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廣州鐵路博物館對外開放 回望華南鐵路百年風雨

發布時間:2022-05-19 10:33: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吳春燕 光明日報通訊員 曾勇 方傑

  “這個(ge) 大型銅鑄浮雕名為(wei) 先行之路,正中間是國產(chan) 建設型蒸汽機車的動力輪原件,左邊是張之洞創建漢陽鐵廠……”珠江之濱,白鵝潭畔。一幢掩映在老榕樹下,二層樓高、米黃色外牆的曆史建築物中,講解員覃瑤正在向觀眾(zhong) 娓娓講述廣州鐵路的百年征程。

  5月18日,適逢國際博物館日,覃瑤所在的廣州鐵路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該館前身為(wei) 老廣州南站的貨倉(cang) ,更早的時候是粵漢鐵路的南端起點—黃沙車站。1896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和四品京堂候補盛宣懷聯名上書(shu) 清政府,議築粵漢鐵路,由此拉開了南粵鐵路曆史序幕。

  據史料記載,1907年7月,黃沙車站建成通車,經營客貨綜合運輸業(ye) 務。黃沙車站當年也是商辦粵漢鐵路總公司所在地,“中國鐵路之父”詹天佑曾於(yu) 1911年至1912年在此辦公。

  1946年12月,因粵漢鐵路客運改站,黃沙車站客運業(ye) 務移至大沙頭站,黃沙車站更名廣州南站,成為(wei) 當時廣東(dong) 最大的編組站和貨運站。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州南站除了辦理貨運及水陸聯運外,還兼辦粵漢鐵路的列車編組。

  1970年,編組任務移交到廣州北站,該站成為(wei) 一個(ge) 純貨運車站。到20世紀90年代,廣州南站一度成為(wei) 全國水陸兼備、站港合一的特大型綜合性貨運站,擁有專(zhuan) 用碼頭港岸線842米,可停泊3000噸以下船隻,有近十年的年均貨物吞吐量達525萬(wan) 噸,年均運輸收入近2億(yi) 元,對繁榮廣州經濟發揮了積極作用。

  2005年6月,因城市發展規劃需要,廣州南站關(guan) 閉,正式退出曆史舞台。

  江水潺潺,歲月悠悠。黃沙車站曆經百年風雨變遷,有著輝煌的曆史,它是廣州鐵路發展史的縮影,也見證了南粵大地當時發達的工商業(ye) 曆史。

  2014年1月26日,廣州市將黃沙車站舊址遺存的帶站台倉(cang) 庫建築認定為(wei) 廣州市曆史建築。為(wei) 保護和利用好這一曆史文化遺產(chan) ,傳(chuan) 承鐵路優(you) 良傳(chuan) 統、弘揚鐵路優(you) 秀文化,開展愛黨(dang) 愛國愛路教育,中國鐵路廣州局集團有限公司自2011年3月起籌建廣州鐵路博物館。

  博物館在中國工程院院士何鏡堂團隊的改造設計下,最大限度保留荔灣西關(guan) 文化和貨倉(cang) 外觀,結合現代建築設計理念,精心打造出集觀賞、休閑、體(ti) 驗為(wei) 一體(ti) 的鐵路曆史文化場館。它臨(lin) 水而建,從(cong) 空中俯瞰,呈“八”字形,似一隻巨鵬欲展翅飛翔。占地麵積28950平方米,是華南地區最大的鐵路博物館。其中,室外麵積18489平方米,建築麵積10461平方米,設室外展區、兩(liang) 個(ge) 室內(nei) 展館以及商業(ye) 服務區。室內(nei) 展館現有藏品4000餘(yu) 件,展示1390件。

  1號館由5個(ge) 展廳組成,展現廣州鐵路百年曆史;2號館展出鐵路工業(ye) 遺產(chan) 和鐵路老物件;露天展區主要展示部分機車、車輛、線路、信號等鐵路設備。

  廣州鐵路博物館副館長陳誌雄介紹,這4000多件藏品,絕大多數是由鐵路單位、鐵路職工或家屬以及社會(hui) 熱心人士捐贈的。博物館的建成離不開社會(hui) 各界的守護者、誌願者,尤其是老鐵路人的熱心參與(yu) 。

  走進1號展館,5個(ge) 展廳串成了一條厚重的“時間軸線”。對話曆史,撫往思今,南粵鐵路跌宕起伏、波瀾壯闊的曆史畫卷向觀眾(zhong) 徐徐展開。

  “艱辛曆程”展廳主要通過展示粵漢鐵路蒸汽機車模型、收股執照、界碑和廣九鐵路華段修建的股息債(zhai) 券等物,講述廣州鐵路建設的開端,以及民族危亡時期,鐵路工人展開革命鬥爭(zheng) 的艱辛曆程。而作為(wei) 鎮館之寶,國家一級文物“飛輪”路徽,則飽含著鐵路人對鐵路事業(ye) 騰飛的美好願景。

  “新生之路”展廳主要介紹從(cong) 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廣州鐵路的發展經曆,主要展示鐵路人頑強對抗國民黨(dang) 反動派的瘋狂破壞,積極搶修鐵路的可貴精神,講述在“抗美援朝 保家衛國”的偉(wei) 大鬥爭(zheng) 中,鐵路擔負戰略重任,為(wei) 黨(dang) 和國家作出巨大貢獻的英勇事跡。

  “開拓先行”展廳主要展現廣州鐵路局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勇當鐵路改革的“排頭兵”、先行先試的“試驗田”,為(wei) 中國鐵路改革不斷探索新路。

  “高鐵時代”和“繼往開來”兩(liang) 個(ge) 展廳,則主要展示了粵湘瓊高鐵迅猛發展,15萬(wan) 廣鐵人不斷開創、探索、鑽研,勠力同心搭建“一帶一路”國際貨運大通道的進程。從(cong) “速度之變”“路網之變”“裝備之變”“服務之變”中感受鐵路跨入新時代。

  在露天展館中,建設型蒸汽機車、綠皮硬座車廂、鐵路道口,這些是列車廣場裏最具人氣的展品;42米窄軌長廊、鋪滿曆年開行列車方向牌的色彩斑斕的展示牆以及擁有大門外觀,有拱門、飄窗等複古設計複原的黃沙車站外觀等,都讓人沉浸其中,來一場與(yu) 鐵路的時空對話,感知鐵路曆史的深厚與(yu) 博大。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