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
作者:周文(複旦大學馬克思主義(yi) 研究院副院長、馬克思主義(yi) 經濟學中國化研究中心主任,廈門大學講座教授)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指出,要正確認識和把握實現共同富裕的戰略目標和實踐途徑。在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目標如期實現、第二個(ge) 百年奮鬥目標全麵開啟的新發展階段,共同富裕有著深刻的時代內(nei) 涵。共同富裕是社會(hui) 主義(yi) 的本質要求,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必須著眼於(yu) 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國家的根本要求來理解共同富裕的內(nei) 涵。
1.實現共同富裕必須著眼全局分階段促進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像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一樣,全體(ti) 人民共同富裕是一個(ge) 總體(ti) 概念,是對全社會(hui) 而言的”。共同富裕是一個(ge) 總體(ti) 概念,必須著眼全局、整體(ti) 統籌推進,實現經濟、政治、文化、社會(hui) 和生態“五位一體(ti) ”的全麵躍升。我國全麵建成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強國的過程,就是總體(ti) 上實現共同富裕的過程。
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ge) 漸進的過程。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要深入研究不同階段的目標,分階段促進共同富裕”。因此,共同富裕是階段性目標和最終目標的有機結合。意味著推進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實現富裕,而是分階段全過程促進實現富裕。階段性目標需要堅持循序漸進、盡力而為(wei) 、量力而行的原則,鼓勵勤勞創新致富。從(cong) 時間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都同時富裕,而是先富人群帶動後富人群;從(cong) 空間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所有地區同時達到一個(ge) 相同的富裕水準,而是先富地區帶動後富地區;從(cong) 程度上看,共同富裕不是所有人無差別的同等富裕,而是不同人群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
2.實現共同富裕需要將生產(chan) 與(yu) 分配更好結合起來
“共同富裕”體(ti) 現的是生產(chan) 力與(yu) 生產(chan) 關(guan) 係相互促進相互統一的關(guan) 係,推進共同富裕的進程中必須統籌實現生產(chan) 力和生產(chan) 關(guan) 係兩(liang) 方麵的協調發展。一方麵,共同富裕是對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的更高要求。生產(chan) 力是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隻有促進生產(chan) 力的發展,共同富裕才有堅實的基礎。紮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發展生產(chan) 力、解放生產(chan) 力和保護生產(chan) 力。在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製度下,“富裕”對生產(chan) 力的發展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經濟製度是優(you) 於(yu) 資本主義(yi) 經濟製度的更高形態的製度形式,更有利於(yu) 生產(chan) 力的發展。為(wei) 了更加有效地推動共同富裕,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wei) 中心,堅持發展是執政興(xing) 國的第一要務,堅持高質量發展,把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不斷推到新的高度,把共同富裕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另一方麵,隻有適應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的先進生產(chan) 關(guan) 係才能進一步激發社會(hui) 生產(chan) 力,否則將阻礙和製約生產(chan) 力的進一步發展。共同富裕強調生產(chan) 資料公有製為(wei) 主體(ti) ,這從(cong) 三個(ge) 方麵體(ti) 現了社會(hui) 主義(yi) 生產(chan) 關(guan) 係促進生產(chan) 力發展的能動作用:一是確立了人民在生產(chan) 過程中的主體(ti) 地位,要求建立適應生產(chan) 技術變革的勞動關(guan) 係;二是通過調節人們(men) 的利益關(guan) 係,為(wei) 社會(hui) 生產(chan) 提供有效激勵;三是加強經濟預期的可靠性,提高了經濟主體(ti) 之間經濟聯係的穩定性。
共同富裕強調生產(chan) 與(yu) 分配的更好結合。共同富裕既不是唯生產(chan) 力論,更不單純是分配目標,而是要求實現生產(chan) 與(yu) 分配更好的結合。首先,分配財富和用勞動來生產(chan) 財富兩(liang) 者目的相同。其次,生產(chan) 要素按貢獻分配體(ti) 現了生產(chan) 與(yu) 分配的有機結合。共同富裕依照對財富增長的貢獻來進行新創造價(jia) 值的分配,實現各要素所有者的經濟報酬,從(cong) 而激勵不同要素所有者更加積極地將生產(chan) 要素投入社會(hui) 再生產(chan) 過程,保證生產(chan) 活動的正常、高效運轉。再次,分配的不公平會(hui) 阻礙生產(chan) 的發展。收入分配的不平等會(hui) 造成國內(nei) 市場的萎縮,而財富分配的公平是促進社會(hui) 生產(chan) 穩定增長和平衡社會(hui) 利益結構的有機統一。
共同富裕體(ti) 現了共創和共享的有機統一。共創和共享統一,深刻揭示了生產(chan) 力的持續發展、高度發展才是共同富裕的根本基礎。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xi) 貫徹黨(dang) 的十八屆五中全會(hui) 精神專(zhuan) 題研討會(hui) 上指出,“共享理念實質就是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體(ti) 現的是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要求”。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回答了發展為(wei) 了誰、發展依靠誰、發展成果由誰共享的問題。實現共享發展,要求加快構建和完善對共同富裕具有推動作用的製度體(ti) 係:一是共同富裕的根本性製度保障,包括堅持和鞏固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製度;二是有利於(yu) 推動公平正義(yi) 的具體(ti) 製度,即構建和完善基於(yu) 權利公平、機會(hui) 公平和規則公平的公共服務體(ti) 係、社會(hui) 保障機製和利益表達機製。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發展思想在推進共同富裕過程中體(ti) 現為(wei) 人人參與(yu) 、人人盡力、人人享有,人民不僅(jin) 是共同富裕的共享者,也是共同富裕的共創者。隻有共創和共享協調統一,共同富裕才能為(wei) 廣大人民群眾(zhong) 帶來更有保障、更可持續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3.堅持促進效率、體(ti) 現公平的原則推進共同富裕
促進共同富裕,不是簡單的“削峰填穀”,而是追求普遍富裕基礎上的差別富裕。不同人群實現富裕的程度有高有低,不同地區的富裕程度還會(hui) 存在一定差異。歸根結底,共同富裕的差異性特征蘊含的是效率與(yu) 公平的有機統一,原則是必須促進效率、體(ti) 現公平。
首先,共同富裕是更高效率基礎上的公平。效率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礎,沒有效率,做不大蛋糕,無以談公平、分好蛋糕。共同富裕不是平均主義(yi) ,承認差異性的存在,片麵強調財富分配結果的平等,會(hui) 導致對勞動者生產(chan) 積極性的壓抑和對生產(chan) 效率的損害。
其次,共同富裕是將差異性控製在合理範圍內(nei) 的公平。“公平正義(yi) ”本身具有曆史性,社會(hui) 主義(yi) 初級階段還不具備按需分配的物質基礎,共同富裕的公平取向體(ti) 現在分配的權利公平以及分配結果的不公平程度被控製在合理區間內(nei) 。
再次,富裕程度的差異性是公平與(yu) 效率動態平衡的結果。公平和效率是共同富裕的兩(liang) 個(ge) 內(nei) 在要求,它們(men) 並非二元對立,而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我國收入分配政策從(cong)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到“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再到“促進效率、體(ti) 現公平”,表明了對公平與(yu) 效率更深入的認識。然而,效率與(yu) 公平並重並不意味著沒有重點地完全等量齊觀,而是要求在不同時期、三次分配的不同環節實現公平與(yu) 效率的動態平衡。
此外,實現共同富裕要避免陷入高福利陷阱。我們(men) 要實現的共同富裕,完全不同於(yu) 西方資本主義(yi) 國家那種不可持續的高福利模式。鼓吹“從(cong) 搖籃到墳墓”的西方高福利政策,無法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貧富兩(liang) 極分化,不僅(jin) 會(hui) 出現“養(yang) 懶漢”現象,也會(hui) 導致新的社會(hui) 撕裂,高福利政策隻是緩解階級矛盾和維護社會(hui) 穩定的手段。社會(hui) 主義(yi) 基本經濟製度決(jue) 定著我國實現共同富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以人民為(wei) 中心,並能夠根據生產(chan) 力發展水平和國際國內(nei) 的發展環境來科學合理地推進共同富裕。在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的同時,不過度強調物質享受、不輕易冒進急於(yu) 求成、不盲目追趕吊高胃口,強調充分調動全體(ti) 人民推動發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使國家發展具有最深厚的偉(wei) 力,黨(dang) 的執政基礎也更加鞏固。
4.重視發揮民營經濟的重要作用
發展民營經濟與(yu) 實現共同富裕是內(nei) 在統一的。民營經濟是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基礎。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民營經濟功不可沒。鼓勵發展民營經濟,就是鼓勵更多社會(hui) 財富的湧現。
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既是提高生產(chan) 力的充分條件,也是保障公平的重要抓手。如前所述,共同富裕是生產(chan) 與(yu) 分配的協調統一,紮實推進共同富裕,生產(chan) 是前提與(yu) 關(guan) 鍵,“分好蛋糕”要建立在“做大蛋糕、有更多蛋糕可分”的基礎上。在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條件下,沒有民營經濟的參與(yu) ,就沒有市場經濟的繁榮,就沒有改革發展的碩果,就沒有今天全麵建成小康社會(hui) 的偉(wei) 大成就。大力發展民營經濟,能夠為(wei) 實現共同富裕提供重要物質基礎,這是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驗總結。
在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製度框架下,民營經濟與(yu) 國有經濟是“富裕”這枚硬幣的兩(liang) 麵。一方麵,國有經濟是富國富民的重要支柱。國有經濟對國民經濟起著重要主導作用,在關(guan) 係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ye) 和關(guan) 鍵領域占支配地位。相較於(yu) 民營經濟,國有經濟能夠更好地直接服務於(yu) 國家重大發展戰略,起到調整經濟結構、引導產(chan) 業(ye) 發展、提供公共產(chan) 品的作用,並能在經濟不景氣時發揮逆經濟周期調節的作用。另一方麵,民營經濟是社會(hui) 財富的基礎。民營經濟是人民群眾(zhong) 自主經營、當家作主的經濟,人民的勞動和智慧在民營經濟的發展中得到了充分肯定,通過“讓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極大調動了民營經濟人士的生產(chan) 積極性與(yu) 創造性,也大大解放和發展了社會(hui) 生產(chan) 力。
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在富國富民方麵發揮了積極而重要的作用,民營經濟高速增長,其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迅速擴大,中國經濟發展中的增量部分有70%~80%來自民營經濟。民營經濟有力地推動了全社會(hui) 資本和全社會(hui) 生產(chan) 要素效率的提高,助力我國得以逐漸擺脫短缺經濟和貧困落後,實現了從(cong) 溫飽不足到總體(ti) 小康、奔向全麵小康的曆史性跨越,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經濟發展奇跡。當前,民營企業(ye) 已經在諸多領域如製造業(ye) 、采礦業(ye) 、建築業(ye) 、商品零售和批發業(ye) 、餐飲業(ye) 等創造了巨大財富,是當前中國不斷增長的出口貿易中最主要的參與(yu) 者和貢獻者,不僅(jin) 是暢通國內(nei) 大循環的重要支撐,還是暢通國際大循環的有力保障,重視並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必將進一步夯實共同富裕的基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