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三星堆遺址,於“無形”處尋絲綢

發布時間:2022-05-17 10:27:00來源: 人民日報

  中華文明很早就形成了多元一體(ti) 的宏大格局。在一體(ti) 化進程中,絲(si) 綢是一個(ge) 非常顯著的趨同要素。

  2019年,在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與(yu) 四川省組織實施的“古蜀文明保護傳(chuan) 承工程”的支持下,三星堆遺址的全麵勘探和重點發掘再次啟動。絲(si) 綢是此次三星堆遺址考古中最激動人心的新發現之一,具有重要意義(yi) 。

  絲(si) 綢屬於(yu) 蛋白質,在埋藏過程中極易降解,加之三星堆出土文物大多有燒灼痕跡,燃燒和高溫對絲(si) 綢的保存非常不利。同時,絲(si) 綢殘留物和坑內(nei) 的灰燼、泥土、各種器物混雜在一起,給尋找絲(si) 綢的考古工作帶來巨大挑戰。三星堆遺址中的絲(si) 綢正是呈現出這種極致狀態:當年埋入地下的絲(si) 綢,要麽(me) 化作塵泥碾作土,要麽(me) 隻是在金屬器物的表麵留下礦化印痕,要麽(me) 就被焚燒成灰燼。於(yu) “無形”處尋絲(si) 綢,就要突破常規思路,研發新方法。

  此次在三星堆祭祀坑中發現絲(si) 綢,有賴於(yu) 科學認知方法和技術的巨大進步。隨著多學科團隊的協作,三星堆祭祀坑有機質殘留物的研究已經從(cong) 肉眼可見的器物層麵延伸到肉眼不可見的分子層麵,極大提升了考古現場信息提取水平。

  基於(yu) 免疫學原理的絲(si) 綢微痕檢測技術有敏感、特異、便捷的技術優(you) 勢,運用於(yu) 此次三星堆考古發現。免疫學原理的精髓就是抗原抗體(ti) 反應。考古遺址中,絲(si) 綢殘留物也許隻是非常微弱的存在,即便抗原濃度很低,抗體(ti) 也能在複雜環境中突破重重障礙,找到抗原並與(yu) 之結合。就像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抗原抗體(ti) 之間具有非常專(zhuan) 一的關(guan) 聯。而且不需要依賴大型設備,測試結果立等可取,適合在考古工地快速檢測。

  利用該技術,我們(men) 最先在三星堆遺址4號坑灰燼層一件青銅器旁土樣中發現長寬約3.8×3.1毫米的紡織品,經顯微鏡觀察,明確其組織結構為(wei) 平紋,結合科學分析,判定其材質為(wei) 絲(si) 綢,這是首次在祭祀坑發現絲(si) 綢殘留物。在接下來考古發掘中,我們(men) 分別在3號坑找到了絲(si) 綢殘留物,在6號坑木匣底部土樣中檢測到了絲(si) 素蛋白信號。8號坑的絲(si) 綢殘留物,附著在一件青銅殘片表麵,其附著麵積較大,為(wei) 平紋組織結構,是目前三星堆祭祀坑發現的最大的一塊絲(si) 綢殘留物,殘片周邊的土樣也附著有絲(si) 綢殘留物,且在其表麵覆著有一層致密的淡黃色塗層。

  在過去的考古發現中,商代紡織品大多是附著在青銅器上得以保存,這是因為(wei) 青銅器在埋藏過程中,不斷釋放銅離子,可以在周邊土壤中營造抑菌微環境,有利於(yu) 絲(si) 綢等有機材質文物的保存,逐漸成為(wei) 青銅器表麵的礦化印痕。三星堆祭祀坑出土的青銅器表麵,保留了大量同商代青銅器上一樣的絲(si) 綢印痕,對其進行形貌觀察可知,絲(si) 綢品種有絹、綺和編織物。部分三星堆出土青銅器上保留有平紋織物,經過測試材質為(wei) 絲(si) ,平紋類織物中的絲(si) 織品可以通稱為(wei) 絹。絹的組織結構相同,由於(yu) 密度、細度、撚度等其他結構參數的變化,以及加工工藝的不同,織物風格特點差異很大。3號坑和8號坑中就發現兩(liang) 種不同風格的絹,其中前者較為(wei) 稀疏,後者較為(wei) 密實。在2號坑出土的銅眼泡上發現綺。綺即“織素為(wei) 文”,是平紋地起經浮花的提花織物,有暗花圖案,屬於(yu) 較高檔的絲(si) 織品。

  坑內(nei) 出土的大量青銅器、象牙、玉器、金器,原本都是祭祀用器,出於(yu) 某種原因被埋藏,埋藏過程中,絲(si) 綢或被焚燒,或包覆在青銅器表麵被掩埋。采用免疫學技術,我們(men) 在4號坑灰燼層中檢測到非常強烈的絲(si) 素蛋白信號,說明此處也曾焚燒過大量絲(si) 綢。

  中華文明很早就形成多元一體(ti) 的宏大格局。在一體(ti) 化進程中,絲(si) 綢是一個(ge) 非常顯著的趨同要素。三星堆遺址的絲(si) 綢發現,值得深入研究。(周暘 作者為(wei) 中國絲(si) 綢博物館副館長)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