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時政

重新思考本科教育定位

發布時間:2022-05-24 10:22: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思想匯】

  作者:閻光才(華東(dong) 師範大學教授)

  編者按

  在當代高等教育體(ti) 係中,本科層次教育的定位頗為(wei) 尷尬:它指向更為(wei) 專(zhuan) 業(ye) 化的研究生教育,但又不是完全的升學教育;為(wei) 社會(hui) 各行業(ye) 輸送人才,但又難以與(yu) 社會(hui) 產(chan) 業(ye) 需求有機銜接。當高等教育進入大眾(zhong) 化特別是普及化階段,由這種模糊定位帶來的困擾日漸增多,圍繞應當注重學術性還是應用性抑或職業(ye) 性、培養(yang) 通才還是專(zhuan) 才等話題,更是聚訟紛紜。本科教育定位之困的原因,究其根本,既有規模擴張後高校學科專(zhuan) 業(ye) 以及課程結構相對穩定與(yu) 學生需求多樣化和個(ge) 性化之間的內(nei) 在矛盾,更有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素質結構要求不斷變化帶來的壓力。這種內(nei) 外交困,為(wei) 這一最為(wei) 傳(chuan) 統的高等教育層次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為(wei) 此,以當前傳(chuan) 統本科教育為(wei) 研究對象,回溯來龍去脈,審視它麵臨(lin) 的眾(zhong) 多難點和問題,對於(yu) 我們(men) 預判其未來發展路徑與(yu) 改革取向,具有重要的理論價(jia) 值與(yu) 現實意義(yi) 。

   學科與(yu) 專(zhuan) 業(ye) 是本科教育的核心概念

  概括而言,學科不僅(jin) 是一種分門別類的知識體(ti) 係,而且表現為(wei) 特定知識領域的人才規訓製度,本科專(zhuan) 業(ye) 的建設則離不開指向社會(hui) 特定職業(ye) 的人才培養(yang) 方案與(yu) 課程體(ti) 係。通常而言,學科與(yu) 專(zhuan) 業(ye) 間的關(guan) 係體(ti) 現為(wei) :專(zhuan) 業(ye) 一般有其明確的目標指向,對人才素養(yang) 與(yu) 能力結構提出具體(ti) 要求,學科則是作為(wei) 專(zhuan) 業(ye) 的知識與(yu) 智力源頭,以課程的供給、組織和實施來達成要求。因此,學科與(yu) 專(zhuan) 業(ye) 並非對應關(guan) 係,更不存在概念上的上下位關(guan) 係。就曆史角度而言,盡管傳(chuan) 統注重學術訓練、以培養(yang) 學術接班人為(wei) 指向的某些本科專(zhuan) 業(ye) ——在此不妨稱之為(wei) 學科化專(zhuan) 業(ye) ,與(yu) 特定學科之間存在更強的關(guan) 聯性,但即使如此,專(zhuan) 業(ye) 較之於(yu) 學科往往仍是廣度有餘(yu) 而深度不足。至於(yu) 近代以來大量湧現的帶有應用取向的本科專(zhuan) 業(ye) ,譬如農(nong) 科與(yu) 工科類專(zhuan) 業(ye) ,雖然其演化過程也體(ti) 現了一種學科化軌跡,但它們(men) 所涉及的知識遠遠超出了特定學科邊界,更多體(ti) 現了多學科與(yu) 跨學科特征。

  總之,由於(yu) 本科專(zhuan) 業(ye) 體(ti) 現了學科知識內(nei) 部生長與(yu) 社會(hui) 職業(ye) 流變的雙重邏輯,因此,不僅(jin) 它的內(nei) 涵始終處於(yu) 變動不居的狀態,而且,其存續或式微、擴張或縮減、去舊或換新,都取決(jue) 於(yu) 內(nei) 部知識與(yu) 外部職業(ye) 市場的變化。故而,無論是學科還是專(zhuan) 業(ye) 的設置與(yu) 調整,都必須有較強的彈性與(yu) 靈活性。本科專(zhuan) 業(ye) 從(cong) 來就不是一個(ge) 麵麵俱到、包羅萬(wan) 象的封閉體(ti) 係,它不僅(jin) 需要不斷注入外源之水,更需要兼顧學生多樣性的潛質、偏好與(yu) 職業(ye) 規劃。因而,無論是學科專(zhuan) 業(ye) 目錄還是機構內(nei) 部培養(yang) 方案,都不宜過於(yu) 強化其剛性的管理、規範與(yu) 約束作用,而是應始終保持開源與(yu) 可變的狀態。

  “通”與(yu) “專(zhuan) ”是本科教育永恒的話題

  自中世紀大學創設以來,本科層次高等教育大致存在三種形態:中世紀到近代的通才教育,現代的專(zhuan) 業(ye) 教育,當代正在興(xing) 起的偏重職業(ye) 和創業(ye) 的教育取向。三種形態並非簡單的替代關(guan) 係,更不是互斥關(guan) 係,後者往往是對前者的批判性選擇和繼承。

  在本科層次高等教育相對稀缺的時代,無論是通專(zhuan) 結合還是以專(zhuan) 為(wei) 主的培養(yang) 模式,都較少關(guan) 注就業(ye) 與(yu) 創業(ye) 議題。然而,勞動力市場中傳(chuan) 統崗位資源的有限性與(yu) 本科生培養(yang) 規模的不斷擴張,撼動了大學原有的精英取向、相對封閉的培養(yang) 模式與(yu) 培養(yang) 體(ti) 係,這也是近些年來世界各國大學對本科畢業(ye) 生可雇傭(yong) 能力予以特別關(guan) 注的主要背景。即便如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如今也越來越重視畢業(ye) 生就業(ye) 創業(ye) 狀態以及對雇主反饋信息的采集,並據此進行專(zhuan) 業(ye) 培養(yang) 方案和課程體(ti) 係的調整。一向偏重學術訓練與(yu) 專(zhuan) 門教育的歐洲綜合性大學,如今對可雇傭(yong) 能力和創業(ye) 能力的培養(yang) 更是青睞有加。

  然而,如何理解可雇傭(yong) 能力?盡管至今還不存在一個(ge) 確切的界定,但人們(men) 對其基本框架有大致的共識,如通用(可遷移)能力/專(zhuan) 門性能力、軟技藝/硬技藝、學術性/技術性/職業(ye) 性技藝,如此等等。不難理解,以上結構框架可謂對所有能力的全覆蓋,它既涉及與(yu) “通”相關(guan) 的寬廣視野、思維能力、創新能力、表達能力、倫(lun) 理判斷、價(jia) 值關(guan) 懷、審美情趣、獨立人格、跨文化理解以及跨學科溝通能力等等,也涉及與(yu) “專(zhuan) ”關(guan) 聯的基礎理論、專(zhuan) 業(ye) 知識與(yu) 技能以及實踐能力等,還涉及很難將其定位於(yu) “通”或“專(zhuan) ”範疇的素質與(yu) 能力,具體(ti) 包括兩(liang) 方麵:一是柔性的品質,如個(ge) 性品格、人際交往與(yu) 相處能力、團隊合作精神、組織領導能力、個(ge) 人意誌力、時間管理能力、抱負與(yu) 事業(ye) 心等等;二是應對各種不同崗位需求的特定技術和技能,此類能力具有高度情境關(guan) 聯性與(yu) 時效性。

  本科教育一般隻是短短四年,充其量可以為(wei) 學生的人生提供必要的“裝備”,而不可能為(wei) 其提供一生無虞的保障。這種“裝備”的功能,顯然不在於(yu) 學生在校期間熟記和掌握大量的知識,因為(wei) 它必將被不斷更新和替代;也不在於(yu) 掌握即時可售的技術,因為(wei) 技術隨時都會(hui) 被淘汰。真正讓學生終身受益的“裝備”,是以理論知識與(yu) 專(zhuan) 業(ye) 實踐為(wei) 媒介的能力和素質,它具有外延的可拓展性和內(nei) 涵的可持續開發性。譬如,經由通識教育所形成的廣博視野、跨領域學習(xi) 能力、獨立人格和批判性思維,通過基礎理科訓練所形成的數理思維與(yu) 分析能力,經由專(zhuan) 業(ye) 教育而形成的關(guan) 於(yu) 特定領域的專(zhuan) 業(ye) 學識和專(zhuan) 業(ye) 能力等。這些素養(yang) 與(yu) 能力的養(yang) 成,固然也可以服務於(yu) 畢業(ye) 生一時生計之需,但其主要指向是長遠生涯發展。故而,隨著時代發展、環境變化,本科教育的“通”不可或缺,而“專(zhuan) ”的口徑則需要更寬。至於(yu) 偏重職業(ye) 和創業(ye) 能力的教育取向,嚴(yan) 格而言,當屬於(yu) 應對學生多樣化發展路徑選擇的一大策略,並非方向轉變與(yu) 範式轉型。

  培養(yang) 方案與(yu) 課程體(ti) 係的剛性與(yu) 彈性

  進入20世紀以來,盡管各國教育模式存在差異,但尊重學生選擇是本科教育變革的總體(ti) 趨勢。相較而言,歐洲與(yu) 我國傳(chuan) 統上更偏重專(zhuan) 業(ye) 教育、製定結構化的培養(yang) 方案,而美國的本科教育培養(yang) 體(ti) 製則在專(zhuan) 業(ye) 轉換、項目類型、通識教育和專(zhuan) 業(ye) 教育的課程選擇、跨學科課程和學位的自由組合等方麵給予學生靈活選擇權,雖然有些淩亂(luan) 無序,但一定程度上實現了高等教育係統與(yu) 外部職業(ye) 市場的有機融合,有利於(yu) 根據市場反饋對培養(yang) 項目、方案、課程體(ti) 係乃至課程內(nei) 容做動態調整,有助於(yu) 個(ge) 體(ti) 個(ge) 性的開掘與(yu) 潛能的發揮。

  相對而言,歐洲以及我國的傳(chuan) 統專(zhuan) 業(ye) 化模式,在培養(yang) 規模有限、職業(ye) 市場相對穩定、競爭(zheng) 性趨弱的環境中,其人才供給與(yu) 需求對接會(hui) 呈現一定的優(you) 勢。然而,一旦就業(ye) 環境發生激烈變動,規模擴張導致就業(ye) 競爭(zheng) 性加劇,這種剛性模式的應對能力便顯得相對局限。應對上述難題的變革路徑是:在全麵充實和豐(feng) 富項目類型、課程資源的前提下,壓縮本科課程要求的學分總量,調整通識與(yu) 專(zhuan) 業(ye) 教育課程結構,尊重學生自主性,強化學生自我責任意識,給予學生更多的專(zhuan) 業(ye) 轉換機會(hui) ,為(wei) 其課程選修、跨學科或跨專(zhuan) 業(ye) 選課、輔修和雙學位項目選擇等留出更大餘(yu) 地。與(yu) 此同時,通過推動職業(ye) 與(yu) 學業(ye) 谘詢事務的製度化、谘詢隊伍的專(zhuan) 業(ye) 化,最大限度避免學生選擇的盲目性,幫助其降低試錯成本。

  高校本科教與(yu) 學過程中的理想與(yu) 現實難題

  近年來,圍繞教學學術、“以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等理念進行的理論探索和教學改革實踐,在很大程度上豐(feng) 富了我國高校教學形式和方法,促進了各種技術和工具尤其是線上教學的廣泛應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學生對課程與(yu) 課堂教學的參與(yu) 度,但與(yu) 此同時,我們(men) 需要對其間存在的一些問題保持必要的警覺。

  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已成不可逆轉的趨勢,但我們(men) 對教育技術運用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風險必須有所警惕。譬如,信息多且雜引起的觀念混亂(luan) ;虛擬空間“替代”真實世界導致的是非難辨;知識呈現越來越便利,使得學習(xi) 過程流於(yu) 膚淺,缺乏試錯性的思維訓練與(yu) 經驗求證;教學中的材料使用與(yu) 傳(chuan) 播存在知識產(chan) 權風險;教學過程中的個(ge) 人行蹤捕捉、信息采集等有侵犯師生隱私之嫌,如此等等。因此,對於(yu) 本科教育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使用,我們(men) 應更多地加以審視和反思,從(cong) 嗬護人的尊嚴(yan) 、尊重個(ge) 體(ti) 權利、提升學生數字素養(yang) 等方麵,審慎合理地利用。

  “以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的理念由來已久,隨著近年來認知科學取得的進展,這一理念在高等教育領域頗受青睞。然而,任何理論都不能簡單移植,作為(wei) 指導實踐的通則。學生個(ge) 體(ti) 經曆、興(xing) 趣、偏好和潛質千差萬(wan) 別,不同學科知識屬性殊異,加之班級規模的大小,教師個(ge) 人風格的多樣化,時間、精力與(yu) 經濟成本的有限性……在諸多因素影響下,如何真正以學習(xi) 者為(wei) 中心推行教學形式與(yu) 方法改革,需要切實探索。衡量教學有效性的標準,並不在於(yu) 是否帶著各種新異的標簽,而是能否將各種方法恰如其分地組合運用,真正調動學生參與(yu) 學習(xi) 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xi) 的主動投入。

  就當前我國實際情況而言,在體(ti) 製機製改革層麵落實“以學生為(wei) 中心”的理念,更為(wei) 根本。唯有如此,才能在根本上實現從(cong) “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轉換,激勵學生根據其所好、所長與(yu) 誌向而主動求學。

  現實之中,學生消極應對乃至抗拒的首要原因往往是所學專(zhuan) 業(ye) 及其課程,其次才是教學過程中的方法、形式與(yu) 手段等,兩(liang) 者不能本末倒置。

  本科教育迫切需要的改革路向和路徑

  回到當今本科教育的定位話題。固然,如今本科教育的“精英光環”已經黯淡,但這並不意味著它人才培養(yang) 的功能有所弱化。事實上,作為(wei) 高等教育培養(yang) 人才的重要環節,本科教育所特有的功能與(yu) 地位仍然不可替代。然而,普通本科高校普遍麵臨(lin) 如下困境:一方麵,必須固守立德樹人的基本職責,秉持注重人格教化和學術訓練的傳(chuan) 統;另一方麵,必須積極應對學生就業(ye) 與(yu) 謀生之所需。如何以改革突破困局?筆者嚐試做幾點簡要概括:

  第一,通專(zhuan) 結合,在綜合素質養(yang) 成基礎上加強寬口徑專(zhuan) 業(ye) 教育。這是為(wei) 每一個(ge) 體(ti) 的生涯發展提供必要的“裝備”,也是本科教育保持其獨特性並得以存續的根基,不能動搖;

  第二,適當弱化對學科與(yu) 專(zhuan) 業(ye) 目錄規製的剛性,引入社會(hui) 力量特別是行業(ye) 與(yu) 專(zhuan) 業(ye) 組織力量,給予高校更大的專(zhuan) 業(ye) 設置自主權,更好地解決(jue) 本科人才培養(yang) 與(yu) 社會(hui) 需求脫節問題;

  第三,推動本科學分要求適度變革,減輕課業(ye) 負擔,增加學生在專(zhuan) 業(ye) 轉換、課程選擇、跨專(zhuan) 業(ye) 學習(xi) 、自主學習(xi) 方麵的選擇機會(hui) ,鼓勵學生按其個(ge) 性、潛質、興(xing) 趣和誌向健康發展;

  第四,擴展雙學位、輔修、跨學科學位等項目類型,根據專(zhuan) 業(ye) 方向增設更多的模塊化課程,為(wei) 本科生開展探索性、選擇性學習(xi) 提供條件支撐;

  第五,完善專(zhuan) 業(ye) 化學業(ye) 與(yu) 職業(ye) 谘詢指導製度,增強學籍管理製度的彈性化,以保證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與(yu) 自我發展同時,最大限度上降低試錯成本,提高“人—職”匹配水平;

  第六,探索本科專(zhuan) 業(ye) 教育多通道培養(yang) 路徑,為(wei) 具有不同誌向的學生自主選擇創造條件,如學業(ye) 深造(學術訓練)、畢業(ye) 就業(ye) (職業(ye) 資格訓練)與(yu) 創業(ye) 等,增強人才培養(yang) 的指向性與(yu) 針對性;

  第七,賦予通識課程以現實生活內(nei) 涵、賦予專(zhuan) 業(ye) 課程以職業(ye) 內(nei) 容,打通抽象理論與(yu) 日常生活、職業(ye) 實踐之間的隔閡,在課程教學中以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方式關(guan) 注學生可雇傭(yong) 能力的培養(yang) 。與(yu) 此同時,以製度支持和環境營造,激勵教師結合不同課程特點,開展多種方法與(yu) 形式靈活組合、工具與(yu) 技術正當有效運用的教學改革探索,全麵提升本科課程教學質量。

(責編: 李雨潼)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