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大學育種專家洪一江及其團隊——在大地上寫出優秀論文(奮鬥者正青春)
臉上滿是風吹日曬的印記,眼前這位風塵仆仆的育種專(zhuan) 家,就是南昌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院長洪一江教授。
“付出多少,收獲多少!”洪一江牽頭培育的萍鄉(xiang) 紅鯽、池蝶蚌,成為(wei) 國家級水產(chan) 新品種,他率領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的“稻漁工程”團隊,已累計幫助江西老區5000餘(yu) 人實現脫貧。
潛心研究,讓良種助力農(nong) 村發展
讓農(nong) 業(ye) 良種助力農(nong) 村發展,是洪一江搞研究的出發點。
上世紀90年代,江西省萍鄉(xiang) 市農(nong) 業(ye) 局負責人找到洪一江,希望他研究當地的肉紅鯽。而那時,當地的農(nong) 科人員覺得,“這種小魚長不大的,沒什麽(me) 經濟價(jia) 值!”
觀察了一段時間紅鯽魚的性狀之後,洪一江堅定地認為(wei) “可以試一試”。學校實驗條件不足,為(wei) 了研究方便,洪一江帶領團隊走出校門,紮到農(nong) 村,開始了他的工作。
交通不便,早上出門趕班車,晚上到了目的地,往往一身塵土;為(wei) 了觀察實驗體(ti) ,在簡陋的工棚裏,一塊木板當床,就能將就半個(ge) 月;一到夏天,各種蚊蟲叮咬,又癢又痛……
在這樣的條件下,洪一江和他的團隊從(cong) 一兩(liang) 重的小魚選優(you) 育種,經過不斷培育,終於(yu) 成功!
如今,這小小的紅鯽魚可以長到8兩(liang) 多重,不僅(jin) 肉質鮮美,而且很具觀賞價(jia) 值。2010年,原農(nong) 業(ye) 部批準對“萍鄉(xiang) 紅鯽”實施國家農(nong) 產(chan) 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洪一江剛開始培育池蝶蚌時,這種淡水珍珠蚌不僅(jin) 養(yang) 殖者甚少,而且因為(wei) 周期太長,沒人願意去做良種選育。麵對當時三角帆蚌獨霸淡水珍珠市場的情形,洪一江認為(wei) ,“單一的品種,病害、市場風險大,培育新品種很有必要。”
2004年前後,一些養(yang) 殖大省曾出現蚌瘟病,浙江、江蘇等地的一些養(yang) 殖企業(ye) 試著將池蝶蚌和患病蚌放在同一水域,池蝶蚌不僅(jin) 死亡率低,優(you) 良珠產(chan) 出率還高。一時間,池蝶蚌聲名遠播。
如今,池蝶蚌養(yang) 殖麵積已超過全國淡水珍珠蚌總養(yang) 殖麵積的一半。“20多年來,池蝶蚌優(you) 質珠率已經比初始品種提高近10倍。”洪一江說。
蹲到地頭,幫扶農(nong) 業(ye) 企業(ye) 成長
長期紮根基層研究,洪一江對於(yu) 農(nong) 業(ye) 如何發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010年,洪一江和他的團隊,著手對南豐(feng) 甲魚進行育種,一開始,便提出了依靠龍頭企業(ye) 和帶頭人解決(jue) 甲魚品牌不強等問題。
在眾(zhong) 多甲魚養(yang) 殖戶中,洪一江選擇了一名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年輕人——吳國輝,手把手教他養(yang) 甲魚,“新農(nong) 村,需要像吳國輝這樣有情懷、有闖勁的年輕人。”
2020年一個(ge) 深夜,吳國輝忽然打電話給洪一江,帶著哭腔說:“塘裏的甲魚都翻了肚子,辦法都用盡了,怎麽(me) 辦?”
洪一江坐不住了,他帶著學生趕到了南豐(feng) 。“我們(men) 一定會(hui) 盡全力,你先不要著急。”一見麵,洪一江就對吳國輝說。
團隊迅速製定了方案,幫助養(yang) 殖戶挽回了損失,但洪一江並沒有停止思考,而是用一年多的時間,在學院建立起了一個(ge) 從(cong) 源頭防治類似養(yang) 殖問題的機製,“不能等到損失來了,再去解決(jue) 問題。”
在團隊幫扶下,江西添鵬生態農(nong) 業(ye) 開發有限公司發展成為(wei) 甲魚種苗領域的大企業(ye) 。現在,南豐(feng) 縣正在洪一江團隊的幫助下,打造規模化的甲魚種業(ye) 基地。“水產(chan) 種業(ye) ,是需要長期研發和積累的,江西水產(chan) 種業(ye) 的發展需要我們(men) 團隊的努力。”洪一江說。
搭建舞台,育種事業(ye) 後繼有人
2016年5月,洪一江領銜的南昌大學“稻漁工程”團隊成立,將理論學習(xi) 與(yu) 田間實踐相結合,培養(yang) 了一批願意紮根基層、服務農(nong) 民的大學生。
團隊集成、創新、示範和推廣多種國內(nei) 領先的養(yang) 殖模式,還延伸出多個(ge) 新平台。“珍蚌珍美”項目就是其中一個(ge) 。
“那時候,養(yang) 殖尾水處理還是個(ge) 超前理念,洪老師在江西、浙江、重慶等地設計了3個(ge) 試驗站,打造從(cong) 育種、保種,到健康養(yang) 殖,再到生態服務的全新生態治水模式。”2017年,剛從(cong) 國外學習(xi) 歸來的胡蓓娟,被洪一江推上了項目前台。
經過兩(liang) 年的探索,2019年“珍蚌珍美”項目正式啟動:通過珍珠蚌的濾食作用,混養(yang) 魚類,打造先進的“魚蚌混養(yang) 自淨係統”。“可以有效地將Ⅳ類水轉化為(wei) Ⅲ類水。”胡蓓娟說。
如今,“珍蚌珍美”項目在全國已累計推廣30萬(wan) 畝(mu) ,覆蓋5個(ge) 省、2個(ge) 直轄市;項目治理水域總麵積超過1萬(wan) 畝(mu) ,建立了5個(ge) 項目示範基地,帶動就業(ye) 6000餘(yu) 人。
隻要有時間,洪一江都會(hui) 跟學生們(men) 一起下鄉(xiang) ,看著蹲在池塘邊那個(ge) 熟悉的身影,鄉(xiang) 親(qin) 們(men) 總會(hui) 親(qin) 切地上前打招呼:“洪老師,您又來了。”
有夢想,永遠激情飛揚(記者手記)
接觸洪一江的人,都會(hui) 被他的激情所感染。
幹農(nong) 業(ye) 30多年,洪一江將青春揮灑在基層,幫助企業(ye) 增收、農(nong) 民致富。談到辛苦,他不以為(wei) 意;可一說到自己的專(zhuan) 業(ye) ,便神采飛揚。學生們(men) 都說,洪教授身上永遠充滿著激情。
在洪一江看來,自己最幸運的,是趕上了好時代,農(nong) 業(ye) 科技人員有施展才能的舞台、發揮技藝的空間。未來,除了繼續發揮所長,他還想帶動更多年輕人投身這個(ge) 舞台,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作出貢獻。
的確,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不斷耕耘和收獲,還有什麽(me) 比這更讓人快樂(le) 呢?(人民日報本報記者 朱 磊)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