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保過”,不管真假都要嚴打
作者:李一陵
日前,2022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調劑服務係統正式關(guan) 閉,這也意味著今年的考研大戰塵埃落定。2022年考研報名人數同比增長23%,達到457萬(wan) 人,最終能夠上岸的人不過100來萬(wan) ,四分之三的考生要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重新作出選擇。而對於(yu) 一部分考生來說,他們(men) 不僅(jin) 失去了讀研的機會(hui) ,而且還陷入各種考研機構精心營造的騙局之中,損失了錢財,少則幾千,多則幾萬(wan) 、十幾萬(wan) 。
近年來,一批利用研究生考試中考生信息盲點和焦慮的心理,打著“調劑保錄”名號的機構應運而生。這些調劑培訓機構以“內(nei) 部信息”為(wei) 誘餌,以“保過”為(wei) 承諾,牢牢拿捏考生的七寸,一路牽製考生走完這最後一公裏。市麵上的考研調劑服務五花八門,從(cong) 幾百元的調劑信息整理,到幾千元的調劑一對一擇校指導,再到幾萬(wan) 元甚至十幾萬(wan) 元的“保過”,應有盡有。最後,一些“入坑”的考生發現不但無學可上,還麵臨(lin) 退款難、維權難的境遇。在黑貓投訴平台,關(guan) 於(yu) “考研”的投訴有5167個(ge) 匹配結果,關(guan) 於(yu) “保過退費”的投訴一共1676個(ge) 。
在考研報考人數迅猛增長,複試分數線水漲船高的當下,考生的焦慮、焦急完全可以理解。院校調劑給失利的考生一個(ge) 機會(hui) ,能否抓住這個(ge) 機會(hui) ,相當關(guan) 鍵。各個(ge) 院校每年的調劑時間、名額和標準都不確定,這就導致不同考生之間存在著信息差。抓住這個(ge) 機會(hui) ,不僅(jin) 是對考生成績和水平的考驗,同樣是對考生的信息搜集和整理能力的考驗,甚至可以說,某種程度上後者的能力更顯重要。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各類考研服務項目應運而生,讓一批又一批病急亂(luan) 投醫的考生跳入坑裏。
但實際上,各種以“暗箱操作”“內(nei) 部信息”為(wei) 誘餌的保過服務,不管是“一對一”還是“一對多”,大多是一種障眼法、安慰劑。考生隻要用心搜集、整理相關(guan) 院校公開的調劑信息,按照流程參與(yu) 複試、進行調劑,隻要成績達到要求就有機會(hui) 被錄取。而所謂的“內(nei) 部消息”“暗箱操作”多數情況下並不能發揮作用,考研培訓賭的就是一個(ge) 概率。而且,如果背後真有培訓機構或個(ge) 人利用非正當的行賄手段去做了相關(guan) 的“內(nei) 部疏通”工作,那這也屬於(yu) 涉考違法犯罪活動,一旦發現和查實,嚴(yan) 重的要承擔刑事責任。
隨著考研熱不斷升溫,一些考試培訓機構打著所謂“保錄包過”等旗號進行“助考”活動更加頻繁,入坑的考生越來越多。考生一味相信這些“保過”承諾,把命運的選擇權交給這些唯利是圖的機構,不僅(jin) 可能損失錢財,陷入維權難困境,而且可能錯過錄取機會(hui) ,得不償(chang) 失。
研究生招生考試是國家選拔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考試,隨著製度的不斷完善,暗箱操作的空間越來越小,考生一方麵不要低估了國家重要考試選拔製度的剛性,另一方麵也要堅持誠信底線,不要抱有僥(jiao) 幸心理。要堅持走正道,通過正規合法途徑和自身的努力來實現考研夢,而不是試圖通過歪門邪道去實現目標。否則,可能賠了夫人又折兵。
以“保過”承諾吸引考生,背後可能涉及多項違法犯罪行為(wei) 。如果“保過”承諾為(wei) 假,那麽(me) 涉及虛假宣傳(chuan) 、詐騙,如果暗箱操作為(wei) 真,那就涉及行賄受賄,是典型的涉考違法犯罪。不管真假,都要求加大執法打擊力度,加大對相關(guan) 平台和相關(guan) 機構的打擊力度,維護研究生招考的嚴(yan) 肅性,守住考試公平底線,維護考生的合法權益。(李一陵)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