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中華文脈在字裏行間綿延悠長
編者按
古籍,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是中華文脈所在,更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載體(ti) 。近日,中辦、國辦印發《關(guan) 於(yu) 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我國古籍工作提出了一係列重要意見,涉及古籍整理保護、研究出版、數字化等多個(ge) 方麵,我國古籍工作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我們(men) 特邀幾位古籍出版界專(zhuan) 家、古籍修複師、古籍數字化工作者,就如何做好新時代古籍工作,把祖國寶貴的文化遺產(chan) 保護好、傳(chuan) 承好、發展好暢談心聲、發表見解。
【講述】
《永樂(le) 大典》:珠還合浦、曆劫重光
講述人: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總編輯 殷夢霞
自1979年建社以來,國家圖書(shu) 館出版社逐漸形成了以文史類工具書(shu) 和曆代珍稀文獻整理影印出版為(wei) 主業(ye) 的專(zhuan) 業(ye) 出版特色。國圖社的圖書(shu) 產(chan) 品,特別是一些由珍稀中華傳(chuan) 統文獻整理而成的大型叢(cong) 書(shu) ,已成為(wei) 海內(nei) 外各大文獻收藏機構和學術研究機構重點購藏的目標。同時,近年來國圖社在海外漢籍整理出版方麵也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其中,海外藏《永樂(le) 大典》的回歸與(yu) 再造頗具代表性。
2002年,國圖社時任社長郭又陵、總編輯徐蜀出訪北美圖書(shu) 館,在哈佛大學的哈佛燕京圖書(shu) 館看到了該館珍藏的兩(liang) 冊(ce) 《永樂(le) 大典》,接著又看到該校善本圖書(shu) 館——霍頓圖書(shu) 館所藏的1冊(ce) 有康有為(wei) 題簽作跋的《永樂(le) 大典》,欣喜不已。在此之前,中國國家圖書(shu) 館召開《永樂(le) 大典》編纂600年紀念研討會(hui) ,響應老館長任繼愈先生的呼籲。國圖社決(jue) 定以原大仿真影印的方式,率先出版國內(nei) 所藏163冊(ce) 《永樂(le) 大典》,同時也希望陸續找尋並影印出版流散海外的藏本,終極目標是將存世的400餘(yu) 冊(ce) 遺存全部出版麵世。因此,郭又陵、徐蜀便向哈佛燕京圖書(shu) 館館長鄭炯文先生提出了出版哈佛藏3冊(ce) 《永樂(le) 大典》的申請。經鄭炯文先生多方協調,曆時十年,直至2013年5月,這個(ge) 願望終於(yu) 實現了。
哈佛所藏3冊(ce) 《永樂(le) 大典》的出版,成為(wei) 國圖版海外《永樂(le) 大典》影印出版工作的開端。此後,在海外各收藏機構和有識之士的幫助下,普林斯頓大學東(dong) 亞(ya) 圖書(shu) 館所藏2冊(ce) 、洛杉磯漢庭頓圖書(shu) 館所藏1冊(ce) 、英國大英圖書(shu) 館所藏24冊(ce) 、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shu) 館所藏19冊(ce) 、英國倫(lun) 敦大學亞(ya) 非學院所藏5冊(ce) 等等相繼出版。據《永樂(le) 大典》研究專(zhuan) 家、北京師範大學張升教授統計,目前已知存世的《永樂(le) 大典》為(wei) 434冊(ce) ,至2021年底,我社已影印出版253冊(ce) ,其中69冊(ce) 的底本即由海外10餘(yu) 家文獻收藏機構提供。對照任繼愈先生當年定下的目標,出版任務已完成過半。
作為(wei) 出版人,我們(men) 有幸奮鬥在古籍事業(ye) 發展的春天,唯有不忘初心,守正創新,方不負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
用數字技術“籍合”優(you) 秀典籍
講述人:中華書(shu) 局古聯數字中心總經理 洪濤
對於(yu) 古籍數字化出版工作者,中辦、國辦印發的《意見》振奮人心,也為(wei) 我們(men) 利用數字技術更好地開展古籍工作指明了方向。
古聯(北京)數字傳(chuan) 媒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yu) 2015年。古聯公司建設運營的“籍合網”是國家級古籍整理出版資源平台,是我國近年來探索實踐古籍內(nei) 容商業(ye) 運營、技術創新、人才培養(yang) 、資源聚合、大眾(zhong) 普及以及走出去的前沿陣地。
要讓現代讀者讀懂古籍,整理者需將古籍裏的文字過錄下來,添加標點、注釋,出版社要對整理後的稿件編輯和校對。中文古籍不下20萬(wan) 種,古籍整理出版工作的艱巨可想而知。麵對這種情況,古聯公司的一個(ge) 重要使命就是通過技術創新加快古籍整理出版速度。
2018年,我們(men) 開發上線了古籍在線整理平台,首次利用眾(zhong) 包的方法、流程大規模開展古籍編校工作。學生、老師、圖書(shu) 館員、編輯……5000餘(yu) 名來自各行各業(ye) 的古籍愛好者會(hui) 聚在平台上,4年來一起處理了14億(yi) 字的古籍文本,極大推進了大型古籍整理項目的出版和數據庫建設。2021年,古聯公司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開發了古籍文字識別、自動標點、繁簡轉換等技術,幫助作者更快地整理古籍。2022年,我們(men) 上線了古籍整理學習(xi) 平台“籍合學院”。
這次出台的《意見》,對古籍數字化工作提出了係統性意見。我們(men) 要準備幾項重點工作:做好古籍普及傳(chuan) 播,提供優(you) 質古籍題材融媒體(ti) 服務,為(wei) 讀者提供可聽、可視、可觸、可互動的古籍內(nei) 容;在現有漢文傳(chuan) 世文獻、出土文獻數字化的基礎上,加強多民族古籍文獻的數據庫建設;深化校企合作,開展跨學科人才培養(yang) 和古籍數字化教材編寫(xie) 等工作;在已有的“二十四史分析係統”基礎上,對更大範圍的古籍進行知識化的深度標引和整理。
我們(men) 將在《意見》指導下,全力配合國家古籍數字化工程,對接國家文化大數據體(ti) 係,為(wei) 讀者們(men) 提供更加優(you) 質的內(nei) 容和服務。
科技讓古籍“重獲新生”
講述人: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古籍保護與(yu) 利用研究中心、廣州市嶺南文獻保護研究中心主任 樊慧明
在華南理工大學製漿造紙國家重點實驗室的一角,放著一台特別的鋼製機器——智能化古籍脫酸增強裝置。這台裝置可以全自動、批量化修複古籍,對整本古書(shu) 進行脫酸加固處理,凝聚了我們(men) 團隊多年來的研究心血。
經過千百年的歲月變遷,珍貴的古籍文獻老化酸化、蟲黴侵蝕、損壞嚴(yan) 重,紙頁薄如蟬翼。以前,古籍保護修複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序複雜,一卷古籍的修繕需耗費數月乃至數年,修複保護進度遠不及老化速度,大量古籍麵臨(lin) 消失的風險,開發智能化、批量化修複裝置迫在眉睫。
我們(men) 研究中心成立於(yu) 2020年,團隊共有12位教授及副教授、30多位碩博研究生,其中不乏國家級高層次領軍(jun) 人才、廣東(dong) 省珠江學者,科研背景涵蓋製漿造紙、材料、化工、印刷、計算機等方向。正是這種專(zhuan) 業(ye) 學科的交叉融合,支撐我們(men) 在紙質文獻酸化老化脫酸增強、紙質文獻技術鑒定、古籍與(yu) 近代文獻修複材料研製等方麵開展係統研究。
作為(wei) 一個(ge) 紮根造紙行業(ye) 38年的理工科學者,在古籍領域我是外行。為(wei) 了熟知古籍的“脾性”,我們(men) 成立了由文博領域專(zhuan) 家學者組成的學術委員會(hui) ,在多次交流合作中了解古籍修複的需求、困惑及瓶頸。我們(men) 幫助四川西部文獻修複中心修複竹書(shu) 畫紙,針對性地研發了可以長久保存的紙張和修複材料;嚐試改良紅星牌宣紙製造工藝,保留非遺產(chan) 品傳(chuan) 統特性的同時,使其更實用、更耐用、更環保;依據字跡殘留規律還原古籍文字,建立了一套古籍圖文評價(jia) 體(ti) 係,助力我國古籍考古研究。
接手古籍修複研究工作,很多造紙行業(ye) 同行表示不解,是情懷讓我堅持了下來。《意見》指出“強化古籍保護基礎性研究,發揮科技保護支撐作用,推動古籍保護關(guan) 鍵技術突破和修複設備研發”,更加堅定了團隊運用科技力量讓更多古籍“重獲新生”的決(jue) 心。我國古籍卷帙浩繁,保護工作任重道遠。相信會(hui) 有更多科研人員加入我們(men) 的行列,中國會(hui) 有越來越多的新型“古籍醫生”。
傳(chuan) 承民族文化 修補曆史記憶
講述人:四川西部文獻修複中心青年修複師 郭夕穌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散發著無窮的魅力。從(cong) 師範院校藝術專(zhuan) 業(ye) 畢業(ye) 後,我來到四川西部文獻修複中心,帶著對未知領域的強烈好奇,加入這個(ge) 縫補曆史記憶的偉(wei) 大事業(ye) 之中。
記得剛到修複室的第一天,眼前的景象讓我深深感動。牆上排列有序的修複工具,煥然一新的古籍字畫,專(zhuan) 心工作的修複師……一切都體(ti) 現著修複師對文物、對曆史的敬畏之情。
從(cong) 學徒到修複師是一個(ge) 漫長的過程,需要不斷積累與(yu) 沉澱。學習(xi) 技藝也要磨煉脾氣秉性——踏實、認真、不浮躁。染紙的顏色怎樣最合適,噴水量多少才妥當,每個(ge) 細節都有講究。修複工作動輒持續數月,甚至以年為(wei) 單位,是個(ge) 慢活兒(er) 、細活兒(er) 。有時一坐就是一整天,重複同一個(ge) 動作,非常需要毅力和耐心。
今天,電子設備逐漸占據我們(men) 的生活,有些人淡忘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紙質書(shu) 籍。而我能夠親(qin) 手去感受古籍修複帶來的文化力量,在修複過程中,看到前人留下來的曆史痕跡。讓滄桑的古籍重獲新生,我內(nei) 心充滿成就感與(yu) 滿足感。
2022年,“古籍保護”首次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提升新時代古籍保護利用能力和古籍工作水平,讓書(shu) 寫(xie) 在古籍裏的文字“活起來”。現在,越來越多年輕人加入這個(ge) 行列,這是古籍保護與(yu) 時俱進的體(ti) 現。我想,隻有吸引更多年輕人了解古籍、愛上古籍,才能讓古老的中國文化充滿生命力。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陳雪、王美瑩、杜羽、李曉東(dong) 、周洪雙、王斯敏 光明日報通訊員 徐夢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