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畫外之象”與“味外之旨”——中國水墨畫的意境之美

發布時間:2022-05-20 15:1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戴靜怡(首都師大美術學院博士研究生)

  水墨畫是我國傳(chuan) 統藝術中極具代表性的藝術樣式,通過水與(yu) 墨的完美融合,根據不同比例的調配,呈現出濃、淡、幹、濕、焦的氤氳效果。水墨之濃淡決(jue) 定了畫麵的層次,雖無多種顏色,亦呈現出多樣的色階變化。濃墨使山體(ti) 渾厚蒼勁,淡墨令水麵澄澈透明,藝通大道,變化萬(wan) 千。水墨畫通過化繁為(wei) 簡,以有限的筆墨,闡釋出中國美學無窮的意境空間。

  中國水墨畫的發展伴隨著社會(hui) 變遷和文化演變,至今已有千餘(yu) 年的曆史,具有深遠的文化內(nei) 涵,形成了完備的美學體(ti) 係。

  戰國時期,我國水墨畫就已初具雛形,出現了線描為(wei) 主,輔以設色的人物畫像。至魏晉南北朝,大量的美學思想與(yu) 繪畫理論開始成熟,顧愷之、謝赫等人的繪畫理論著作為(wei) 水墨畫進一步發展提供了支持,尤其是謝赫在《古畫品錄》中提出了“六法”,如“氣韻生動”“骨法用筆”“經營位置”等理論,都為(wei) 後續中國水墨畫的創作和品鑒確定了可以參考學習(xi) 的規範。

  至唐代,水墨畫的發展來到了高峰,湧現出為(wei) 數眾(zhong) 多的繪畫藝術家,吳道子、王維等人在繪畫技法及理論上都有突破。吳道子以被後世譽為(wei) “吳帶當風”的獨特筆法,為(wei) 水墨畫中的筆墨技法探索了新的表現形式。王維則在《畫山水訣》中說:“夫畫道之中,水墨為(wei) 上,肇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肯定了水墨畫在中國繪畫中的地位,並在前人已有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求索,以濃淡墨色表現色彩的變化,使黑、白、灰可以純粹且有力地表現畫麵層次,發展並完善了水墨畫的技法。

  五代時期,以“荊、關(guan) 、董、巨”為(wei) 代表的南北兩(liang) 派山水畫家,進一步鞏固了水墨畫在中國畫中的主流地位。隨著經濟的發展,水墨畫在宋代的發展也進入了興(xing) 盛的階段。上至統治者,下至百姓都喜愛繪畫,皇家畫院的設立,市井繪畫的繁榮,使宋代畫壇人才濟濟,蘇軾、米芾父子、梁楷等人,共同促成了水墨畫的持續演進。

  元明清時期,水墨畫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藝術創作異彩紛呈,從(cong) “元四家”到“吳門四家”,再到八大山人等,共同譜寫(xie) 了中國水墨畫的續章。千餘(yu) 年間,無數的繪畫藝術家用卓越的筆墨技法,豐(feng) 富的繪畫理論,在山水、人物、花鳥等不同畫科中一起構建了中國水墨畫脈絡,並在不斷演變中發展傳(chuan) 承至今。

  水墨畫中的意境是一個(ge) 值得關(guan) 注的話題。“意境”最早來源於(yu) 我國詩歌總集《詩經》中的“興(xing) ”,原是詩歌的一種修辭手法,意指詩人通過描繪客觀形象,抒發內(nei) 心情感,使人回味無窮。到了唐代,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首次提出“意境”。後來司空圖提出的“思與(yu) 境偕”將“意境”引入美學範疇。王國維的“境界說”確立了意境在美學中的重要地位。

  中國的藝術創作向來追求“味外之旨”。在水墨畫中,對意境的追求更別有深意。意境是水墨畫與(yu) 其他畫種,尤其是西方繪畫的本質區別之一。唐代張璪提出了著名的“師造化”理論,它既非簡單的描摹自然,也非忽略客觀真相,而是將二者相互滲透,達到情與(yu) 景匯的藝術效果。在水墨畫中,意境是核心的美學追求,無論是山水、人物,還是花鳥,都講求將無形的思想感情融入有形的物象中,達到以情入景、借景抒情的境界。

  水墨畫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之美。中國水墨畫以毛筆、墨、宣紙為(wei) 工具,於(yu) 水墨相調之中產(chan) 生變化,筆墨語言至關(guan) 重要。筆法有平、圓、留、變、重等變化,墨也分濃、淡、破、焦等區別,通過不同的作畫技巧,能產(chan) 生渾厚、通透、輕薄、整齊、淩亂(luan) 等多種畫麵效果,從(cong) 而引發蒼勁、老辣、柔美、樸拙等多種審美體(ti) 驗。這是十分巧妙的變化,也是水墨畫所獨有的美感。在水墨畫中,通過筆墨技法,將所描繪對象的神韻刻畫得淋漓盡致,達到氣韻生動的境地。南宋時期畫家梁楷為(wei) 其中代表之一。梁楷是南宋時期的院體(ti) 畫家,但他的藝術追求有別於(yu) 普通院體(ti) 風格,常以潑墨減筆的手法描繪,尤擅人物畫。在其代表作品《潑墨仙人圖》中,梁楷以曠達的筆墨、誇張的人物造型刻畫了一位仙人的形象。畫麵中的“仙人”大敞著衣襟,露出胸腹,麵部的五官擠作一團,額頭卻十分寬大,下巴蓄滿胡子,憨態可掬。整個(ge) 形象顯得戲謔、脫俗而自由。作者以洗練的線條進行勾勒,後輔以大筆側(ce) 鋒描畫,在用墨上變化多姿。人物近處的肩部為(wei) 濃墨的“黑”,上衣袖子部分為(wei) 淡墨,褲子為(wei) 濃淡之間的“灰”,而人物麵部、腹部皆為(wei) 沒有用墨的“白”,這樣的濃淡變化,使整個(ge) 畫麵層次豐(feng) 富,人物生動出彩。梁楷將筆墨變化之妙作為(wei) 其藝術表現的根本特征,以不拘泥於(yu) 陳法的創作在水墨畫中達到以筆墨傳(chuan) 神的效果,為(wei) 後世大寫(xie) 意水墨畫奠定了基礎。

  筆墨,是水墨畫的本質語言,它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變化萬(wan) 千的形式,凝聚著水墨畫和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獨有的精神內(nei) 涵。通過一筆一墨,搭建畫家精神與(yu) 客觀物象之間的橋梁,為(wei) 水墨畫中的意境之美提供了生長的沃土。

  在中國的書(shu) 法、繪畫中,還有“計白當黑”的美學要求,意指將畫麵的虛處當作實處一樣去安排布置,雖無著墨,亦能成為(wei) 整體(ti) 的重要組成部分。清代華琳在其繪畫理論著作《南宗抉秘》中說,“夫此白本筆墨所不及,能令為(wei) 畫中之白,並非紙素之白,乃為(wei) 有情,否則畫無生趣矣”。可見畫麵中的留白與(yu) 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是密不可分的。水墨畫創作中的“留白”亦是構成作品意境的表達方式,在物的表象之外,傳(chuan) 達更深層次的精神韻味。南宋四家之一的馬遠,便將“留白”這一手法發揮至很高水平。《寒江獨釣圖》是馬遠的代表作品之一,畫中描繪了一位高隱的漁父,獨自坐在一葉小舟上,手中的釣竿垂至江麵。畫麵其餘(yu) 部分皆以空白表現,大膽地將人物放置於(yu) 水麵中心,使觀者在這大片的留白中真正體(ti) 味到“孤舟”的遼闊空曠之感。可以直接看到的是釣魚的老翁,但稍加回味,其中便有無盡遼遠的詩意湧出。這便是水墨畫中的“畫外之象”與(yu) “味外之旨”。畫中的漁夫及扁舟為(wei) 實,空茫的背景為(wei) 虛,通過留白,突出了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這樣的內(nei) 涵正是中國美學的獨特追求,是將情匯於(yu) 景的高度表現,是看似簡淡,實際蘊含著豐(feng) 富意境的美學符號。

  禪道思想也影響著中國水墨畫的意境之美。禪宗是融合了中國本土的老莊思想與(yu) 印度佛學的產(chan) 物,受到許多文人隱士的推崇。其中的“明心見性”“發明本心”等思想都與(yu) 文人隱士的追求相吻合,不僅(jin) 反映在他們(men) 的人生哲學上,也隱含在他們(men) 的創作中。水墨畫所追求的“象外之象”,正是禪意的體(ti) 現。元代社會(hui) 動蕩,文人畫家多隱居山林,在與(yu) 自然親(qin) 密接觸間修習(xi) 禪宗,他們(men) 的作品所傳(chuan) 達的意境也多受禪道影響,表現出簡淡、脫俗、自娛的傾(qing) 向。如元四家中的倪瓚,作畫以自娛標榜,稱“仆之所謂畫者,逸筆草草,聊以自娛耳”。其代表作品《漁莊秋霽圖》,畫麵十分簡淡,近處幾株樹木屹立,中景以留白的形式描繪了平靜的湖麵,遠處寥寥幾筆帶過遠山,整幅畫麵寧靜之至,仿佛一處荒無人煙的世外之地,傳(chuan) 達了倪瓚簡淡安逸的思想境界。這種意境正是其在參禪悟道中所領會(hui) 的,他所呈現的是一個(ge) 自然、平淡的世界,體(ti) 現了禪宗思想中幽靜遼遠的意境。禪道思想對傳(chuan) 統水墨畫的影響在於(yu) 精神,畫家體(ti) 悟修習(xi) 禪道,無形中將自己的人生追求、哲學思考賦予到藝術創作中,為(wei) 水墨畫的意境之美增添了更具深度的思考及內(nei) 涵。

  水墨畫作為(wei) 我國傳(chuan) 統繪畫藝術,在千餘(yu) 年的曆史流脈中,成為(wei) 中華民族獨有的美學領域,而其本質的藝術追求之一便是意境美的營造。水墨畫通過筆墨技法的傳(chuan) 神,畫麵留白的虛實相生,禪道詩情的思想領悟,將畫家的精神世界與(yu) 客觀物象相結合,在創作中尋求統一,達到言不盡意、立象以盡意的美學境界,給予觀者無窮的想象空間。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