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記全國最美家庭喬安山家庭
光明日報記者 劉勇 光明日報通訊員 李青坡
“一家八口人,剛好一個(ge) 班,我們(men) 就是家庭版的‘雷鋒班’。”
5月15日,在遼寧省撫順市市民喬(qiao) 安山的家中,81歲的喬(qiao) 安山坐在沙發上拿著一張全家福娓娓道來。在滿屋的獎杯獎狀中,一尊古銅色的雷鋒頭像格外亮眼。
“他是我的老班長,也是我最親(qin) 密的戰友。”望著銅像,喬(qiao) 安山陷入了回憶中。
1958年,喬(qiao) 安山在鞍鋼結識了雷鋒。“第一次打交道,是請雷鋒幫忙看家裏的來信,雷鋒不僅(jin) 熱情地讀了信,還替我寫(xie) 了回信,一來二去,便成了好朋友。”
1960年喬(qiao) 安山跟隨雷鋒來到了部隊,兩(liang) 人同開一輛車,同睡一個(ge) 被窩。“雷鋒每次坐火車都做好事,那時的我就想,如果有一天我有機會(hui) 坐火車,一定不甘示弱!”喬(qiao) 安山清晰地記得,那次在前往營口送信的火車上,他一上車就想做好事,直到車快到站了,也緊張得沒找到機會(hui) 。
“班長,為(wei) 啥我一做好事就緊張呢?”喬(qiao) 安山回到連隊連忙跟雷鋒匯報了自己做好事的經過,雷鋒笑著說:“幫助人就得從(cong) 身邊的小事做起,做好事是一種習(xi) 慣,習(xi) 慣了就好了!”
1962年,喬(qiao) 安山和雷鋒的最後一次出車,成了喬(qiao) 安山心中永遠的傷(shang) 痛。直到1996年,一部以喬(qiao) 安山為(wei) 原型的電影《離開雷鋒的日子》上映後,人們(men) 才發現,原來喬(qiao) 安山一直在用實際行動延續著雷鋒的“生命”。
電影上映後,喬(qiao) 安山踏上了弘揚雷鋒精神的“征途”。20多年來,一家人雖然生活節儉(jian) ,但做社會(hui) 公益、扶貧解困、捐資助學從(cong) 不吝嗇,累計捐款10餘(yu) 萬(wan) 元。在他的倡導和推動下,中華雷鋒文化促進會(hui) 、雷鋒小學、雷鋒號出租車、雷鋒儲(chu) 蓄所等10多家“雷字號”品牌應運而生。
老伴張淑芹也成了喬(qiao) 安山的“堅實同盟”。喬(qiao) 安山外出報告,張淑芹就幫助喬(qiao) 安山收信、寫(xie) 信、整理資料;建黨(dang) 百年,她支持喬(qiao) 安山拿出1萬(wan) 元交特殊黨(dang) 費。有人邀請喬(qiao) 安山為(wei) 降壓產(chan) 品做形象代言,張淑芹更是一口回絕:“雷鋒精神不能用來做廣告!”。
“雷鋒精神不僅(jin) 要實踐,還要讓更多的人會(hui) 聚其中。就從(cong) 我們(men) 家做起,‘讓雷鋒精神代代傳(chuan) 承下去’。”父母們(men) 的行為(wei) ,深深影響了喬(qiao) 安山的孩子們(men) 。有一次大兒(er) 子喬(qiao) 偉(wei) 在車站遇到一位從(cong) 黑龍江來的孕婦將要分娩,周圍的人誰都不敢靠前,隻有他跑過去抱起孕婦就送往醫院。1997年,喬(qiao) 偉(wei) 所在的工廠倒閉,麵臨(lin) 下崗,有人知道他是雷鋒戰友喬(qiao) 安山的兒(er) 子,要安排新部門工作。可喬(qiao) 偉(wei) 堅決(jue) 不同意,斬釘截鐵地說:“我不靠雷鋒大爺沾光,要為(wei) 雷鋒大爺爭(zheng) 光!”
除此之外,喬(qiao) 安山的“雷鋒班”裏,個(ge) 個(ge) 都是先鋒。二兒(er) 媳婦王振麗(li) 是人民教師,曾多次被單位評為(wei) 學雷鋒標兵,孫子孫女從(cong) 小聽著雷鋒的故事長大,長大後更是踐行雷鋒精神的先進典型。2009年,正在大學讀書(shu) 的孫女喬(qiao) 婷嬌,看到鼓勵大學生入伍的宣傳(chuan) 海報後,毅然報名參軍(jun) 入伍,成了原沈陽軍(jun) 區雷鋒紀念館的一名講解員。在紀念館內(nei) 雷鋒的塑像前,喬(qiao) 婷嬌暗下決(jue) 心:“要把講雷鋒、學雷鋒、做雷鋒作為(wei) 自己的人生追求,沿著雷鋒的足跡前行。”
為(wei) 當好講解員,喬(qiao) 婷嬌認真了解紀念館裏的600餘(yu) 件文物,感悟每張照片背後的故事,把1萬(wan) 多字的解說稿記在心裏,同事們(men) 都誇她“一口清、問不倒”。喬(qiao) 婷嬌退伍後,始終堅持著傳(chuan) 承雷鋒精神。2019年,喬(qiao) 婷嬌回到了雷鋒精神的發祥地——撫順,在撫順雷鋒學院承擔對外聯絡工作,她說:“希望能更好地整合相關(guan) 資源、平台,為(wei) 新時代學雷鋒出一份力,把雷鋒精神弘揚好。”
2021年11月,喬(qiao) 安山家庭被全國婦聯推選為(wei) 全國最美家庭。喬(qiao) 婷嬌說:“雷鋒精神就是我們(men) 的‘傳(chuan) 家寶’,感謝婦聯對我們(men) 家庭的認可,我們(men) 會(hui) 繼續努力,把雷鋒爺爺的精神代代傳(chuan) 承下去。”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