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立足實際 發展縣城產業莫貪大求全
原標題:發展縣城產(chan) 業(ye) 莫貪大求全
日前印發的《關(guan) 於(yu) 推進以縣城為(wei) 重要載體(ti) 的城鎮化建設的意見》指出,要增強縣城產(chan) 業(ye) 支撐能力,重點發展比較優(you) 勢明顯、帶動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能力強、就業(ye) 容量大的產(chan) 業(ye) 。這些重要表述,對加快我國縣城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指明了方向。
郡縣治,天下安。縣城是我國城鎮體(ti) 係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城及縣級市城區人口占全國城鎮常住人口的近三成,其人均市政公用設施固定資產(chan) 投資和人均消費支出占比較高。縣城之間差別很大,少數縣的經濟體(ti) 量“富可敵市”,而不少縣卻是依靠財政轉移支付度日。
這種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與(yu) 許多縣城產(chan) 業(ye) 不旺、機會(hui) 不多密切相關(guan) ,影響了人們(men) 選擇留在縣城和縣域的概率。對於(yu) 中西部不少農(nong) 村地區而言,進城和務工的首選並非近在眼前的縣城,而是山遙水遠的大城市。相較於(yu) 一般意義(yi) 上的城市,縣城在投資、消費等方麵還存在明顯差距。不過,這也意味著縣城建設是今後擴大內(nei) 需的重要引擎,同時也是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重要領域。《意見》強調要提升產(chan) 業(ye) 平台功能,並對製造業(ye) 產(chan) 業(ye) 轉型升級、發展農(nong) 產(chan) 品加工業(ye) 集群、培育文化旅遊等方麵提出了具體(ti) 要求,可謂導向鮮明。
發展縣城產(chan) 業(ye) ,應立足實際,防止貪大求全、邯鄲學步,從(cong) 而真正走上高質量發展的路子。
一是避免盲目求新、缺乏特色。一些地方在產(chan) 業(ye) 培育和招商引資過程中,喜歡“趕時髦”,卻常常撿了芝麻丟(diu) 了西瓜,失去自身的競爭(zheng) 優(you) 勢。每個(ge) 地方的資源稟賦不同,隻有立足自身、明確方向,才可能打造過硬的產(chan) 業(ye) 。比如,有的地區適合種植山地蘋果,管護得好的果園每畝(mu) 每年可產(chan) 生上萬(wan) 元收益,成為(wei) 百姓增收致富的“搖錢樹”。對這些地方而言,要以“糧頭食尾”“農(nong) 頭工尾”為(wei) 抓手,做好原有產(chan) 業(ye) 提升,並在技術集成、倉(cang) 儲(chu) 物流、農(nong) 產(chan) 品營銷等農(nong) 業(ye) 生產(chan) 性服務業(ye) 方麵補齊短板。
二是避免盲目求快、包攬包辦。一些縣城“空心化”嚴(yan) 重,原有基礎比較薄弱,有的地方甚至曾經被調侃為(wei) “輕工業(ye) 是編背篼,重工業(ye) 是打鋤頭”。若急於(yu) 求成,在不了解產(chan) 業(ye) 發展規律和市場經營理念的情況下盲目建設,往往適得其反,不僅(jin) 消耗資源難以引來金鳳凰,還可能留下一堆債(zhai) 務。要樹立產(chan) 業(ye) 鏈條思維,用好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搞好基礎設施和發展服務,做到穩紮穩打、穩中有進。
三是避免盲目求大、加劇“城市病”。目前一些縣城存在擁堵方麵的問題,環境不佳,“城市病”現象有所凸顯。應下足繡花功夫,促進內(nei) 涵式增長,提升質量,而非單純依靠數量。要優(you) 化布局、完善配套,注意產(chan) 城融合、產(chan) 城一體(ti) ,建成各具特色、富有活力、宜居宜業(ye) 的現代化縣城,更好滿足農(nong) 民到縣城就業(ye) 安家、生產(chan) 生活的需求。(楊開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