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鎮沅縣:找準增收門路 帶領鄉親致富
原標題:雲(yun) 南省鎮沅縣出台多方麵支持政策,幫鄉(xiang) 土人才——找準增收門路 帶領鄉(xiang) 親(qin) 致富
核心閱讀
近年來,雲(yun) 南省鎮沅縣通過摸底調查,建立起鄉(xiang) 土人才信息庫,提供多項政策,加強技能培訓,支持長遠發展,讓鄉(xiang) 土人才充分發揮作用,帶動村民致富。
初夏時節,位於(yu) 雲(yun) 南省鎮沅縣猛大鎮的鎮沅桂花甲生物產(chan) 業(ye) 有限公司林下藥材種植基地,在一棵挺拔的雲(yun) 南鬆下,公司負責人宋偉(wei) 正在展示他剛剛挖出的滇重樓根部,稱其為(wei) 藏在深山中的“寶貝”。
宋偉(wei) 早年外出打拚,前幾年回鄉(xiang) 後瞄準林下中藥材種植產(chan) 業(ye) ,如今已是十裏八村有名的致富帶頭人。
像宋偉(wei) 這樣的返鄉(xiang) 創業(ye) 人才,也是鎮沅縣的“寶貝”。近年來,鎮沅縣通過摸底調查,建立起鄉(xiang) 土人才信息庫,讓鄉(xiang) 土人才充分發揮作用,帶動村民致富,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分門別類,建立人才信息庫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是關(guan) 鍵。”鎮沅縣人社局局長饒萍深知這個(ge) 道理。但農(nong) 村人才本就短缺,真要破解這個(ge) 難題,並不容易。
從(cong) 2019年底開始,鎮沅縣在征求個(ge) 人意願的基礎上,由村裏報送本村的鄉(xiang) 土人才。“報送的人才有3個(ge) 條件:要有一技之長,有上進心,且受村民認可。”饒萍說,村裏報送的鄉(xiang) 土人才,鄉(xiang) 鎮篩選一道,縣裏再擇優(you) 篩選,分門別類建立鄉(xiang) 土人才信息庫。
經過層層篩選,鎮沅縣共有1.5萬(wan) 多名鄉(xiang) 土人才入庫。他們(men) 中既有能工巧匠,也有致富能人,雖大多不是高學曆,做的事業(ye) 不是“高精尖”,但個(ge) 個(ge) 身懷絕活。
當地對鄉(xiang) 土人才按技能類別分類,共分20多個(ge) 大類,50多個(ge) 小類,實行動態管理。類別中,人數少的如竹編,有三四十人;多的如製作黑古陶,有100多人。
“信息庫建立後,按照技術嫻熟程度和已取得的成績,我們(men) 又把鄉(xiang) 土人才劃分為(wei) 致富帶頭人和需要技能培訓的人。”饒萍說,鎮沅縣通過選人與(yu) 育人結合,不斷提升鄉(xiang) 土人才整體(ti) 素質和帶動能力。
拿黑古陶來說,它是鎮沅的一種民間工藝,在傳(chuan) 統古陶工藝和造型的基礎上,吸取現代陶瓷工藝精華。“對製作黑古陶的手藝人來說,以前製陶隻是養(yang) 家糊口,這幾年縣裏打造黑古陶品牌,吸納上百名懂製陶技藝的人進入鄉(xiang) 土人才信息庫。”饒萍說,被吸納進鄉(xiang) 土人才信息庫後,手藝人把更多精力放到黑古陶製作上,有的還成為(wei) 技藝大師,跟著縣裏相關(guan) 部門的工作人員進入各個(ge) 展會(hui) ,宣傳(chuan) 家鄉(xiang) 的民族文化品牌。得益於(yu) 這些鄉(xiang) 土人才,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老百姓開始學習(xi) 黑古陶製作,黑古陶作為(wei) 當地最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旅遊產(chan) 品,遠銷海內(nei) 外。
培訓技術,增強致富本領
宋偉(wei) 就是村裏推選出來的鄉(xiang) 土人才之一。2015年以前,宋偉(wei) 在外打工,後來回到家鄉(xiang) ,投入資金和技術成立公司,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產(chan) 業(ye) 。目前公司基地種植中藥材1500多畝(mu) ,品種包括滇重樓、滇黃精、龍膽草、白芨等。為(wei) 響應綠色發展要求,公司的中藥材選擇有機種植,目前680多畝(mu) 滇黃精已通過有機認證。“我們(men) 不打農(nong) 藥、不施化肥,土壤定期檢測。”宋偉(wei) 說。
公司發展蒸蒸日上,宋偉(wei) 沒忘了村裏的鄉(xiang) 親(qin) ,他多次組織農(nong) 戶參加中藥材規範化種植技術等相關(guan) 技能培訓,讓越來越多的人掌握林下中藥材種植和初加工技術。目前,公司已帶動100多戶村民種植中藥材,拓寬了他們(men) 的致富路。與(yu) 此同時,公司廣泛吸納村民就業(ye) ,近兩(liang) 年每年用工達4000人次,村民們(men) 就近務工,又是一筆收入。
幾十公裏外的古城鎮古城村,驕陽如火,看著一棵棵芒果樹長勢正好,李榮樂(le) 開了花。
多年前,李榮在外打工,吃了不少苦,可工資依舊不多。2014年,聽說鄰縣種植芒果致富,他和妻子考察後決(jue) 定回鄉(xiang) 種芒果。可兩(liang) 口子不懂種植技術,各個(ge) 環節都得請人來做,比如芒果嫁接,就得從(cong) 鄰縣高薪請人過來。
口袋隻出不進,兩(liang) 口子心裏十分苦惱。咋辦?聽說縣裏的農(nong) 民技術學校每年會(hui) 舉(ju) 辦果樹栽培技術培訓,李榮選擇請專(zhuan) 家到自家果園上實訓課。
經過專(zhuan) 家悉心指導,手腳勤快、虛心好學的李榮,在去年自家芒果剛進入掛果期時,就賺了近6萬(wan) 元。在他的帶動下,古城村成為(wei) 全縣晚熟芒果種植大村,共種植晚熟芒果480多畝(mu) 。
既掌握種植技術,又願意帶著村民一起致富的宋偉(wei) 和李榮被各自村裏推選為(wei) 鄉(xiang) 土人才,還被歸入鄉(xiang) 村致富帶頭人的行列,進一步帶動周邊群眾(zhong) 增收。
出台政策,支持長遠發展
讓鄉(xiang) 土人才更好帶著村民致富,關(guan) 鍵是要有支持其長遠發展的好政策。饒萍說,成為(wei) 鄉(xiang) 村致富帶頭人的,可享受政府貼息貸款等政策,幫助其擴大產(chan) 業(ye) ;對發展思路不明確,但一心想發展的其他鄉(xiang) 土人才,當地對其加強技能培訓。
楊瑞堂今年30多歲,來自鎮沅縣古城鎮,先後在縣裏的農(nong) 民技術學校培訓兩(liang) 次,第一次學電焊,第二次學汽車修理,培訓過程中吃住全部免費。後來,他依靠政府貼息貸款,在縣城開了一家汽車修理鋪。最近通過動態管理,楊瑞堂也被納入鄉(xiang) 土人才信息庫。
對於(yu) 楊瑞堂這樣的鄉(xiang) 土人才,技能培訓結束後,縣人社部門會(hui) 持續進行後續跟蹤,了解其發展中遇到的困難,並想辦法幫忙解決(jue) 。
近年來,鎮沅縣從(cong) “選才、留才、育才”長效機製上下功夫,種下鄉(xiang) 村人才“金種子”。2020年至今,當地先後進行農(nong) 村實用技術培訓約13萬(wan) 人次。經過培訓,這些人正在全縣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進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被納入鄉(xiang) 土人才信息庫後,宋偉(wei) 有了新的煩惱。“我知識儲(chu) 備量不夠,有時和客戶溝通,老是感覺跟不上節奏。”他說自己想在這方麵加強一下。
這樣的需求點在鄉(xiang) 土人才中不少。“我們(men) 與(yu) 普洱學院建立產(chan) 教融合人才培養(yang) 基地,成立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學院,打通了中等職業(ye) 教育與(yu) 高等教育通道,實現勞動力學曆層次和技術技能水平‘雙提升’,填補了農(nong) 民教育無學校的空白,推動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農(nong) 民素質提升工作再上新台階。”饒萍說。
走進位於(yu) 鎮沅縣城的普洱學院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學院,教學樓裏,來自各個(ge) 鄉(xiang) 鎮的學員正在進行實訓。“有了普洱學院新型職業(ye) 農(nong) 民學院,我們(men) 不用出遠門,既能學基礎知識,還能學專(zhuan) 業(ye) 技術。”培訓學員周忠強說。
“我們(men) 接下來會(hui) 製定一對一培養(yang) 方案,將合適的鄉(xiang) 土人才發展培養(yang) 為(wei) 黨(dang) 員、村幹部、創業(ye) 領軍(jun) 人等,全麵發揮人才作用,服務經濟社會(hui) 發展。”饒萍說。(楊文明 程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