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研工業發展 躬身傳道授業
【致敬!勇攀科學高峰的你們(men) 】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作為(wei) 我國傑出的通信技術與(yu) 管理專(zhuan) 家,今年已是87歲高齡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高峰依舊胸懷家國,用畢生的學識、經驗和獨特的視角貢獻著自己的力量。他不僅(jin) 深研工業(ye) 發展,多年筆耕不輟,而且心係人才培養(yang) ,躬身傳(chuan) 道授業(ye) ,得到社會(hui) 各界的廣泛讚譽。
5月30日,朱高峰又榮獲第十四屆光華工程科技獎成就獎。“朱院士獲此殊榮乃實至名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來自中國工程院不同學部的院士們(men) 都表達了他們(men) 的心聲。自1996年該獎項設立以來,僅(jin) 有張光鬥、師昌緒、朱光亞(ya) 、潘家錚、錢正英、鍾南山、徐匡迪、彭士祿八位工程科技專(zhuan) 家獲此殊榮。
自強不息,打破國外通信技術封鎖
1951年至1952年,朱高峰在清華大學物理係求學,後被選派至蘇聯列寧格勒電信工程學院就讀。1958年,他畢業(ye) 回國,此後長期從(cong) 事電信科研工作。
當時,我國通信設備正從(cong) 全部進口轉向自己研製,全國郵電部門掀起大造載波機的熱潮。從(cong) 3路、12路到60路載波機,朱高峰全程參與(yu) 了有關(guan) 工作,特別是電纜60路載波係統的線路傳(chuan) 輸係統設計研製工作。
起初,因為(wei) 國產(chan) 設備係統性能與(yu) 指標要求差距較大,朱高峰就帶領技術人員,在北京—石家莊300km線路上前後試驗近5年時間,夜以繼日地圍在機器旁邊測邊改。
經過努力,朱高峰和科研人員終於(yu) 弄清楚了長距離通信係統的一些基本問題,並總結歸納出線對間串音、係統噪聲的疊加規律,線路均衡偏差及其疊加規律。隨後,通信設備得到改進,各項指標都達到要求並成功投入使用。
自1969年起,朱高峰擔任我國第一套中同軸1800路載波機的研製總體(ti) 設計組組長。經過艱苦攻關(guan) ,朱高峰和團隊在四川眉山做出了中同軸電纜1800路載波係統試驗設備。試驗樣機於(yu) 1975年鑒定定型,各種指標都能達到要求。
“這是在60路對稱電纜係統基礎上向上跨越的巨大的一步,與(yu) 當時發達國家大量實用裝備的水平大體(ti) 相當。”朱高峰說,該設備此後又在北京—武漢—廣州的幹線上安裝使用,成為(wei) 我國光纜大規模使用前相當長一段時間內(nei) 長途通信網中的主幹線路。
在完成中同軸1800路載波機的研製後,他又投身於(yu) 中同軸電纜4380路載波機的研製工作。這一係統要求每隔3公裏要設一個(ge) 無人增音站,頻帶寬,技術難度大。為(wei) 此,負責總體(ti) 設計的朱高峰帶領團隊,采用預均衡預調節等先進技術,部分技術達到國外萬(wan) 路載波係統水平,打破了國際上對我國的通信技術封鎖,取得了豐(feng) 碩科研成果,1985年該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因當時朱高峰任原郵電部副部長,故在評獎時並未列名。
高瞻遠矚,從(cong) 戰略高度引領科研學術方向
20世紀80年代,我國電話普及率還很低。朱高峰倡議並組織建設全國長途自動電話網,提出網絡運行可靠性總體(ti) 設想,大力推動通信網絡理論發展。90年代時,他又組織製定了我國長途網絡規劃,使其在“八五”計劃期間我國建設22條光纜主幹線中發揮了主導作用。
擔任原郵電部副部長期間,朱高峰分管電信、郵政、外事、財務和計劃等工作,在推動我國電信經濟和網絡學科發展,電信全國自動電話網建設、郵政中心局體(ti) 製網絡建設、電信維護體(ti) 製改革、經濟核算製度建立等方麵有獨特建樹,為(wei) 我國通信事業(ye) 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1994年,中國工程院成立,朱高峰當選為(wei) 首批院士,並擔任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
在工程院工作期間,麵對更寬更廣的研究領域,朱高峰對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並組織院士對航空工業(ye) 、冶金工業(ye) 、機械工業(ye) 等行業(ye) 進行考察。朱高峰常說,要弄清情況,實事求是分析研究後再形成自己的意見。圍繞我國製造業(ye) 的發展方向問題,他還主持了中國工程院的重大決(jue) 策谘詢項目——中國製造業(ye) 發展戰略。
當時,國內(nei) 外部分專(zhuan) 家提出中國可以跳過工業(ye) 化階段直接進入後工業(ye) 社會(hui) ,反對中國發展製造業(ye) 。這在當時引發了廣泛討論。朱高峰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主持開展上述谘詢項目,緊密聯係實際,指出對信息的作用要有全麵清醒的認識,要充分重視,但也不能過於(yu) 誇大。物質生產(chan) 是社會(hui) 的基礎,衣食住行必需品的生產(chan) 並非“夕陽產(chan) 業(ye) ”,尤其在生產(chan) 力水平還很低的中國更是如此,中國還遠未完成工業(ye) 化的任務,工業(ye) 化階段隻能加速但不能跨越。在向國務院領導匯報並得到肯定的同時,朱高峰還通過各種方式到各地宣傳(chuan) ,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這對我國製定正確的工業(ye) 發展戰略起到了重要作用。
傳(chuan) 道授業(ye) ,始終關(guan) 注工程人才培養(yang)
1998年至2002年,朱高峰擔任中國工程院教育委員會(hui) 第一任主任委員,並牽頭主持有關(guan) 中國工程教育發展和改革的課題。他堅持調查研究,對中國工程教育發展提出了指導性意見,引起廣泛重視。此外,他還參與(yu) 主持了多個(ge) 工程院的教育谘詢項目。近年來,他多次發表工程教育相關(guan) 文章,對工程教育進行探討。
朱高峰認為(wei) ,我國高等教育,特別是工程教育改革的實踐證明,要不斷取得成功,培養(yang) 出大批滿足社會(hui) 需要的棟梁之才,除了觀念的清晰,理念的端正,製度建設的不斷完善之外,還要有各利益相關(guan) 方在特定法律規範的製約下實現責權利的合理製衡和積極有效的協同參與(yu) 。
在朱高峰看來,這不是一個(ge) 簡單的教育管理問題,而是一個(ge) 整合教育係統內(nei) 外因素共同參與(yu) 的大學治理問題。成功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有賴於(yu) 長期不懈的堅持,有賴於(yu) 正確的宏觀決(jue) 策和切實推進的大學治理。
不久前的5月19日,朱高峰還在光明日報刊發署名文章,再次就新發展階段的工程師隊伍建設與(yu) 發展進行深入分析,言辭懇切,飽含深情。他寫(xie) 道:“在向現代化強國奮進的征程上,我們(men) 必須不斷提高對工程師地位和作用的認識,必須提出樹立、宣揚、推廣工程師精神,吸引更多青年加入工程師隊伍,與(yu) 其他各類人才共同向既定目標奮進。”
(本報北京5月30日電 本報記者 張亞(ya) 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