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在生活真實之上的藝術化和審美化創造(聚焦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

發布時間:2022-05-05 10:20:00來源: 光明網

  在生活真實之上的藝術化和審美化創造(聚焦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

  ——現實題材電視劇的收獲與(yu) 期待

  核心閱讀

  這種生活真實感,既來自現實生活本身,也來自創作者充滿真情實感地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認知,更是在生活真實之上的藝術化和審美化創造。

  創作者要以大曆史觀的立場和視野來看待和反映現實,將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堅韌和毅力、同情和關(guan) 懷、信心和希望這些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傳(chuan) 達給觀眾(zhong) 。

  近年來,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數量屢創新高,播出熱度、社會(hui) 關(guan) 注度、大眾(zhong) 話題度超出其它題材作品。以最近播出的《人世間》為(wei) 例,該劇引發觀劇熱潮,成為(wei) 媒體(ti) 熱議、專(zhuan) 家熱評、觀眾(zhong) 熱讚的現象級作品。

  現實題材電視劇質量與(yu) 口碑不斷提升,在創作界和評論界引發一係列深度思考。文學創作和影視創作如何進一步深度結合?現實題材作品如何在深入生活中獲取更加豐(feng) 富的題材和養(yang) 分,在紮根人民中進一步認識和理解生活本質?麵對社會(hui) 熱點,如何表達更加積極的人文關(guan) 懷?描繪曆史發展與(yu) 時代變化的進程中,如何以大曆史觀看待曆史、觀照現實?如何以高於(yu) 生活的藝術化、審美化標準,來提煉生活和塑造人物?這些思考,無疑對推動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起到重要作用。

  既有現實生活的質感

  又有高於(yu) 生活的提煉

  《山海情》《裝台》《在一起》《我在他鄉(xiang) 挺好的》等近年來播出的一大批現實題材劇目,受到廣大觀眾(zhong) 的喜愛。如果用一個(ge) 詞概括原因,那就是“真實”。劇中的人物,無論是西海固地區急切盼望走出貧困的農(nong) 民,還是在他鄉(xiang) 為(wei) 生活拚搏奮鬥的青年;無論是生活在大城市角落裏的一批舞台裝卸工,還是四處奔波的武漢快遞小哥……他們(men) 真實的生活場景,真實的情感狀態,真實的汗水和淚水,真實的收獲與(yu) 喜悅,都在劇中被真實呈現。

  生活真實,這一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關(guan) 鍵要素,鮮活、生動、具體(ti) 、形象地呈現在觀眾(zhong) 麵前。這種生活真實感,既來自現實生活本身,也來自創作者充滿真情實感地對現實生活的理解和認知,更是在生活真實之上的藝術化和審美化創造。因此,觀眾(zhong) 不僅(jin) 看到了劇中人物真實的生存狀態和情感狀態,更被這種真實蘊藏的內(nei) 涵與(yu) 社會(hui) 進步、時代精神相一致所觸動,為(wei) 拚搏奮鬥的信念、希望和人物命運的轉機所牽掛,為(wei) 這些普通人身上平凡質樸善良的底色所深深鼓舞。現實題材電視劇真實的魅力,源於(yu) 其對現實生活和人物的“原生態”複製,更寄托著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展現通過奮鬥改變人物命運的決(jue) 心和毅力。

  以高於(yu) 生活的標準來提煉生活,是藝術創作的基本能力,精煉概括了現實生活與(yu) 藝術審美之間的關(guan) 係。有些現實題材電視劇,對現實生活的真實呈現並不失真,但缺乏藝術真實度和審美表現力,依然不是成功之作。由生活真實提煉藝術真實,不能簡單地流於(yu) 或變為(wei) 對生活的“藝術粉飾”,否則是對現實與(yu) 藝術創作之間關(guan) 係的背離。

  麵對社會(hui) 熱點、民生痛點選取角度、確立主題和獲取素材,是近年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的顯著特點。教育、醫療、住房、生育、養(yang) 老等民生熱點,中年危機、情感糾葛、職場壓力等生活困惑,相繼進入創作視野。《心居》《安家》《理想之城》《三十而已》以及直擊家庭教育熱點的《小別離》《小舍得》《小歡喜》等,受到廣泛關(guan) 注和熱議。

  話題性創作直麵當下社會(hui) 生活,回應人民群眾(zhong) 的關(guan) 切。來自現實生活層麵和情感心理層麵的大眾(zhong) 話題,可以增強文藝作品與(yu) 社會(hui) 現實間的聯係,是鮮活具體(ti) 、正在發生的事,同時與(yu) 時代發展、社會(hui) 進步過程中出現的新職業(ye) 、新業(ye) 態、新人群、新觀念緊密關(guan) 聯,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很強的代入感。對“話題性”的關(guan) 注,是現實主義(yi) 創作精神對現實生活的積極回應,也讓電視劇得以藝術化地介入當下生活,體(ti) 現電視劇的公共性、觀賞性和大眾(zhong) 化特征。

  話題性創作不應止步於(yu) 話題。創作者及時、準確地捕捉社會(hui) 生活中的熱點難點、民生痛點,以關(guan) 懷、理解和疏導的創作視角,在將觀眾(zhong) 關(guan) 注的現實轉化為(wei) 戲劇矛盾的同時,還要通過人物和故事,實現文藝作品疏導社會(hui) 情緒、排解焦慮和撫慰心靈的作用。

  不回避生活矛盾困境

  更顯向上向善的力量

  無論是從(cong) 反映人民群眾(zhong) 真實生活的角度,還是從(cong) 結構戲劇矛盾、增強戲劇張力和塑造鮮明人物的角度,現實題材電視劇都不可能回避生活中的艱辛、人物命運的曲折、人生的磨難困頓等等。

  通過人物命運的起伏周折、悲歡離合,見證時代社會(hui) 的發展變化,一直是現實題材創作的特點。備受觀眾(zhong) 喜愛的《大江大河》《雞毛飛上天》都是這樣的講述方式。特別是《人世間》,以50年的時間跨度為(wei) 敘事空間,以“光字片”這一平民社區中的居民和周家三代人的命運為(wei) 情節主線,描畫了從(cong) 家庭到社會(hui) 、從(cong) 農(nong) 村到城市、從(cong) 一粥一飯的尋常街巷生活到波瀾起伏的中國改革開放、從(cong) 政治的中國到民間的中國等諸多層麵的現實生活,由此構成一幅50年的“人世間”圖景,寫(xie) 出了曆史進步的必然性。劇中的不少情節,寫(xie) 了普通人所遇到的人生坎坷和生活磨難,真實呈現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但在這些略帶艱辛的劇情之中,始終有三束不滅的光芒,照耀著劇情走向和人物內(nei) 心,這就是:親(qin) 情與(yu) 家的溫暖、人心的樸素善良和社會(hui) 發展進步不可阻擋的力量、對未來美好生活的信心與(yu) 努力。這三束光芒散發的熱量,充盈全劇之中,溫暖和感動著觀眾(zhong) 。這就是生活的希望和曆史的走向,是文藝要傳(chuan) 達的向上向善的積極力量,也正是現實題材創作應蘊含的曆史感、曆史與(yu) 現實交織而成的藝術魅力,更是對“用現實主義(yi) 精神和浪漫主義(yi) 情懷觀照現實生活”創作方法的成功踐行。

  《我在他鄉(xiang) 挺好的》《裝台》在追求生活真實的同時,同樣在故事和人物身上貫穿三條平行線:不回避現實的粗糲、不質疑人性的美好、不放棄人生的奮鬥和希望。這些作品中的普通人,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這與(yu) 《人世間》始終照亮生活的三束光芒同為(wei) 一體(ti) ,形成與(yu) 生活真實交相輝映的藝術化和審美化特征。

  現實題材創作不能回避現實社會(hui) 中的矛盾和人生困境,但也不能由此滑入熱衷鋪排和渲染現實生活的“灰度空間”。創作者要以大曆史觀的立場和視野來看待和反映現實,將人性中的美好和善良、堅韌和毅力、同情和關(guan) 懷、信心和希望這些文藝創作的永恒主題傳(chuan) 達給觀眾(zhong) 。

  聚焦日常生活人間世相

  放眼大千世界壯闊氣象

  近年來,不少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開掘大眾(zhong) 日常生活層麵的題材,都市、家庭、婚戀、職場、商戰以及青春成長、情感關(guan) 係等類型劇,占據絕大部分的內(nei) 容。

  這些創作,往往以日常的、生活的、當下的、熟悉的和“接地氣”的創作視角和手法,介入現實生活,描摹人間世相,抒寫(xie) 人生況味。這些作品生活氣息濃鬱、即時性強,讓觀眾(zhong) 有很強的代入感,當劇中的人物和故事與(yu) 觀眾(zhong) 的生活感受相互交疊時,能讓觀眾(zhong) 產(chan) 生強烈的共鳴。這是這類作品的優(you) 長之處,也是大眾(zhong) 文化的特征之一。

  但是,把現實題材創作的主要興(xing) 奮點和關(guan) 注點,僅(jin) 僅(jin) 鎖閉在“生活劇”的時空之內(nei) ,不得不說是一種“豐(feng) 富中的狹窄”。現實題材創作中的“現實性”,並非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作品的“即時性”和“生活性”中;現實主義(yi) 創作的深度和廣度,也不應該被淹沒在“眼下的”和“庸常的”生活場景之中;現實題材作品的生動性,更不僅(jin) 僅(jin) 體(ti) 現在對瑣碎生活形態窮形盡相的逼真還原之中。

  大千世界的氣象與(yu) 風光、生活之上的胸襟與(yu) 懷抱、熟悉之外的陌生、尋常之外的新奇……這些廣闊豐(feng) 厚和不斷湧現出來的社會(hui) 現實和嶄新變化,既是新時代的鮮明特征,更是現實題材創作理應熱情擁抱的題材富礦。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當下現實題材電視劇創作,在其題材的豐(feng) 富性、視野的寬廣度、手法的多樣化和介入當下現實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依然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作者:李京盛,係中國廣播電視社會(hui) 組織聯合會(hui) 副會(hui) 長)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