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順氣價 也要順民意 燃氣市場化是必然趨勢
近期,國際天然氣價(jia) 格居高不下,國內(nei) 采購進口LNG的動力不足,供應緊張的形勢進一步加劇。價(jia) 漲量減的連鎖反應從(cong) 國際到國內(nei) ,從(cong) 上遊到下遊,已逐步在行業(ye) 內(nei) 蔓延開來。
當前,全國多地順價(jia) 機製仍不到位,一些地方政策有意按市場規律推動價(jia) 格調整,但用戶層麵阻力難以化解,順價(jia) 工作舉(ju) 步維艱,虧(kui) 損壓力基本壓向供氣企業(ye) 側(ce) 。隨著今年三桶油價(jia) 格政策的出爐,城燃企業(ye) 持續麵臨(lin) 銷售價(jia) 格倒掛的運營危機。
行業(ye) 分析認為(wei) ,市場化是燃氣行業(ye) 發展的趨勢,但前行的過程充滿著曲折和艱辛。
價(jia) 升量降 淡季不淡
時至4月末,北方采暖季已經結束,國內(nei) 燃氣市場本應迎來傳(chuan) 統淡季。然而,今年的形勢依然維持著“淡季不淡”的狀態。
從(cong) 價(jia) 格上來看,自上月以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陸續發布新一合同年定價(jia) 政策,綜合價(jia) 格較基準門站價(jia) 格的上浮比例普遍為(wei) 35%-60%,一省一價(jia) ,存在較大差異。
從(cong) 合同氣量來看,來自行業(ye) 分析機構清能谘詢的一份報告顯示,今年管道氣供應合同量約隻有去年同期合同量的8到9成。管道氣供應量的收緊,令供氣企業(ye) 成本壓力倍增。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guan) 於(yu) 加快組織做好天然氣合同簽訂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確要求“嚴(yan) 格分開簽訂民生用氣合同、市場化用氣合同”,並就民生用氣合同製定合同範本。但對比上遊企業(ye) 發出的《關(guan) 於(yu) 簽訂2022-2023年度合同的商議函》發現,今年實際並未按照發改委要求執行簽約工作。
因此,當前順價(jia) 壓力仍被集中堵塞在”上遊企業(ye) -城燃企業(ye) -終端消費市場“這一環節。若兩(liang) 頭無法疏導,將直接導致城燃企業(ye) 成本倒掛。
順價(jia) 需行業(ye) 合力 要做好用戶工作
卓創天然氣分析師國建表示,國內(nei) 天然氣市場特別是管道氣市場當前發展目標是要實現市場化。
實現市場化則要求逐步進行順價(jia) 工作,完成順價(jia) 最直接有效的途徑就是回歸天然氣商品屬性、按照市場規律將價(jia) 格向終端穩步傳(chuan) 導。從(cong) 經濟發展規律而言,讓燃氣價(jia) 格回歸市場軌道是必然趨勢。為(wei) 此,政府和企業(ye) 都在謀求更加合理的價(jia) 格疏導機製,也陸續進行了各種嚐試。
公開報道顯示,目前上下遊多家企業(ye) 都在根據政策要求和市場供需變化,製定更為(wei) 合適的銷售或價(jia) 格機製。地域不同,氣質組分及氣源來源不同,市場價(jia) 格差異性也比較明顯。近期,上海、湖南、舟山、石家莊、廣東(dong) 韶關(guan) 等地接連出台淡季非居氣價(jia) 方案,既有直接順價(jia) 漲價(jia) 的,也有沿用采暖季價(jia) 格的。
然而,世間安得兩(liang) 全法,氣價(jia) 民意皆可順?盡管各地逐步推出天然氣上下遊聯動機製,但順價(jia) 效果仍是不理想,成本暴漲更令城燃企業(ye) 雪上加霜。本月,梅州市發改局發布的天然氣調價(jia) 通知,在民眾(zhong) 輿論的反饋下,更是在發布僅(jin) 一天後就宣布暫緩執行。順價(jia) 工作之難,可見一斑。
有觀點認為(wei) ,順價(jia) 工作不能一蹴而就,對於(yu) 居民用戶而言,燃氣費用關(guan) 乎每月開銷,對於(yu) 用氣量大的工商業(ye) 用戶而言,更和經濟效益直接掛勾,都是利益相關(guan) 。因此,在逐步推進之前,充分調研和給用戶做好心理預期建設極為(wei) 重要;同時,順價(jia) 工作還需全行業(ye) 形成共識,多個(ge) 企業(ye) 合力同節奏推進,實現政企民協同,既要順氣價(jia) ,也要順民意。
以新能源汽車行業(ye) 為(wei) 例,隨著原材料價(jia) 格上漲和部分補貼退坡,自2022年以來,已有近20家新能源車企集體(ti) 漲價(jia) 。若是少數幾家車企作為(wei) 單個(ge) 漲價(jia) ,或多或少都會(hui) 引起部分消費者的反感,認為(wei) 是在“割韭菜”。但實際上,新能源車漲價(jia) 的話題造勢已久,在真正推行漲價(jia) 政策前,就已向市場釋放了多輪漲價(jia) 信號,給消費打足了“預防針”。同時,多家企業(ye) 幾乎同時漲價(jia) ,在行業(ye) 合理性方麵下功夫,給予了消費者充分的接受度。因此,本輪車價(jia) 上漲並未使消費者“望而卻步”,反而使新能源汽車銷量持續走強。(今年3月新能源乘用車批發銷量同比增長122.4%。)
“對於(yu) 氣價(jia) 的調整,政府和企業(ye) 全力應提前做好宣傳(chuan) 、安撫工作,對部分領域和群體(ti) 做好適當的補貼方案,給民眾(zhong) 做好預期管理很重要。”一位行業(ye) 人士指出,“北京地鐵漲價(jia) 時,基本沒有引起什麽(me) 爭(zheng) 議,一方麵和保障方案有關(guan) ,另一方麵和北京政府、公交公司等相關(guan) 方大力的宣傳(chuan) 和背後的努力分不開。讓漲價(jia) 贏得了民心,這是燃氣行業(ye) 可以借鑒的地方。”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