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如音符,是創造是橋梁——讀葉小綱文學隨筆集《素手烹茶》
作者:袁芳(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音樂(le) 學院教授、鋼琴家)
讀葉小綱先生的文學隨筆集《素手烹茶》,發現那麽(me) 多豐(feng) 富的曆史人物相繼出現在這本裝幀淡雅的作品中,如此多令人心馳的名勝美景起伏交織著,那些密集的思想與(yu) 靈魂的碰撞,如精靈般散落其間,為(wei) 讀者展現出一張以人類精神文明為(wei) 坐標的地圖。
葉小綱先生是知名的音樂(le) 家,我們(men) 常常是從(cong) 他的音樂(le) 作品去了解他的。他自幼飽讀詩書(shu) ,酷愛魯迅,對國際文壇上留下曆史蹤跡的作家和著作也都熟稔於(yu) 心。《素手烹茶》分為(wei) 七個(ge) 部分,或許可以類比為(wei) “赤、橙、黃、綠、青、藍、紫”的關(guan) 係,各有各的風采,各有各的美學精神。我總是喜歡翻閱每章的最後一段,升華之餘(yu) ,盡顯人生百態,又見作者貫穿一致的蕩氣回腸之風采,那裏總是“氣象更萬(wan) 千”。我也鍾愛一眼望見的每章導讀,似乎貝多芬式的精神理想在書(shu) 中可尋見根基與(yu) 共情。所謂的“開卷有益”,就是每次都能夠被那些跳出來的文字擊中,感觸與(yu) 思索之餘(yu) ,又總能看到信心。這信心就是作者所確信的對巴赫音樂(le) 的評價(jia) :“讓人輕鬆而充滿信心,並且激動人心。”
“愛爾蘭(lan) 的樹”“魯迅不雞湯”“什麽(me) 狼不吃羊”“瓦格納意誌”“反複的隱喻”“冬之旅”和“人生不如戲”,這些有趣的章節標題孤傲又奇妙地組合在一起,有寫(xie) 景敘事的,有寫(xie) 人憶情的,有旅行雜記類的,有音樂(le) 評論類的,有關(guan) 於(yu) 個(ge) 人創作曆程的,也有對曆史人文剖析的,處處都包含著精彩的故事,常常可見發光的哲思。這是一個(ge) 藝術家的文字,抑揚頓挫間,藝術的追求、人情的練達溫暖清晰,引人入勝。
作品有著撲麵而來的畫麵感和隨機的隱喻。作者對文字就如他對音符一樣,是創造,是想象世界中渴望與(yu) 現實的橋梁。甚至在某一瞬間,我忽然看到了作者在書(shu) 作中依然多少延續了一些作曲中的個(ge) 人特色,複雜的織體(ti) 中單純的旋律,艱深的和聲裏質樸的話,一顆高昂的心穿梭始末。比如在描述內(nei) 蒙古的“草原之歿”裏的一段文字,“草原上深黛寶石般的夜空,浩大如讖,不見千裏滾滾枯黃、粼粼苦堿,或萬(wan) 馬奔騰、煙瘴漫地。浩袤無垠卻緘默的草原上,盈滿低回悠遠的長調,沁透秘而不宣的內(nei) 涵,漫漫無解的宇宙與(yu) 生命之疑問。凝望遠山,我深感背上的推力”。隱喻即反思,唯美又真誠。
書(shu) 中還鋪開了一幅幅曆史書(shu) 卷,可見作者全方位的知識沉澱。在不經意的敘述中,作者總能自然又妙趣橫生地加入曆史性概要,在引領我們(men) 品鑒高雅的同時又能觸碰到文化的沉實。作者把自己走過的路、讀過的書(shu) ,胸中的山川河流都貫穿在故事中,常常可見他悲天憫人、兼濟天下的寬闊胸襟。我尤為(wei) 喜愛偶爾凸顯的英雄主義(yi) 情結。“大自然秋風一蕩,青天無一雲(yun) ,古文明氣韻一開,宇宙皆澄清。”美得大氣磅礴。
在我的印象中,葉小綱先生總是可以在各種角色中無縫切換,也許藝術思索與(yu) 世俗生活地結合在他看來是通往自由的必經之路。風趣幽默的一麵常常是他給人頗有衝(chong) 擊力的性格特點,書(shu) 中的文字更能立體(ti) 地呈現一位藝術家的多樣性,我似乎看到了藝術家日間的思緒到了夜晚平靜又深邃地行進著,並棲息於(yu) 此。如果用“善良”來概括,那應是最淺顯、最基本的讚美了。但正是因為(wei) 善良,可以擴充包容,坦誠接納人與(yu) 事;也是因為(wei) 善良,可以更加凝視美好並笑傲人生。“感恩表明靈魂健康”,這幹脆的一小句便隨時可揣在你我心間;“上蒼賜給人最後與(yu) 最高的一種稟賦,是‘適可而止’。”這麽(me) 單純而有力的自製,使我久久回味;“人生不做欲望之囚徒,不管怎麽(me) 說,來生與(yu) 今生今世遇到的一切都不會(hui) 再相遇了,理應笑傲人生。”這份恬淡瀟灑,讓人尊敬。
當然,書(shu) 中隨處可見作者的藝術才華與(yu) 才情。“萬(wan) 物皆逝,唯藝術永存。”我的一位好友發來讀此書(shu) 後的感動:“神思激昂,誌向高邈,上下求索,生之旨意,藝之精要。”不斷的思索與(yu) 發問,證明對萬(wan) 物之美有好奇有敬仰,正是因為(wei) 很多問題沒有答案,我們(men) 才有機會(hui) 和先賢站在一起討論。這就是發問的意義(yi) 。
或許對音樂(le) 的品位更能體(ti) 現作者的內(nei) 在人格。“與(yu) 音樂(le) 為(wei) 伍,此生足矣。”作者用相當的篇幅描述了他對德奧音樂(le) 的信仰:“門德爾鬆音樂(le) 最動人之處,是他那浪漫激情非常精妙地裝在適當形式中。美得如此純淨,如此洋洋灑灑,健康大氣,沒一絲(si) 邪念,確實體(ti) 現了一種智者文明。大師的自傲,旁人是學不會(hui) 的。至於(yu) 大師的憂鬱,就更沒法兒(er) 學了。門德爾鬆偶爾的暗淡對聽者來說是一種美德,一種崇高的品質,更是一種智慧的蜷伏。”德國作曲家門德爾鬆的音樂(le) 滋潤過一代又一代人,至今依然溫和地陪伴著我,但這獨一無二的描述或許隻有足夠孤傲與(yu) 純淨的靈魂才能瞥見門德爾鬆作品那抹偉(wei) 大的光。
說到德國音樂(le) ,書(shu) 中還有一處由描述音樂(le) 性格而關(guan) 聯到德國足球的點睛之筆。當時作者講到德國為(wei) 什麽(me) 出現勃拉姆斯、瓦格納,文中描述:有次黎明醒來,打開電視就看到德國輸球的最後三分鍾,“見德國隊如瓦格納音樂(le) 中的英雄特裏斯坦或齊格弗裏德,巨人般的在最後的搏鬥中轟然倒地,整個(ge) 德國悲壯無聲”。這四個(ge) 堅實有力的字讓我想起那年初夏夜晚的德國,想起滿滿的地鐵車廂裏沒有聲音卻悲慟的人們(men) ,想起第二天一早沒有酒瓶和醉漢的慕尼黑街道,“悲壯無聲”正道出了這個(ge) 民族在最熱烈激動的時刻麵對沉重的集體(ti) 克製與(yu) 反思。
不久前,葉小綱先生在一次個(ge) 人訪談中說到,對他而言,人生隻要像煙花一樣綻放過就值得了,隻要那最絢麗(li) 的七秒。“能否繼續衝(chong) 過命運的湍急江流,比舞更好看,比戲更精湛?人生如不如戲,拭目待焉。”
合上書(shu) ,我摘下那茶綠色的書(shu) 衣,隨之露出一版更加有質感的封麵,深凹進去的書(shu) 名與(yu) 人物肖像在織布麵料中透出淡青般的純良,不禁讓我想起了作者獻給母親(qin) 的那首《織錦曲》,在繁華間永不褪色。就好似手捧著的這碗清茶,敘述著從(cong) 遠古走來的文明,帶著雋永絢麗(li) ,與(yu) 你我擦肩而過。留下印記,又飛躍天際。無限茫遠而清澈。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