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2022年中國空間站將完成在軌建造

發布時間:2022-04-18 10:1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來自國新辦新聞發布會(hui) 的報道】

  光明日報記者 章 文

  2022年4月16日,神舟十三號飛行乘組安全返回東(dong) 風著陸場,創造了中國航天員連續在軌飛行時間的最長紀錄,神舟十三號任務圓滿成功標誌著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完美收官。目前,中國空間站建造進展情況如何?在國新辦4月17日舉(ju) 行的新聞發布會(hui) 上,五位專(zhuan) 家介紹了相關(guan) 情況並回應了社會(hui) 關(guan) 切。

  今年我國空間站後續6次任務時間表“出爐”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主任郝淳表示,自2020年以來,我國先後成功實施了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首飛,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神舟十二號、神舟十三號載人飛船,天舟二號、天舟三號貨運飛船共6次飛行任務,均取得圓滿成功,全麵突破並掌握了空間站建造的關(guan) 鍵技術,為(wei) 空間站建造階段任務實施奠定了堅實基礎。

  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空間站任務總師孫軍(jun) 表示,經過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實踐和技術積累,已突破了快速交會(hui) 對接和撤離返回、自動任務規劃、機械臂遙操作控製等一係列飛控技術,建成了全國產(chan) 化穩定運行的飛行控製係統平台,構建了一整套具有中國特色的空間站在軌飛控管理體(ti) 係。

  “2022年是完成空間站建造的決(jue) 戰決(jue) 勝之年,又恰逢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立項實施30周年。”郝淳介紹,2022年將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共計劃實施6次飛行任務——5月發射天舟四號貨運飛船;6月發射神舟十四號載人飛船,3名航天員將在軌駐留6個(ge) 月時間;7月發射空間站問天實驗艙,10月發射空間站夢天實驗艙。空間站的3個(ge) 艙段將形成“T”字基本構型,完成中國空間站的在軌建造,之後還將實施天舟五號貨運飛船和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發射任務。

  “問天”“夢天”實驗艙研製進展順利

  空間站建造完成後,“問天”“夢天”兩(liang) 個(ge) 實驗艙將是航天員在軌主要的工作場所。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站係統總設計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楊宏說,問天實驗艙配置了與(yu) 核心艙一樣的航天員生活設施,包括3個(ge) 睡眠區、1個(ge) 衛生區和廚房等設施,可與(yu) 核心艙一同支持兩(liang) 艘載人飛船輪換期間6名航天員的生活。另外,還配置了一個(ge) 小型的機械臂,既可單獨使用,也可跟核心艙的大機械臂組合使用,共同完成航天員出艙、巡檢等任務。

  楊宏介紹,問天實驗艙還配置了航天員出艙氣閘艙,作為(wei) 航天員主用的出艙活動的氣閘艙;問天實驗艙還具備核心艙對於(yu) 組合體(ti) 管理控製功能的備份艙段,當核心艙平台的功能出現故障時,可以切換至問天實驗艙行使組合體(ti) 控製和管理功能,整體(ti) 上提高空間站的可靠性。夢天實驗艙則是配置了一個(ge) 貨物氣閘艙和一個(ge) 艙外展開試驗平台。今後需要在艙外安裝的科學試驗設備,可以通過貨運飛船運送到空間站,再通過貨物氣閘艙把載荷送到艙外,由機械臂或者航天員把它安裝到艙外的平台上,實現艙外試驗項目不斷更新。問天實驗艙已經在天津完成了整艙的集成總裝、測試和大型試驗工作,整裝待發;夢天實驗艙已在天津完成了相應的集成總裝和試驗工作,正在開展地麵測試。

  空間應用係統取得豐(feng) 碩成果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係統副總設計師、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yu) 技術中心研究員鍾紅恩表示,核心艙在軌運行將近1年時間,空間應用係統全新研製的有效載荷在軌工作穩定、狀態良好,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國內(nei) 首次在軌實現了基於(yu) 先進通信協議的高可靠、大帶寬光纖通信網絡,具備分布式大容量數據存儲(chu) 和高速在軌計算能力。突破了國際先進科學實驗櫃機電熱一體(ti) 化等核心關(guan) 鍵技術,建立了高水平的應用在軌共用支持條件;高微重力科學實驗櫃首創磁懸浮和噴氣懸浮雙層隔振方案,實現了比空間站平台高2~3個(ge) 數量級的微重力水平,首次獲得了1E-7g量級的微重力,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首次獲得了天地往返延遲優(you) 於(yu) 2秒的遙科學實驗能力,建立了先進的數字孿生模型與(yu) 實物鏡像比對的全新的實驗模式,高效支持了在軌科學實驗。

  鍾紅恩說,後續空間應用係統將在空間站艙內(nei) 安排14台高水平的科學實驗櫃,在空間站艙外安排了3個(ge) 大型載荷掛點,2個(ge) 暴露實驗平台,以及與(yu) 空間站共軌飛行的巡天空間望遠鏡等“旗艦型”研究設施;支持開展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物理科學等多個(ge) 研究領域,近百個(ge) 研究計劃和上千項科學研究,推動我國空間科學研究與(yu) 應用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將首次實現在軌乘組輪換

  “按照空間站建造階段的任務安排,執行2次載人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目前,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的身心狀態非常好,正在積極開展相關(guan) 的訓練和任務準備。”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航天員係統總設計師、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研究員黃偉(wei) 芬表示,神舟十四號和神舟十五號兩(liang) 個(ge) 乘組都將在軌飛行6個(ge) 月,將首次實現在軌乘組輪換,實現不間斷有人駐留。兩(liang) 個(ge) 乘組6名航天員將共同在軌駐留5~10天。

  黃偉(wei) 芬介紹,神舟十四號飛行乘組將配合地麵完成空間站組裝建設工作,他們(men) 將首次進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建立載人環境;配合地麵開展兩(liang) 艙組合體(ti) 、大小機械臂測試,氣閘艙出艙相關(guan) 功能測試等工作;將首次利用氣閘艙實施出艙活動;完成問天實驗艙和夢天實驗艙14個(ge) 機櫃解鎖、安裝等工作。神舟十五號飛行乘組也將計劃實施數次出艙活動任務,進行艙內(nei) 載荷設備組裝、測試和調試工作,操控機械臂實施艙外載荷安裝等工作。兩(liang) 個(ge) 飛行乘組還將開展科普教育及其他公益活動,按計劃開展數十項在軌科學研究的實驗和工程技術試驗,以及大量空間站平台巡檢測試、設備維護照料、站務和物資管理等工作。

  未來新一代載人飛船可搭載7名航天員

  隨著空間站關(guan) 鍵技術驗證階段的圓滿完成,載人航天工程正式進入空間站建造階段。郝淳表示,今年完成空間站在軌建造以後,工程將轉入為(wei) 期十年以上的應用與(yu) 發展階段。初步計劃是每年發射兩(liang) 艘載人飛船和兩(liang) 艘貨運飛船。航天員要長期在軌駐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並對空間站進行照料和維護。將研製新一代載人運載火箭和新一代載人飛船,其返回艙都可以實現可重複使用。新一代載人飛船可以搭載7名航天員,其上行和下行載荷能力也將得到大幅提高。

  “同時,我們(men) 在考慮研發空間站的擴展艙段,為(wei) 進一步支持在軌科學實驗和為(wei) 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創造更好條件。”郝淳說,明年計劃發射我國首個(ge) 大型空間巡天望遠鏡,開展廣域巡天觀測,有望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郝淳表示,在進行空間站研製建設的同時,也開展了載人月球探測關(guan) 鍵技術攻關(guan) 和方案深化論證,“我們(men) 願意把中國空間站打造成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的一個(ge) 平台,和各個(ge) 國家的航天員、航天科技隊伍一起,不斷探索浩瀚宇宙,造福人類”。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