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觀平: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作用——兼談破除對“全國統一大市場”的認識誤區
中央提出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後,有聲音認為(wei) ,建設統一大市場意味著中央收權,是重回計劃經濟老路,這是對統一大市場的極大誤解。統一大市場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的重要一步,目的是要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約束政府對市場的不當幹預。
市場經濟的一大魅力是促進分工、提升效率,進而推動經濟增長。經濟學史上有一個(ge) 鉛筆的故事,一支普通鉛筆的生產(chan) 銷售看似簡單,但正是由於(yu) 成千上萬(wan) 的人細化分工,降低了成本,形成了規模市場。統一大市場正是要發揮市場經濟這一優(you) 勢,使產(chan) 業(ye) 規模優(you) 勢和集聚效應得以充分顯現。
中國有14億(yi) 多人口,具有形成超大規模市場的潛力。黨(dang) 的十四大首次明確建立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並提出要建立開放統一的市場經濟。當前,全球疫情、烏(wu) 克蘭(lan) 危機和一些經濟體(ti) 的逆全球化政策使國際貿易不確定性增加。在此情況下,統一的超大規模市場可以成為(wei) 經濟的強有力支撐,對構建以國內(nei) 大循環為(wei) 主體(ti) 、國內(nei) 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具有戰略意義(yi) 。
但是,一些地方保護和區域壁壘仍或明或暗存在。有的地方不考慮自身比較優(you) 勢,盲目進行低水平重複建設,形成過度同質競爭(zheng) ,甚至以“內(nei) 循環”名義(yi) 搞地區封鎖。這些行為(wei) ,本質上都是地方行政力量對市場的不當幹預,是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需要破除的壁壘。
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市場經濟脫胎於(yu) 計劃經濟,在實際運行中,政府和市場的邊界常難以界定,可能存在某種程度的缺位或越位。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核心就是要充分發揮有效市場和有為(wei) 政府的作用。要做到這一點,需堅持市場化、法治化原則,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jue) 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強化競爭(zheng) 政策基礎地位,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同時,統一大市場還應兼顧對外開放和對內(nei) 開放,是一個(ge) 開放係統,這也與(yu) 計劃經濟大不相同。數據顯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出口額年均增速高達18%,但省際貿易額年均增長卻僅(jin) 有4.8%。因此,未來在繼續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同時,應打通國內(nei) 貿易堵點,推動內(nei) 外貿一體(ti) 化。(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金觀平)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