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加快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新論)

發布時間:2022-04-29 10:02:00來源: 人民網-人民日報

  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既有助於(yu) 在新發展格局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又有利於(yu) 運用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

  科技賦能發展,創新決(jue) 勝未來。當前,我國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學技術解決(jue) 方案,更加需要增強創新這個(ge) 第一動力。在中央全麵深化改革委員會(hui) 第二十五次會(hui) 議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營造有利於(yu) 原創成果不斷湧現、科技成果有效轉化的創新生態”。

  “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提出,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在經濟較為(wei) 發達、科技創新能力較強的城市和區域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台,既有助於(yu) 在新發展格局下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又有利於(yu) 加強國際科技交流、積極參與(yu) 全球創新網絡、推動全球科技創新協作,運用全球創新資源提升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增強我國科技領域的國際化水平和影響力。

  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高端人才的智力支撐,需要培養(yang) 、聚集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創新人才。特別是基礎研究,往往“板凳要坐十年冷”,不僅(jin) 需要創新人才“靜得下心來”,也需要從(cong) 製度機製層麵解除創新人才的後顧之憂。科技激勵是促進科技創新的重要保障,對釋放科技創新潛力、激發創新活力具有重要作用。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就要完善正向的科技激勵機製,樹立勇擔使命、潛心研究、創造價(jia) 值的激勵導向,堅持精神激勵和物質激勵相結合,支持科研人員在基礎性、公益性研究方向上“十年磨一劍”,讓廣大科技人員各展其能、各盡其才。

  創新是一個(ge) 係統工程,創新鏈、產(chan) 業(ye) 鏈、資金鏈、政策鏈相互交織、相互支撐。因此,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需要搭建多主體(ti) 創新平台,賦能形成開放創新生態。以創新平台連接政府、企業(ye) 、市場、研究機構等相關(guan) 方共同參與(yu) ,通過應用場景選擇、服務體(ti) 係供給以及支撐創新資源泛在連接與(yu) 高效配置,實現科學研究、技術開發、推廣應用與(yu) 產(chan) 業(ye) 化的全鏈條管理,進而形成創新生態。通過創新生態體(ti) 係,構建龍頭企業(ye) 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ti) 相互協同的創新聯合體(ti) ,才能相互配合解決(jue) 行業(ye) 共性問題、“卡脖子”問題,引領行業(ye) 高質量發展。

  應該看到,科技創新具有高投入、高風險、回報周期長等特點,有些科技成果轉化往往停留在“最後一公裏”。這就需要更好處理政府和市場關(guan) 係,形成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的合力。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科技創新、製度創新要協同發揮作用,兩(liang) 個(ge) 輪子一起轉。” 一方麵,發揮企業(ye) 創新主體(ti) 作用,建立以市場為(wei) 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機製,政府推動營造允許試錯的良好氛圍;另一方麵,係統梳理現有管理、獎勵、評價(jia) 等政策體(ti) 係並模擬不同政策組合的綜合效應,為(wei) 促進科技創新提供良好的社會(hui) 環境和製度保障。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突飛猛進,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hui) 發展加速滲透融合。著力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運用國內(nei) 國際兩(liang) 種資源推進科技創新,我們(men) 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以科技創新為(wei) 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作者為(wei) 北京化工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