(chuan) 播:展精美風貌,講精彩故事

  2022年北京冬奧會(hui) 和冬殘奧會(hui) 期間,“冰墩墩”“雪容融”受到熱烈追捧。因為(wei) 一墩難求、一融難求,廣大人民群眾(zhong) 積極開動腦筋,或動手繪製,或手工製作,通過自己的雙手實現“墩自由”“融自由”。與(yu) 此同時,大量非遺傳(chuan) 承人在尊重知識產(chan) 權的前提下,或畫、或剪、或雕、或刻、或捏、或繡,用傳(chuan) 統工藝呈現各色各樣的“冰墩墩”“雪容融”形象,展示非遺風采,講述非遺故事。

  非遺遇上“冰墩墩”“雪容融”,這無疑是一次讓非遺走上更大舞台的良機。對於(yu) 一些關(guan) 注度相對有限的非遺項目來說,如果能在全民製作“冰墩墩”“雪容融”的秀場上做出亮點、嶄露頭角,在“命題作文”中展現出獨特的精美風貌,其傳(chuan) 播效果可想而知。“非遺傳(chuan) 承人用兩(liang) 厘米核桃雕冰墩墩”“非遺傳(chuan) 承人巧手剪出雪容融”“當冰墩墩遇上山東(dong) 非遺”……微博上,非遺與(yu) “冰墩墩”“雪容融”碰撞的相關(guan) 詞條引人關(guan) 注,核雕、木雕、剪紙等特色非遺各展風采,非遺借力冬奧“頂流”走上了“破圈”之路。

  在新型傳(chuan) 播媒介飛速發展的今天,適應和探索新的傳(chuan) 播路徑至關(guan) 重要。相關(guan) 傳(chuan) 承人既要被動借力,更要主動發力。在“冰墩墩”“雪容融”火爆之時,推出相關(guan) 作品,本質上是一種蹭熱點的行為(wei) ,蹭好了事半功倍,蹭不好也無傷(shang) 大雅。但是借力熱點吸引年輕人的關(guan) 注隻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打造品牌傳(chuan) 播項目、開展展示展覽活動講好非遺精彩故事,進而推動非遺的傳(chuan) 承與(yu) 保護。

  具體(ti) 來說,非遺相關(guan) 主體(ti) 不僅(jin) 要緊跟時代大潮,把握曆史機遇,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傳(chuan) 統節日、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中國非遺博覽會(hui) 、中國原生民歌節、全國非遺曲藝周等重大活動,開展非遺展覽、展示和展演活動;還要主動適應媒體(ti) 融合趨勢,利用好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微短劇等各種形式,拓展非遺傳(chuan) 播渠道,策劃推出體(ti) 現非遺內(nei) 容的宣傳(chuan) 片、紀錄片、公益廣告等,促進非遺項目得到更廣泛的認知認可。

  2 體(ti) 驗:畫臉譜勾泥虎,製蠟染打銀飾

  日前,某女團走進四合院裏的非遺博物館體(ti) 驗非遺文化的視頻登上微博熱搜。視頻中,她們(men) 分為(wei) 兩(liang) 組,分別體(ti) 驗臉譜和泥叫(嘯)虎兩(liang) 種非遺項目。基本過程是,先由老師講解非遺知識,再指導她們(men) 進行“創作”。比如臉譜,首先介紹臉譜是“中國傳(chuan) 統戲曲演員臉上的繪畫,用於(yu) 舞台演出時的化裝造型藝術”,並講解紅色臉象征忠義(yi) 、耿直、有血性,黑色臉代表正直、無私、剛正不阿等等,還有紅黑白黃幾種顏色各自的代表人物,然後再指導她們(men) 在繪畫中體(ti) 驗臉譜的真正魅力。

  這段視頻可以說是當前線下非遺體(ti) 驗的一個(ge) 縮影。從(cong) 關(guan) 注非遺到主動了解,再到近距離體(ti) 驗,人們(men) 對非遺文化的興(xing) 趣早已從(cong) 遠觀發展到了近品的階段,非遺體(ti) 驗正在成為(wei) 一種新潮流、新風尚。

  在文旅融合不斷深化的當下,越來越多的群眾(zhong) 以旅遊方式頻繁走進文化景區和文化場所,參與(yu) 非遺傳(chuan) 承和文化傳(chuan) 播,旅遊需求從(cong) “看熱鬧”向“看門道”轉變。比如在貴州丹寨非遺小鎮,遊客到此不再滿足於(yu) 走馬觀花、拍照留念,而更傾(qing) 向於(yu) 通過自身的深度體(ti) 驗讀懂非遺背後蘊藏的文化內(nei) 涵。走上小鎮街頭,“混進”壯觀的苗族巡街隊伍,很難不被那種歡樂(le) 的氛圍所感染,伴著民族樂(le) 器的節奏,也會(hui) 情不自禁地跟著舞動。他們(men) 的服飾、頭上的銀飾,每個(ge) 都大有學問,隻看熱鬧是不夠的。因此不少遊客不僅(jin) 租來盛裝融入隊伍,還會(hui) 主動詢問服飾、頭飾之間的差別,開啟探秘之旅。熱鬧之後,遊客還可以走進體(ti) 驗店,畫臉譜勾泥虎,製蠟染打銀飾,自己動手做非遺寶物,怎麽(me) 看怎麽(me) 美,再看看手藝人的成果,對比之下,也會(hui) 更覺非遺之精妙處。紮染、鳥籠製作、銀飾打造、古法造紙等,走進非遺,不僅(jin) 會(hui) 發現其美其妙,更會(hui) 被其背後的文化內(nei) 涵所打動,為(wei) 之流連忘返。真可謂,入眼的是風景,入心的是文化文明。

  正因為(wei) 如此,我們(men) 還要進一步處理好非遺保護與(yu) 旅遊開發之間的關(guan) 係,在有效保護的前提下,推動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支持利用非遺館、傳(chuan) 承體(ti) 驗中心、非遺工坊等場所,培育一批非遺旅遊體(ti) 驗基地。推出一批具有鮮明非遺特色的主題旅遊線路、研學旅遊產(chan) 品和演藝作品。通過支持非遺有機融入景區、度假區、旅遊休閑街區、特色小鎮,鼓勵非遺特色景區發展等帶動更多遊客在體(ti) 驗中愛上非遺,感受非遺文化的浸潤。

  3 進校園:特色課程,興(xing) 趣起點

  當前,越來越多的大中小學已開設或者正在陸續開設非遺相關(guan) 課程。非遺進校園正在為(wei) 非遺的未來鋪設光明之路。

  推動非遺傳(chuan) 播,發展非遺體(ti) 驗,有利於(yu) 引導社會(hui) 各界關(guan) 注非遺,知非遺之美,並知其所以美。而非遺進校園則是培根鑄魂的事業(ye) ,確保非遺文化生生不息的重要抓手。

  經過多年的發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成效顯著。一方麵有效發揮了非遺傳(chuan) 承人的作用,為(wei) 非遺傳(chuan) 承在青少年一代中的開展提供有力支撐,逐步解決(jue) 了學徒難尋、傳(chuan) 統工藝無人問津的問題;另一方麵豐(feng) 富了學生的校園生活,非遺特色課程成為(wei) 學生的興(xing) 趣起點。伴隨著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除了培養(yang) 興(xing) 趣,傳(chuan) 承技藝,審美鑒賞、理論分析等也得以發展,非遺進校園逐漸邁向一個(ge) 理論與(yu) 實踐深度融合的新階段。

  今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期間,不少代表、委員談到了非遺傳(chuan) 承保護,尤其在“雙減”政策背景下,對非遺進校園提出了更多建設性意見。比如,進一步在製度層麵打通、完善並規範、引導非遺進校園的專(zhuan) 業(ye) 路徑,在嚴(yan) 把“入校關(guan) ”的前提下,推動非遺豐(feng) 富孩子們(men) 的課後生活、推動非遺進課堂等。他們(men) 在摸索中實踐,不斷推動非遺進校園發揮更大作用。

  這也啟示我們(men) 要從(cong) 多方麵進一步推動非遺進校園。比如,在中小學的義(yi) 務教育階段,開設“鄉(xiang) 土教育”課程,鼓勵地方根據實際情況組織編寫(xie) 非遺教材,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定期開展知家鄉(xiang) 、愛故土、懂非遺、傳(chuan) 文化的綜合性興(xing) 趣培養(yang) 與(yu) 切實性鄉(xiang) 情教育等;再如,在一些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性大學,結合“特色學科”和“特色專(zhuan) 業(ye) ”的設置與(yu) 建設,聘請非遺傳(chuan) 承人進校園、上講台,並在“民間派”傳(chuan) 承人與(yu) “學院派”教師的優(you) 勢互補中探索特色發展之路。

  非遺作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精神富礦,非遺體(ti) 驗快樂(le) 滿滿,非遺文化潤物無聲。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