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讓農業轉移人口“進得來、留得住”

發布時間:2022-05-05 10:27:00來源: 經濟參考報

  作者:明航

  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鎮化的首要任務。近期,一些地區陸續下達2022年度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資金,重點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地區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北京、黑龍江等地銀保監部門發文,要求提升農(nong) 民工等新市民金融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加強對吸納新市民較多區域和行業(ye) 的金融支持。這些配套舉(ju) 措將為(wei) 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在城市生活提供更多保障。

  近年來,我國新型城鎮化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數據顯示,2021年末我國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4.72%,戶籍人口城鎮化率提高到46.7%,比上一年提高了1.3個(ge) 百分點,高於(yu)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0.83個(ge) 百分點的增幅,這是“十三五”以來兩(liang) 個(ge) 城鎮化率首次縮小差距。

  城鎮化率提升背後,是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進程的穩步推進。從(cong) “進得來”到“留得住”,從(cong) “打工人”到“新市民”,從(cong) “單打獨鬥”到“舉(ju) 家遷移”,農(nong) 民進城務工是大趨勢,其內(nei) 涵在擴展,需求更加多元。工作是否穩定、勞動權益是否有保障、有沒有地方住、子女教育有沒有著落、看病能否報銷……逐步滿足農(nong) 民工對基本公共服務的要求、增加對城市生活的歸屬感,提高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質量,是以人為(wei) 核心的新型城鎮化的內(nei) 在要求。

  應該看到,目前依然有大量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住在城鎮,但並未真正獲得城鎮居民身份,在就業(ye) 、醫療、子女教育、社會(hui) 保障等公共服務領域,難以享受與(yu) 城鎮戶籍居民同等的待遇,這些因素導致他們(men) 無法在長期務工城市紮根,推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依然任重道遠。前不久印發的《2022年新型城鎮化和城鄉(xiang) 融合發展重點任務》,要求重點針對存量未落戶人口深化戶籍製度改革,健全常住地提供基本公共服務製度。落實好這些任務要求,對於(yu) 促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全麵融入城市具有重要意義(yi) 。

  促進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要堅持存量優(you) 先、帶動增量,加大製度供給,強化政策配套。逐步降低落戶門檻,暢通在本地穩定就業(ye) 生活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舉(ju) 家進城落戶渠道,實行積分落戶政策的城市確保社保繳納年限和居住年限分數占主要比例;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以新生代農(nong) 民工為(wei) 重點推動參保擴麵,保障農(nong) 民工隨遷子女平等接受義(yi) 務教育,落實以居住證為(wei) 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健全城鎮建設用地增加規模與(yu) 吸納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數量掛鉤機製,逐步解決(jue) 農(nong) 民成為(wei) 城鎮居民後的住房問題;加強就業(ye) 服務和職業(ye) 技能培訓,推動農(nong) 民工向城市高素質產(chan) 業(ye) 工人轉型;切實維護進城農(nong) 民的農(nong) 村權益,給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更加穩定的預期。

  當前,我國城鎮化動力依然強勁,正處於(yu) 轉向全麵提升質量的新階段。通過製度建設和政策支持,加大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讓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在為(wei) 城市發展貢獻力量的同時,均等享受城市的社會(hui) 保障和公共服務,不僅(jin) 能夠擴大城市消費容量、提高城市發展包容性,對於(yu) 打破城鄉(xiang) 二元結構、促進共同富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yi) 。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