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型海洋生態牧場:走向深藍的巨型“糧倉”
原標題:全域型海洋生態牧場:走向深藍的巨型“糧倉(cang) ”
位於(yu) 黃渤海交匯處的長島,水天一色。
站在長島岸邊,遠遠望去,海麵上均勻分布著一座座“微型牧場”——這些長、寬各70米的海麵平台,容納水體(ti) 達7萬(wan) 立方米,搭載了水下聲呐、水下機器人、5G通信、海洋數據監測等多種係統。平台裏麵,魚群穿梭湧動,生機無限。平台周圍,一條條海參捕撈船在繁忙作業(ye) ,收獲滿滿。
這是我國自主研發的“經海”係列深海智能網箱。作為(wei) 國家級海洋牧場建設的排頭兵,山東(dong) 省煙台市正在規劃建設未來海洋牧場之城,深海智能網箱是該市實施“百箱計劃”的第一步。
你能想到嗎?如此巨大的平台,工作人員隻需4人,數十萬(wan) 尾魚完全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養(yang) 殖。煙台中集藍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郭福元說:“首批‘經海係列’深水智能網箱裏的許氏平鮋、花鱸已開始收獲,單體(ti) 網箱年產(chan) 漁獲600-1000噸。”
海洋占地球表麵積的70.8%左右,當土地承載已經滿負荷,海洋能不能成為(wei) 新“糧倉(cang) ”?又該如何在利用的同時,保護好海洋生態環境?
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楊紅生告訴記者:“牧養(yang) 互動是實現海洋農(nong) 牧化的重要途徑,從(cong) 立體(ti) 開發角度出發,水麵的深海智能網箱是實現工業(ye) 化生態養(yang) 殖和智能化監測的重要載體(ti) ,水下的海洋牧場是實現環境保護、資源養(yang) 護和漁業(ye) 持續產(chan) 出三大功能的藍色糧倉(cang) 。”
深海智能網箱設計和建造並不容易——網衣係統性能與(yu) 強度設計、網箱大型桁架式結構設計及防腐、坐底式網箱平台非線性流—固—土耦合動力響應分析、抗台風分析及設計……處處都是難點。
我國科研人員潛心研究、自主攻關(guan) 。正如“十三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立斌所說:“在‘藍色糧倉(cang) 科技創新’專(zhuan) 項的支持下,我國海洋牧場實現了由以機械化、農(nong) 牧化和工程化為(wei) 特征的1.0階段,向以生態化和信息化為(wei) 特征的2.0階段的重大轉變。”
如今,153個(ge) 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順利獲批建設,我國海洋生態牧場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因海製宜”,突破了南北方典型海域生境修複新技術,完成了海洋牧場生境從(cong) 局部修複到係統構建的跨越;“因種而異”,突破了關(guan) 鍵物種資源修複技術,實現了生物資源從(cong) 生產(chan) 型修複到生態型修複的跨越;“因數而為(wei) ”,突破了環境與(yu) 生物資源遠程實時監測和預警預報技術,實現了海洋牧場從(cong) 單因子監測評價(jia) 到綜合預警預報的跨越。
從(cong) 近淺海走向深遠海並不是終點,全域型生態牧場建設的3.0階段正在開啟——它將以數字化和體(ti) 係化為(wei) 特征,兼顧海水與(yu) 淡水。楊紅生說:“從(cong) 大農(nong) 業(ye) 觀和大食物觀的角度出發,在海洋裏像在陸地上生產(chan) 糧食一樣生產(chan) 食物,實現耕海牧漁,是我們(men) 幾代人的夢想。”
現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海洋牧場智能管控與(yu) 少人化精準協同作業(ye) 應用示範”正在進行中,科研人員將基於(yu) 北鬥精準導航與(yu) 高分辨率遙感集成技術,提升海洋牧場智能管控與(yu) 少人化精準協同作業(ye) 水平,構建科學選址—規劃布局—生境修複—資源養(yang) 護—安全保障—融合發展全產(chan) 業(ye) 技術鏈條,實現海洋牧場構建原理、技術、裝備、模式等自主創新,拓展牧場建設新空間,打造“北鬥+海洋牧場”的全域型海洋生態牧場。
走向深藍的號角已經吹響,全域型海洋生態牧場的畫卷已經展開。未來更加可期!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